謝婧
摘要公益訴訟雖在我國法律中正式確立,但條文的簡單化使得公益訴訟的司法適用面臨阻礙,嚴重影響了公益訴訟制度目的的實現。本文針對公益訴訟的具體特征,提出完善我國公益訴訟之法律路徑,以期解決公益訴訟的現實運作難題。
關鍵詞公益訴訟 公共利益 當事人適格 訴訟擔當
科學的程序設計是訴訟公正的前提和保障。我國立法雖己對公益訴訟加以規定,且實踐中己存在司法案例,但法律條文的簡單化并不能有效的應對實踐操作的復雜性。針對公益訴訟面臨的現實問題,鑒于公益訴訟本身的復雜性以及制度構建的漸進性,公益訴訟程序不宜突破現有的訴訟程序而另辟蹊徑,而應在逐步完善我國現有訴訟制度的基礎上,逐漸推進公益訴訟在實踐中的開展。
一、擴大公益訴訟的適格原告主體
在現有的立法范圍內,我國公益訴訟的主體僅限于機關和組織,且必須是現有法律已經賦予主體資格的機關或團體,個人不具有原告主體資格的。該規定大大的限制了公益訴訟主體的資格,雖在防止公益訴訟濫用上能起到作用,但這種不當的限制事實上是阻礙了公益訴訟制度目的的實現,與公益訴訟本身的開放性是不相容的。消費者協會、檢察機關和環保組織的公益訴訟主體資格已經得以確定。那么,公民個人能否提起公益訴訟?本文認為,應允許個人或組織根據直接利害關系人的授權提起訴訟。其理論依據主要是任意的訴訟擔當。
“訴訟擔當分為法定的訴訟擔當和任意的訴訟擔當,前者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后者基于利害關系人的授權。任意擔當有分為法定的任意訴訟擔當和擴大適用的任意訴訟擔當。”法定的任意訴訟擔當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對某些特定類型的訴訟可以由實體的利害關系人授權他人實施訴訟。法律規定的任意訴訟擔當最典型的形式是日本的選定當事人、美國的集團訴訟、我國的代表人訴訟等群體訴訟形式。擴大適用的任意訴訟擔當則是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第三人僅依據利害關系主體的授權而取得訴訟實施權進行訴訟。擴大適用的任意訴訟擔當的主旨即在于鼓勵公民積極的“為權利而斗爭”,當自己不能或不愿直接行使訴權時,公民將訴訟實施權授予他人行使或法律推定他已經將訴訟實施權交由他人行使。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公民個人權利的救濟,同時社會公眾也可以受益。
“王海案件”是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社會問題,“王海們”知假買假然后以索要雙倍賠償的方式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是以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保護消費者權利為目的的,但他們的行為卻受到社會公眾、法律界人士的反對,法院也大都以知假買假人不是消費行為,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由,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支持其訴訟請求。若依據任意的訴訟擔當理論,只要相關消費者同意,“王?!眰兺耆軌虺蔀檎數漠斒氯颂崞鹪V訟,保護社會大多數消費者的權益。所以,在公益訴訟領域,依據任意訴訟擔當理論,使第三人對公益訴訟的訴訟擔當得到司法實踐的承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當事人積極為“公共權利”而斗爭,進而實現公益訴訟的制度目的。
對此,有學者認為,擴大適用的任意訴訟擔當極大的擴大了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將會造成公益訴權的濫用。雖然擴大適用的任意訴訟擔當不能避免公益訴訟的濫用,但相比于放棄對惠及社會大多數人利益的救濟,其利是大于弊。且不得不承認的是擴大適用的任意訴訟擔當理論突破了我國現有的當事人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將面臨困境,但并不能否認其推動公益訴訟運行作用。
我們可以借鑒域外的經驗,司法實踐中應采取從嚴格限制到逐步擴大的方式?,F階段擴大適用的任意訴訟擔當僅在公益訴訟領域適用,且對擔當人的資格做嚴格限制:(1)訴訟擔當人與案件應該有必要利益;(2)訴訟擔當需要利害關系人的同意;(3)訴訟擔當人非職業的訴訟者。
二、完善公益訴訟的訴訟代表人制度
公益訴訟本質上是群體訴訟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對于解決群體訴訟的問題,各國采取了不同的訴訟形式,例如美國的集團訴訟、德國的團體訴訟、日本的選定當事人制度,我國則有代表人訴訟。對于公益訴訟的訴訟形式,公益訴訟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決定了程序設計的多元化,我們應在完善現有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配制度,協同促進公益訴訟的程序運作。
