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
摘要在校大學生在實習期問出現因工作原因受傷,往往缺乏有效的救濟路徑。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如何有效維護自身權益,保障自我,得到自己應有的保護,是每一個大學生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應該是社會重視的領域。本文從理想化的立法層面,到現有法律體系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商業保險的介入與非全日制用工的完善,對解決此類問題提出適合中國國情并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路徑,從而更為有效的保護此類群體。
關鍵詞大學 實習生 工傷 救濟
一、背景與意義
大學生參與實習工作的過程中,與實習單位之間并不具有勞動關系,這是在現有《勞動法》的規定,但是《勞動法》的頒布時間是1994年,《勞動法》實際并未明文規定在校大學生實習期間是否適用《勞動法》,只是在1995年《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指出“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
然而,當時的規定有其特殊的背景,當時的“勤工儉學”與今日大學生參與實習的目的區別較大,工作內容與強度也有著顯著差異。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關系認定,對于其在實習期間因工作原因受傷產生的糾紛解決路徑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在實習期間若大學生因為工作原因受傷,沒有勞動關系的認定,就沒有辦法從工傷的途徑尋求解決路徑。如果沒有工傷的路徑,這些受傷的大學生又有何種辦法去尋求救濟?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了解當今在校大學生對實習期間相關權益的認知程度,在本文撰寫前,針對廣東省內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的數據統計分析,可以發現相當的問題。通過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發放153份問卷,回收153份,有效問卷153份。在這153份問卷反應的結果看,超過一半的高校大學生群體認為自己了解相關的權利,但是談到因工受傷的問題,了解情況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這種數據的情況反映,可以直觀地發現針對在校大學生參與實習過程中因為工作原因受傷問題進行探討的必要性。
二、在校大學生實習期間因工受傷法律救濟現存問題
(一)司法實踐的區別
2010年3月,廣東省正式施行《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與畢業生就業見習條例》(簡稱《廣東條例》),在《廣東條例》中,明確規定了在校大學生參與實習期間尋求救濟的途徑,并明確了實習期間實習單位與在校大學生應簽訂實習協議。然而,全國其他地區的做法也有著較大區別,《河南省工傷保險條例》(簡稱《河南條例》)就有規定,在校大學生參與實習期間,若因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因此患上職業病的,可以參照本條例的規定,由實習單位和高校約定承擔責任;沒有事先約定責任的,則雙方平均分擔責任。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中,明確規定用人單位聘用的在校大學生不適用本辦法,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北京、云南、江蘇等地的規定。
由于各地相關規定都不一致,法律依據完全不同,導致在具體的個案中處理結果大相徑庭,嚴重影響司法權威與司法統一,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更有悖于依法治國的理念。因此,尋求統一的解決辦法,是未來勞動法領域改革的重點與難點方向。
(二)追究侵權責任存在的問題
侵權責任是典型的民法范疇,民法強調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可是,如果依照侵權責任的相關規定來解決在校大學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糾紛,雙方的力量處于明顯的不均等,對于相對弱勢的在校大學生而言,并不是理想的救濟途徑。
此外,按照侵權責任的規定來解決相關問題,與工傷賠償解決問題,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在死亡賠償金的內容中,工傷賠償的取決因素在于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而人身損害賠償則主要取決于受害人死亡前經常居住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死者的年齡,若在校大學生來自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適用人身損害賠償的賠償金額將會大大低于工傷賠償的賠償金額,這顯然對已經因工受傷的在校大學生是極為不利的。
而在殘疾賠償金部分,工傷賠償的基準是受害人本人的工資收入,人身損害賠償的基準是受害人死亡前經常居住地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以及受害人的年齡。同理,按照上述分析,若在校大學生來自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適用人身損害賠償的賠償金額將會大大低于工傷賠償的賠償金額,這同樣對已經因工受傷的在校大學生是極為不利的。
三、法律完善機制探討
(一)立法層面的明確
