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
摘要當前我國法院在處理女性犯罪分子的刑事處罰案件中,存在很多婦女利用暫予監外執行制度通過懷孕來規避刑事處罰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與公正性,就此,本文以懷孕規避處罰為視角,通過對我國暫予監外執行制度的概念與特點進行闡述,分析懷孕犯罪婦女暫予監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防范犯罪女性利用暫予監外執行制度通過懷孕規避處罰的方法,以期為我國暫予監外執行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懷孕 規避處罰 監外執行制度 漏洞 防范
一、暫予監外執行制度概念與特點
我國暫予監外執行制度是一種刑罰的變更制度,指在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下,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等刑罰的犯罪分子,根據法律規定,將刑罰執行的方式與地點進行變更,這種變更也就是刑罰改為監外執行,且監外執行期間計入刑期。
暫予監外執行制度具有四個特點,一是對象特定化,適用監外執行的對象必須為身患疾病需保外就醫或處于懷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犯罪分子。但也有例外,暫予監外執行可能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自傷自殘或不配合治療的罪犯等,不得暫予監外執行。二是非監禁性,出于人道主義,對于不適合監禁的犯罪分子,予以非監禁代替監禁的政策,但非監禁時期需在社區矯正機構管理下進行改造。三是暫時性,指暫予監外執行是非永久性的,而是在使用暫予監外執行的特殊情況消失后,仍要繼續接受監禁的刑罰。四是監外執行期間計入刑期,是指監外執行是一種刑罰的變更,監外執行可計入刑期。
二、適用懷孕婦女的暫予監外執行制度存在的漏洞
(一)“懷孕”界定不明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54條、《暫予監外執行規定》第6、7條對保外就醫、生活不能自理這類罪犯的不能暫予監外執行的條件均有闡明,但對于懷孕犯罪婦女則只是規定懷有身孕,就適用暫予監外執行,而對于懷孕犯罪婦女的具體情況卻沒有詳細且明確規定。比如懷孕犯罪婦女是否是在對其采取強制措施或服刑期間故意懷孕;懷孕犯罪婦女如若流產,是否也適用暫予監外執行;懷孕犯罪婦女監外執行時,生產哺乳期時,再次懷孕,是否也適用暫予監外執行,等等,這些都沒有明確的規定。此外,我國的暫予監外執行制度是可以計入到刑期的,顯然這種刑罰變更制度,很容易讓犯罪分子利用,尤其是女罪犯,而且我國懷孕婦女規避處罰的現象也是時有發生,例如,2005年女性曾某因貪污被判有期徒刑,為逃避坐牢,曾某在判刑執行后,先后懷孕14次,因懷孕而采取監外執行近10年,直到2015年,才被判定收監執行。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這個對于懷孕女性罪犯無條件的刑罰變更制度是不完善的,應該有所針對。
(二)審批機關缺乏監督與制約
《刑事訴訟法》與《暫予監外執行規定》規定了暫予監外執行審批機關,即在交付執行前,由人民法院決定;在監獄服刑期,由監獄審查同意后提請省級以上監獄管理機關批準;在看守所服刑期,由看守所審查同意后提請設區的市一級以上公安機關批準。其中,監獄管理機關與公安機關屬司法行政部門,不具有審判職能,兩部門在作出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時缺乏監督和制約,而且關于懷孕女罪犯暫予.監外執行的程序性規定也沒有嚴格制定,通常都是自審自批。事實上,行政化審批具有決策效率高、執行力強的優勢,但也有缺乏監管的缺點。我國的暫予監外執行制度是可以計入刑期的,這對于犯罪分子而言,其誘惑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很多犯罪分子不惜傾家蕩產,花費重金來賄賂監獄管理機關或者公安機關。又因為我國的監獄管理機關、公安機關在作出該項決定時缺乏監督與制約,以及自審自批的規定,容易導致這些審批機關知法犯法、濫用職權的情況發生,為犯罪分子創造條件,尤其是女罪犯,因其只要確定懷孕就可判定監外執行,也更容易實現,也就出現了很多女罪犯(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及刑罰執行后懷孕監外執行的現象??梢?,這種審判機關缺乏制約的現狀很容易出現司法腐敗現象,也會使更多的女罪犯利用懷孕來規避處罰,進而影響法律的公正。
(三)檢察監督機制不到位
檢察機關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刑事訴訟法》第256條及《暫予監外執行規定》中規定,審批機關在決定罪犯暫予監外執行時,應該將審判文書抄送給檢察機關—份,由檢察機關進行監督,如果檢察機關認為該執行不當,則可在一個月內向審批機關提出書面異議,并提出建議,審批機關根據建議重新審核。法律雖有規定,也賦予了檢察機關監督的權利,但卻只是給予提出意見的權利,卻未賦予實質的法律約束力的權利,這也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的監督作用只是流于制度層面,并沒有發揮出其監督的效力,雖也有檢察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的審批決定提出意見,但審批機關只是參考該意見,維持原審批決定不在少數,這種監督制度的缺陷也是造成諸如婦女罪犯利用懷孕通過暫予監外執行規避刑罰的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域外暫予監外執行制度之借鑒
