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波+劉平
摘要犯罪現場心理痕跡是反映作案人的心理意識和心理活動的客觀依據,但心理痕跡具有人身依附性和抽象性,這給痕跡追溯和分析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障礙,如何克服痕跡追溯障礙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分析犯罪現場心理痕跡追溯難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犯罪現場 心理痕跡 痕跡追溯
犯罪現場心理痕跡客觀上體現了作案人的心理活動與意識,它具有可知、簡潔、客觀、人身特定、相對穩定、抽象特殊等特征。通過掌握犯罪現場心理痕跡的資料,獲取作案人的個性特征、犯罪經歷、動機、行為以及無意識心理痕跡等特點,將為偵查范圍和方向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一、犯罪現場心理痕跡追溯的難點
犯罪現場心理痕跡追溯是指從心理上推導罪犯作案動機及行為的過程,一般可以通過現場遺留的有形物質痕跡或有關人員的回憶、敘述而再現出來的罪犯特有心理特征及典型獨特思維現象。根據犯罪現場心理痕跡在案件偵破匯總的作用不同,通常可分為根本義、狹義與廣義三種類型。根本義的犯罪現場心理痕跡是指停留在罪犯作案結束后的原始痕跡,可通過現場殘留物被害人或證人的舉證進行心理追溯。狹義的犯罪現場心理痕跡是指犯罪現場物化心理痕跡,以遺留在現場的物質載體為主,也指罪犯作案后的怪異行為和異常心理反應。廣義的犯罪心理痕跡一般時間跨度較長,證據收集難度較大,通常包括籌備、預備、實施及作案后的心理反應及異常行為,可通過較為嚴密的偵查訊問和犯罪心理測試技術來進行追溯。
由于心理痕跡的人身依附性和抽象性強,偵破難度大,主要難點表現在:
(一)犯罪現場心理痕跡追溯的制約因素多,偵破難度大
通常情況下,罪犯作案過程中,自己對其行為后果會進行反復掂量,同時對其作案后痕跡的毀滅事先會進行縝密計劃,以及對其作案后逃離現場路線及方案都要進行反復推敲,甚至會去事先踩點等,而根據人的心理及其行為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犯罪行為是受限于總的行為動機和相關環境制約。當然,毫無意義的與特定環境條件和作案目的不相匹配的動作行為往往會干擾案件偵破,因此如何根據案情、作案動機及現場環境,準確分析、推測、判斷及偵破案件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此時就需要我們敢大膽設想,敢匪夷所思。
(二)犯罪心理與行為聯系不易識別
由于罪犯在作案前后心理變化比較大,加之人身依附性較強,以及作案時間跨度一般較大,所以罪犯的心理反應與作案行為聯系的關聯度不夠緊密,缺乏顯著的規律性的特點,因此這種犯罪心理識別和偵破的難度較大。
(三)罪犯的主觀心理與作案痕跡不易認定
由于心理痕跡一般表現為罪犯的主觀心理反應軌跡,而在提取這種心理痕跡時往往容易混雜偵查人員、勘查人員、證人、相關知情人的認知、情感、推理的個人因素,屬于客觀的主觀化,因此,對犯罪現場心理痕跡認知和認定的工作開展比較困難。
(四)犯罪現場心理的研究資料少,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
目前,犯罪心理痕跡追溯在我國還是比較前沿的科學,國內專家學者研究成果較少,雖然部分辦案人員在案件偵破過程也有意無意中對罪犯心理進行分析,但目前我國辦案人員缺乏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的積累,辦理理論知識較為單一和薄弱,大部分辦案人員動手能力較強,資料收集及案例理論分析能力明顯不足,導致部分積累下來的資料也較為簡單原始,理論系統性不強,對后續辦案借鑒作用不大。而現有的理論工作者雖然理論知識豐富,但動手辦案能力不足,缺乏實踐工作經驗。總體來講,現在動手辦案的不搞理論總結和學術研究,而搞理論和學術研究又不親自辦案,這種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相關理論、技術及學科發展。
二、破解犯罪現場心理痕跡追溯困境的對策分析