大學生是一類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并未完全走入社會,另一方面他們卻已經成年,需要獨立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并負責。在現有法律制度下,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在校大學生參與實習時究竟與用人單位之間產生勞動關系還是雇傭關系,應予以明確。現有的《勞動法》中,曾明確指出,“勤工儉學”不屬于勞動關系,但《勞動法》的立法時間是1995年,距離今天已經整整22年。在這22年間,我國的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的在校大學生參與實習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勤工儉學、幫補家計,但今日的大學生,大多數已經不再是因為這個最原始的目的而參與實習。當年的大學生的社會閱歷和實踐水平普遍較弱,因此在參與實習時不能勝任多數工作,可現如今的大學生在參與實習時的工作內容與一般員工并無二樣,對其勞動關系的認定再適用1995年頒布實施的《勞動法》顯然是過時的。另外,在1995年《勞動法》頒布實施時,社會上主要的法人都是國營企業或者企事業單位,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個體戶都相對較少,在校大學生實際上參與的實習都較多是進入國營企業或者企事業單位,這兩類單位往往都重視檔案管理與傳統意義上的身份屬性,強調身份的依賴性。在身份依賴性的前提下,顯然在校大學生在參與實習期間是沒有辦法解決自身的身份問題,也就不符合傳統身份依賴性的要求,自然不符合勞動者的定義,因此被1995年頒布實施的《勞動法》明確排除在勞動者的范圍以外。如果22年后的今天,仍然以1995年的眼光來看待該問題,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二)民法救濟的優化
首先就是對簽訂實習協議作出明確的規定。上述論述已經指出,現有法律法規不足以對簽訂實習協議的行為作出約束,導致在日后出現因工受傷索償時遭遇相當多的困境。因此,為了解決此問題,必須要對簽訂實習協議的行為作出明確規定。規定實習單位與在校大學生之間必須直接簽訂實習協議,并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和出現問題時的賠償方法。
其次,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的規定,在此類糾紛中,可有所偏向性地規定實習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由此來保障在校大學生的權益。此外,在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一般按照“誰主張,誰舉證”,但很顯然在此類案件中,如果由實習生本人負責舉證,以其的地位和實力,不利于其維護自身權益。因此,在未來應放寬“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股原則,在此類案件的舉證責任上有所傾斜,讓學校或者實習單位來證明其已經盡到了教育和管理的義務,在實習生因工受傷的問題上并無過錯,有偏向性地保護相對弱者的權益。
(三)實習期間保險的約束
實際中,立法所需時間較長,程序復雜,成文法的滯后性劣勢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可以考慮通過其他途徑對在校大學生實習期間出現因工受傷的問題進行救濟,比較實際的做法是強制保險法。
實習本質是教學實踐活動的延伸,且實習期間相應的保護措施不足,那么為實習生購買保險也將會是未來的一項新舉措。通過強制性為實習生購買商業保險的方法,一方面得以切實有效地保護實習生權益。另一方面,通過強制購買保險的方法,得以讓實習單位和教學單位時刻銘記責任,提醒其有義務關注實習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并且需要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經濟強制的手段在意識上喚醒其責任感從而間接保護了在校大學生參與實習期間的權益。
(四)輔助手段的探討
當今社會,對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評價要求越來越高,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往往都是主觀評價較多,客觀指標不明確。因此,在今后對企業社會責任感評分體系中,應增設關于實習生的項目。通過其使用在校大學生的頻率、以及對待方式等角度,進行科學系統的評分,從而影響其在社會當中的認知。當今商業社會,些許的負面新聞對企業打擊都是巨大的,在納入評分體系后,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企業,都必定會更加重視對實習生的使用。從待遇、培養、監管以及出現事故后的態度上對企業實行約束,從而在其他層面上加強了企業的責任感。
(五)事實勞動關系的認定問題
即使目前,我國國內對實習生的勞動者身份認定問題存在極大的爭議,但依據事實勞動關系進而申請工傷也并非沒有先例。因此,在校大學生若遇到相應狀況,可以嘗試由當地勞動主管部門認定事實勞動關系存在,基于事實勞動關系存在的理由,認定該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進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賠償的事由來申請進一步的賠償。事實勞動關系的認定,是對于在校大學生實習期間因工受傷問題處理的隱形辦法,對于急切需要申請工傷的受害者而言,不失為一種強有力的武器,對于權利的救濟有著重要的意義。
(六)完善非全日制用工
在非全日制用工體系下,在校大學生得以享受時間上的靈活性,也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為多個用人單位工作,獲取經濟上和履歷上的收獲。此外,如果在校大學生的實習被認定為是從事非全日制工作,那么在這期間其因工作原因出現受傷的現象,就可以有機會被認定為工傷。在被認定為工傷的前提下,其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這對在校大學生而言無異于是一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