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萱+劇小萌
摘要幾例刑事冤案的國家刑事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認定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而這一標準亟待被健全。我國現行法律對于國家刑事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過于狹窄,應該予以擴大。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當有明確的依據,綜合案件的各種實質因素,對日標準賠償法、最高額賠償法和酌定賠償法的靈活運用。
關鍵詞刑事冤案 精神損害 賠償 國家賠償
一、問題的提出
2017年3月30日,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聶樹斌家屬聶學生、張煥枝申請國家賠償案作出賠償決定,賠償金額共計268萬余元,其中包含130萬元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刑事冤案受害人爭取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件中最高的。“浙江叔侄冤案”中張輝、張高平二人得到45萬元的精神損害撫慰金;陳滿獲賠90萬元精神損害補償金;與聶樹斌一樣蒙冤而死的呼格吉勒圖的家屬得到了100萬精神損害撫慰金。
最高法院在《關于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適用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特別強調,應當注意體現法律規定的“撫慰”性質,精神損害撫慰金“原則上不超過人身自由賠償金、生命健康賠償金總額的35%”。然而,通過對上述刑事冤案的分析不難發現,受害人獲得的精神損害國家賠償金數額各不相同且高于35%。此種不確定性是由于我國目前缺乏統一的刑事精神損害國家賠償判斷標準、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以及各地生活水平和賠償金計算方法不同所導致的。在遭受國家權力侵害時,冤假錯案受害人不僅身陷囹圄,又同時尊嚴受辱、名譽受損、社會評價嚴重降低等,其家庭和親人也飽受屈辱和傷害。這種無形的、影響深遠的精神痛苦,比物質上的損害更為嚴重。為了撫慰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受害人的痛苦,維護司法公正,完善我國國家賠償法中刑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迫在眉睫。
二、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現狀與缺陷
當前立法體系中,對刑事冤案損害賠償可供參考的主要有以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22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35條的規定。
根據《國家賠償法》,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拘留、逮捕、詢問過程中,有侵犯人身權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該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通過分析,不難看出,現有的法律規定存在以下缺陷或問題:
(一)賠償只限于嚴重后果,而‘嚴重后果”定義不明確
根據現_亍的法律規定,一般精神損害的責任承擔方式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這些精神性補救措施,要得到經濟補償,必須產生“嚴重后果”。關系到貨真價實的財產性補償,何為“嚴重后果”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現行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并無相關規定,而是依據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由此可能導致當賠未賠,不當賠而賠的不公正的情況,浪費納稅人的財產,影響司法公正。以刑事冤案為例,無罪的當事人被判處重刑,或被誤殺,或在監獄中煎熬多年,他們無疑符合“嚴重后果”的情形。但違法拘留、逮捕這些傷害較小的行為造成的后果是否“嚴重”就不容易判斷了。因此,對于“嚴重后果”應該提出一定的判斷標準,比如人格權、生命健康權是否受到影響,是否受到精神病理上的傷害,社會評價是否受到嚴重影響等等的參考因素。并且,這個標準在具體實施時宜松不宜緊,宜寬不宜窄。
(二)賠償標準沒有量化標準
法條中對于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數額僅僅語焉不詳地說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民事侵權的司法解釋也沒有明確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計算方式和賠償限額,針對此種情況,各地法院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司法實踐,制定了具體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計算規定。而國家賠償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是應該依照各地的民事精神損害撫慰金標準執行,還是采用別的標準,沒有定論。就實際情況來看,其數額并沒有依照民事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標準確定,聶樹斌案、張氏叔侄案等的賠償決定中法院到底采用的是什么標準也不得而知。
(三)賠償范圍過于狹窄
目前賠償范圍僅僅限定于《國家賠償法》第17條規定的五種情況,并不能涵蓋刑事審判活動中的所有可能的侵權行為,也沒有規定類似“其他侵權行為”這樣的兜底性條款。
三、賠償范圍的確定
除了第17條規定的五種情況外,以下情形也應該納入精神損害賠償請求范圍:
(一)非羈押性刑事強制措施
在法院正式判決前,采取的各項強制措施都可能導致侵權結果的產生。非羈押性刑事強制措施與剝奪人身自由權的羈押措施相比,對被追訴人的侵害程度較輕,但是一旦犯錯仍不可避免地會對被追訴人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被排除在賠償范圍之外,因而對受害人的精神賠償請求的支持更具有迫切的意義。“尤其在司法實踐中,監視居住的界限比較模糊,很容易轉化為變相的刑事羈押。”基于此,筆者建議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非羈押性刑事強制措施被納入國家刑事精神損害賠償范圍。
(二)輕罪重判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目前我國僅規定了無罪被判有罪的情形,而忽略了輕罪被判重罪的情況。理論上,兩種情況下的被追訴人受到的損害是不相上下的,任何在合法范圍之外的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害都應該受到追訴。