(一)擴大代表人訴訟的適用范圍
在我國代表人訴訟只適用于訴訟標的是同一或同種類的人數確定或者不確定的訴訟。然而,公益訴訟的開放性決定了對基于同一事實發生的訴訟,不同當事人主張的爭議法律關系很可能是不同的。
例如,在因產品質量而引起的消費者權益糾紛中,一部分當事人因產品造成了人身損害而提出侵權賠償之訴,一部分當事人未受到人身財產損失而只能依據合同提出違約之訴。如果嚴格按照代表人訴訟所要求的同一或同一類訴訟標的,上述糾紛顯然不能合并在一起而適用代表人訴訟,但事實上從節約司法資源和實現公益訴訟救濟最大化的角度,以上嚴格的限制是阻礙了公益訴訟制度目的的實現的。
所以本文認為,在公益訴訟案件中,為了便于代表人訴訟的提起,應當放寬其適用的范圍,只要屬于同一事實或者法律問題的糾紛即可以適用代表人訴訟。
(二)修改權利登記制
權利登記旨在克服代表人人數不確定而導致既判力主觀范圍無法確定的弊端,但是公益訴訟案件往往涉案人數眾多,具有潛伏性,如果因為受害者未能在法定期間登記,而不允許其主張權利。一方面,不利于在有限的司法資源類實現糾紛解決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使得違法賠償范圍或者賠償數額大大小于其違法成本。
本文認為,我國可以借鑒美國集團訴訟“申報才退出”的原則,只要當事人未提出不參加訴訟的異議,那么法律即推定其同意被納入訴訟中,判決的既判力自然擴張至他。特別是對于純粹的不作為訴訟,因為其不涉及經濟利益的計算和損害的賠償事宜,而僅僅是禁止他人為一定行為,用權利登記來確定當事人人數已無必要??紤]到現有的司法現狀,可以將純粹不作為的案件作為“申報才退出”原則的試運行階段,等時機成熟再將該原則推廣至其他的公益訴訟案件。
(三)允許被告提起禁止性訴訟
在當前的代表人訴訟制度下,司法實踐中是不允許當事人僅僅提出純粹的不作為之訴的。一方面是在因為公民法人對自身權益的保護還僅停留在直接財產利益方面,對非自己財產利益損害的案件則不愿提起訴訟;另一方面因為立法缺失,司法實踐在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法院往往不會做出禁止性的判決。公益訴訟的目的不僅在于對已經受損利益的救濟,更重要的在于防止現有損害的擴大,預防將來可能產生的其他糾紛。而純粹的不作為之訴,由法院做出類似于“行為禁令”的判決,能在很大程度上制止現有不法行為的繼續實施,也能給社會以驚醒和威懾產生預判的效果。在公益訴訟中,應該明確賦予當事人提出不作為之訴的權利并提供條件,例如,上述“申報才退出原則”,當事人無需進行權利登記,法院公告即可,代表人訴訟行為也無需征得全體當事人的同意。
三、完善公益訴訟的訴訟費用制度
毋庸置疑的是,訴訟程序是建立在一定成本或者說資源消耗的基礎上。訴訟成本是影響當事人是否向法院提起訴訟的一個重要原因,一般社會經濟人都會在對訴訟成本與勝訴收益作出權衡之后,作出提訴與否的決定?;诖?,訴訟費用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防止當事人濫用訴權,浪費司法資源。公益訴訟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決定了公益訴訟費用制度目的不同于普通訴訟制度,公益訴訟費用的收取更多的是激勵訴訟作用,而非消減訟。
首先,公益訴訟非直接利害關系性和公益性,使得公益訴訟的提出本身是受到公民主觀意識限制的,只有具有強烈公共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公民才可能為了維護公共利益而支出成本。
其次,公益訴訟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其使得公益訴訟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將可能遠遠超過傳統訴訟,單就受害人員的確定而言,就需要通過各種消耗財力的方法,而此種費用負擔并非普通民眾或組織能承受的。
最后,公益訴訟的復雜性決定了公益訴訟救濟難于傳統訴訟,不論是在損害事實的調查,還是在證據的收集上都難于普通訴訟程序,再加上程序完成的時間消耗,都會讓普通公眾失去提起訴訟的興趣,更別說對勝訴的信心。
所以,站在“經濟”人的角度,若公益訴訟費用制度設計不能滿足公益訴訟所需,那么訴訟費用制度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公益訴訟在實踐中的運行,等同于漠視公民放棄對公益的保護。所以,公益訴訟費用制度應盡量減少“保護公益主體”所支出的費用,或者通過獎勵的方式給予其合理的補償。江偉教授和孫邦清教授曾在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中提出:“公益訴訟案件的受理費減半收取,但訴訟標的額超過5萬元以上的免收案件受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