(一)域外暫予監外執行制度
1.德國自由刑推遲執行制度
《德國刑事訴訟法》第455條規定,根據法律,被判處刑罰的犯罪分子,若該犯罪分子患有嚴重的身體疾病或精神疾病,且不適宜在監獄服刑,則可以推遲執行刑罰。該規定的提出,主要是基于犯罪分子的生命安全,因監獄的醫療條件不好,對于一些疑難雜癥很難治療,怕延誤犯罪分子病情,影響其生命安全。這一制度是基于保障人權的角度考慮,如果犯罪分子出現上述第455條規定的情況,則可以推遲執行刑罰,先進行病癥的醫治,但不表示在醫治期間,也計入刑期。但是,如果該犯罪分子仍具有危險性,以及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則執行刑罰不允許停止。
2.日本自由刑停止制度
《日本刑事訴訟法》第480條規定,如果被依法判處刑罰的犯罪分子,出現精神失常的情況,則必須停止執行刑罰,且應有專門監護人帶到醫院就醫。第482條對一些需要酌情停止執行刑罰的條件進行規定,包括犯罪分子患有危機生命安全的嚴重疾病、犯罪分子年齡超過70周歲、懷孕150天以上的婦女、分娩后60天以下的婦女、家有無人照顧的年邁祖父母或父母、家有無人扶養的年幼的子女或孫子女,如犯罪分子有上述規定條件范疇內的情況,則可考慮酌情停止執行刑罰。
3.意大利居所執行制度
《意大利刑罰》規定,根據法律,犯罪分子被判處刑罰,如果犯罪分子是懷孕、哺乳嬰兒的婦女,或者是有5歲以下孩子的母親,或者有母親已經去世的5歲以下孩子的父親,或者是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超過60歲的老人,那么該犯罪分子則可以到其居住地或醫院等公共機構執行刑罰,而不在監獄內服刑。意大利的這條法律規定屬于刑罰變更制度,監外執行期間可以計入刑期,與我國暫予監外執行制度相似。
4.俄羅斯延期服刑制度
《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82條規定,依據法律,犯罪分子被判處刑罰,如果犯罪分子是懷孕的婦女,或者有14歲以下子女的婦女,則該犯罪分子可在子女14歲以后,在執行刑罰。但有例外,即犯罪分子犯罪情節嚴重,或判有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則不可延期服刑。并且,當子女14歲以后,法院會根據該女性犯罪分子的改造程度對其減輕或免除刑罰,從這可以看出俄羅斯對女性犯罪分子子女的重視,盡可能為女性犯罪分子的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二)國內外暫予監外執行制度的比較
1.監外執行是否計入刑期的比較
我國暫予監外執行制度與上述闡述的域外國家的監外執行制度最大的差別就是監外執行是否計入刑期,我國的暫予監外執行制度屬于變更刑罰制度,法律特定情況下,犯罪分子由監內執行向監外執行,犯罪分子在監外執行期間接受社會改造,且監外執行被計入犯罪分子刑期內,這與德國、日本的監外執行制度是不同的,這兩個國家的監外執行是不計入刑期的。我國的暫予監外執行制度將監外執行期計入刑期內,是為了激勵犯罪分子積極配合社區的改造活動,保障犯罪分子的人權,但也會使犯罪分子利用此規定鉆法律的空子,以逃避監內的刑罰,影響法律的公正性和嚴肅性。
2.監外執行適用對象范圍的比較
我國的監外執行適用對象主要有身患嚴重疾病、懷孕期、哺乳期、生活不能自理的犯罪分子,適用范圍較窄,域外很多國家的監外執行制度的適用對象范圍更為廣泛,也更注重人道主義精神,其適用范圍除我國的適用對象范圍外,還將老人罪犯、家里需要撫養或贍養的罪犯列入監外執行制度適用范圍內,這在日本、意大利、俄羅斯聯邦的監外執行制度中均有提及。
四、懷孕規避處罰視角下暫予監外執行制度的防范措施
(一)明確界定“懷孕”規定
前面已經提到,我國暫予監外執行制度適用懷孕女罪犯的界定并不明確,造成很多女罪犯利用懷孕來規避刑罰。因此,應該借鑒日本、俄羅斯聯邦監外執行制度關于懷孕女罪犯的規定,對暫予監外執行適用懷孕女罪犯的界定條件進行明確規定:首先,對于故意懷孕的女罪犯,仍可適用監外執行,但監外執行期間,不計入刑期內;其次,非故意行為的懷孕女罪犯,予以1年以內的監外執行哺乳期,且監外執行期計入刑期,但如果監外執行期間再次懷孕,則再次懷孕的監外執行期不可納入刑期內,如若是故意行為,則進行相應處罰;最后,對于懷孕后流產的女罪犯,根據流產時已懷孕的時長,予以1-3個月監外執行期,且計入刑期。
(二)建立法院統一審批機制
鑒于前面提到的,我國暫予監外執行的審判機構有三個,且審批機關之間缺乏制約,采取自審自批的形式,造成了嚴重的行政腐敗現象。就此,筆者認為應該建立法院統一的暫予監外執行審批機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法院是中立機關,與監獄、公安機關、罪犯不存在利害關系;二是暫予監外執行制度是一種刑罰變更制度,而作為刑罰判定者的法院,如果刑罰需要改變,則理應由法院來審批;三是介于保護罪犯與受害人的權益,若由法院以審判案件的形式來判定是否罪犯是否適用暫予監外執行,則更能表現對人權的尊重與維護。
(三)健全檢察監督機制
前面提到,暫予監外執行審批中,檢察機關并沒有發揮出其有效的監督作用,使諸如女罪犯利用懷孕規避處罰的事件屢有發生。介于此,筆者認為應該健全檢察機關的監督機制。首先,是加強檢察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期間的監督,了解罪犯的教育改造情況,執行機關對原行刑機關的反饋情況,罪犯是否已經不適用監外執行條件等;其次,賦予檢察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抗訴的權利,檢察機關如若對審批決定有異議,可按照法律程序提出抗訴,法院則需接收并審理,以此來提升檢察機關的監督效力,進而維護法律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