(三)未決羈押期限
對于未決羈押期限超過判決確定的刑期的有罪者來說,他們承擔了大于自己罪行的刑事責任,卻得不到一般方式的彌補,這種情況就必須通過刑事賠償來實現。其原因與前文所述的輕罪重判原理基本上一致,在此不多贅述。
(四)存疑不起訴
存疑不起訴,是指根據無罪推定原則,因證據不足依法認定犯罪嫌疑人無罪而免于起訴。貫徹疑罪從無原則,既然在法律上被認定為無罪者,被追訴人應當享受一切無罪者享有的權利,以示法律的效力。因此,被追訴人有同等的獲得國家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如果事后證明該被追訴人確有犯罪行為,國家可以要求被賠償者返還刑事精神損害賠償金。
(五)增加兜底性條款
在第17條最后一款后增加一條兜底性條款“其他損害公民人身財產權利的”,以擴大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
四、賠償方法
關于刑事冤案中的精神損害賠償的方法,筆者認為總體來說有兩種方式:一是精神性質的賠償方法,包括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和賠禮道歉,二是物質性質的賠償方式即精神損害賠償金。針對具體不同的刑事冤案,不同程度地將二者結合運用。
(一)精神性質的精神損害賠償方式
精神損害強調非物質性、非財產性、非金錢性,基于此,對于刑事冤案請求人的精神損害賠償首先考慮精神性質的賠償方法,即在造成受害人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減損的范圍內由公檢法等有關國家機關進行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和賠禮道歉。具體方法可以是通過報紙雜志、微博、微信、人民法院公報、網站等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澄清案件真相,向請求人道歉,恢復其名譽,消除刑事案件對其造成的影響,減輕或者消弭其精神痛苦和壓力。
(二)物質性質的精神損害賠償方式
雖然原則上精神損害是非物質性的,且難以直接以金錢的方式衡量,但進行金錢賠償不失為最能補償請求人精神傷害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我國《國家賠償法》第35條中采用“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說法,強調撫慰的功能,但筆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說法更為貼切。精神損害賠償金不僅具有撫慰功能,更應具有補償和懲罰功能。基于刑事冤案中的精神損害是由于國家機關或國家工作人員在行使公權力時造成的,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最主要應該是懲罰功能。
(三)賠償金計算方法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計算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酌定賠償的方法,即國家不統一規定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計算方法或具體的計算方案,而是由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運用自由裁量權,酌定賠償金的數額。筆者認為這一方法賦予了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很可能導致同案不同判,不利于司法公正。二是固定賠償的方法,即根據精神損害的程度制定固定的賠償數額表,規定出每個等級的最高賠償額和最低賠償額。此種方法簡便易行,但過于死板,不靈活。三是最高限額賠償法,即只設定一個最高的精神損害賠償標準。此種方法過于抽象,難以操作。四是醫療費比例賠償法,即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數額根據病人的醫療費的一定比例進行確定。此種方法實質上主張只有在身體受到損害的基礎上才可以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人不能僅僅基于精神損害單獨提出精神損害賠償。五是日標準賠償法,即確定每日的賠償額,再根據天數計算出總的賠償金。
筆者認為,對于刑事冤案中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計算方法要綜合權衡考量,多種方法并用。類比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規定,對于刑事冤案中精神損害賠償金數額的確定,首先要考慮侵權人即與刑事冤案有關的公檢法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過錯程度。近年來,我國刑事冤案的發生,多是由于偵查人員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為了盡早結案而采取暴力、威脅等手段進行刑訴逼供。可以說偵查人員在主觀上至少是重大過失,不排除具有故意的可能性。對此,國家要加大賠償金的數額,具體由法官予以裁量,并且參考權威學者的意見。再者,結合侵權行為侵犯的權益以及貨幣幣值和經濟發展水平。刑事冤案的錯判,侵犯了無罪者的財產、人身自由和生命。筆者認為對于錯誤的罰金刑,國家要以請求人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時貨幣的價值予以三倍的賠償。對于失去人身自由的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計算方法,按照日標準賠償。對于日賠償金的確定,要考慮案件發生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同地區的司法機關自行制定各自的賠償標準。對于被判處死刑,失去生命的無辜者,國家要對其近親屬賠付精神損害賠償金。由國家統一設定最高額度,根據貨幣幣值的變動以及國家總體的經濟水平,每兩年更改一次。最后,刑事冤案的當事人的近親屬為了幫助當事人洗清冤屈而支付的律師費、訴訟費和交通費等也應計入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范疇。
綜上所述,筆者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金的計算方法是綜合權衡的結果,針對被侵權人具體損害權益進行不同的賠償數額,是對日標準賠償法、最高額賠償法和酌定賠償法的靈活運用。
五、結論
國家刑事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對于受害者來說極為重要,而標準的缺失使得這一事關受害人人格尊嚴與精神安寧的重要補償措施處于不確定之中。現行法律有關規定應該完善,擴大賠償范圍使得受到國家權力侵害導致精神損害的受害人都可以得到撫慰。在確定賠償標準時,應當綜合考慮案件的各種事實因素,多種計算方法并用,力求得到一個公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