綜上所述,要利用好對犯罪現場心理痕跡追溯這種手段和方式來提高犯罪案件的偵破,需要我們從犯罪現場心理痕跡的特征、種類及因素等方面入手,尤其要將理論研究和偵查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既提高犯罪心理痕跡追溯能力,又提高其科學研究水平,推動相關理論和技術進步。具體來講,要解決當前犯罪現場心理痕跡追溯困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罪犯作案手法及現場表現入手追溯犯罪現場心理痕跡
通過掌握罪犯的作案手法,可追溯罪犯采取此作案手法的動因及案發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尤其是部分案件發生后,罪犯可能會出現慌張、自責和愧疚等行為。例如:在某起殺人案件中,我們發現死者尸體旁有跪拜痕跡。由此我們斷定死者與兇手之間存在某種親戚或情人關系,破案后得知兇手與被害人確實是表親戚,作案后兇手感覺愧疚,于是對被害人行了跪拜之禮。當然,這些細微的動作和心理痕跡,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并結合罪犯的作案動機、作案條件、案發環境及作案經驗等,通過推測和分析罪犯作案后的特殊行為確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圍。
(二)從犯罪現場痕跡、遺留物品入手追溯犯罪現場心理痕跡
從犯罪現場遺留物的種類和位置關系可以追溯其心理痕跡。例如,我們可以通過罪犯遺忘在作案現場的工具特征、工具數量、工具位置等狀況,進一步分析和確認罪犯作案時的心理特征、作案習慣以及是否屬于慣犯。如果罪犯初次作案或偶犯,其散落在作案現場的工具一般較多,而且散落的面積較廣;而慣犯通常在作案前會經過縝密的設計,沒有意外特殊情況發生的話,慣犯作案時—般比較沉著、謹慎和鎮靜,當然其手段也比較堅決和殘忍。例如,某一殺人現場死者右手上面放著2.5元人民幣,由此可見罪犯持有一種迷信心理(民間稱之為“上路錢”),因此我們斷定罪犯對死者有種愧疚心理,罪犯與死者之間應有某種親戚或情人關系。破案后得知死者是罪犯的女友,因被害人提出分手而爭吵,罪犯一怒之下將其掐死,但事后又感到內疚,于是按照當地習俗給死者留了上路錢。
(三)從單個犯罪現場事實的形態、性質及延展性入手追溯犯罪現場心理痕跡
通過分析案發后周邊犯罪事件的延展性,可分析作案時間、地點、工具、工具去向等問題而提供有力證據和線索,為追溯罪犯的一般心理提供有意義的信息和線索,并為深層次分析提供了突破口。例如,一起殺人案件只在現場遺留一具女性尸體軀干,其陰部和乳房都被割,除此之外毫無線索,經過辦案人員縝密分析創傷特點,最終得出此案可能為奸情引起的報復殺人或是變態導致殺人。破案后得知被害人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與兇手一直保持奸情,近一年因被害人丈夫在務工期間發生工傷一直在家療養身體,兇手要求被害人繼續與其保持奸情,女方害怕被丈夫知道而拒絕繼續與其來往,于是兇手懷恨在心而生殺心。
(四)規范整理犯罪痕跡物證,總結規律,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經驗借鑒
通常情況下,辦案人員在案件現場提取的資料、證據是雜亂無序的,也缺乏邏輯性,對案件偵破的借鑒和啟迪性不大。為此,在相關物證資料進行整理時,首先應區分哪些是與犯罪現場有關的物證痕跡,哪些是派生或他人提供的痕跡物證;其次應根據犯罪現場的被害人和知情人的認識能力的高低、客觀環境的變化,以及與自身利害關系因素的影響,對現場心理痕跡進行科學的、符合客觀規律的甄別和追溯。例如:在兩起入室盜竊案中,一起是案犯因嫌行竊收獲無獲和太少而對事主財物進行了破壞,另一起則是案犯在事主尚在室內熟睡的情況下,荒唐地在現場拉下大便。這一行為雖然與案件活動無關,但也體現了罪犯泄憤行為。拉下大便的荒唐之舉,更是罪犯有過多次作案的經歷,其他的與犯罪無關的特殊行為,在各類案件常有發生,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在對犯罪現場勘察和證據分析時,必須對犯罪心理痕跡進行綜合分析,并加以歸類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