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鑫+李躍利
摘要校園暴力不斷發酵,花樣百出,觸目驚心,并且呈現出低齡化、群體性、網絡化的特點。究其原因,有社會不良環境影響、學校教育觀念偏頗、教育制度不完善、家庭教育忽視、相關法律欠缺等多方面。能夠在真正意義上遏制校園暴力一直以來都是一項艱難工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格局,讓學生在有法律標桿的方向上成長,是應對并消除學校暴力現象唯一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校園暴力 防范 救濟
一、校園暴力的現狀及原因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然而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卻給無數孩子、家庭,以及社會帶去了無法磨滅的傷痛。
(一)我國校園暴力現狀
客觀來講,我國校園暴力現狀非常嚴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針對10個省的5864名中小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有近33%的表示偶爾遭受校園暴力,6.1%的經常被高年級學生欺負。;最高法刑一庭審判長冉容介紹:“校園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對集中,針對人身的暴力傷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傷害罪占57%,故意殺人罪占6%。”
在此情況下,湖北省出臺了關于“要對校園暴力屢教不改的改轉專門的學校”相關政策。李克強總理也對校園暴力頻發問題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頻發,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教育部要會同相關方面多措并舉,特別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
(二)校園暴力發生的原因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采訪到—位曾遭受校園暴力的高中生,“我遭遇校園欺凌,但我選擇沉默。如果求助老師,他們會變本加厲,找沒人的地方打我,還會語言攻擊。我告訴爸媽,但是他們不重視,還說是因為我有錯他們才會欺負我。”學校管理漏洞、家長不重視,再綜合其它調研信息我們發現,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教育觀念的偏頗、心理疏導機制不完善、相關法律的欠缺等都是校園暴力頻發的原因。我們小隊主要從家庭、學校、法律三方面分析校園暴力問題。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多家長對孩子都會傳遞或者灌輸這樣一個觀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在遇到校園暴力時有的孩子會選擇以暴制暴,有的父母則認識不到校園暴力的嚴重性。在他們眼中,這僅是孩子之間的嬉戲玩鬧,即使孩子向其求助,他們也不會過多在意,更不用說主動尋求學校或者警察解決。
2.學校因素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科學素質教育、勞動技能素質教育、身體心理素質教育。但現今大部分學校的功利性較強,過于偏重文化教育,唯分數論,忽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心理素質教育。除此之外,學校的管理漏洞明顯。教師對學生日常生活缺乏關心,不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也很少涉及心理關懷。并且,學校在處理此類問題時,有很多人為因素作祟,簡單的批評教育,醫藥費補償,處分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處理結果的不公平,治標不治本。
3.法律制度
目前,關于未成年人的法律體系是不完整的。未成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不同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享受不同的保護與權利。我國在處理未成年人案件時主要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其他相關規定,我們小隊在研究《未成年人保護法》時也發現,該法以保護為主,多是教育調節,心理疏導也有所提及,而實質懲處的力度是偏弱的。當然,保護未成年人,保護弱勢群體是每個國家、社會的應有之義,但是是否也應該因事而變?
二、家長應該采取的措施
校園暴力現象是一種非常糟糕的社會現象,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暴力傷害他人的習慣,道德品質就會走下坡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孩子遭到暴力傷害后,很有可能產生心態上的負面變化,比如喪失自信,產生自卑心理,做事偏激,郁郁寡歡不愿與人交往等。這些負面影響如果處理不及時、不妥當,后果很難想象。經過研究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措施以幫助家長正確對待校園暴力問題:
(一)家長要做好事前教育,預防暴力事件發生
凡事“預則立”,有了預防心理時,自然會做好準備。家長所做的預防性教育可以結合一些常見的校園暴力行為,或者網絡、新聞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以真實事例教導孩子,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正確的選擇。
(二)家長應該多了解校園內外的治安情況
孩子待得時間最長的地方除了家就是學校,學校也是孩子第二個家。家長應該多觀察學校及其周圍的治安情況,一旦發現問題,也好及時與學校或者片警反映情況,為孩子創造一片安寧的藍天。
(三)家長要對孩子做好心理教育
心理問題可能引發多種不良后果。社會環境復雜,消極因素與積極因素相交織,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孩子,導致孩子心理不健康,暴力因子就非常容易被激發。經受過校園暴力的孩子心理比較脆弱,極易產生自卑感,也比正常人更易產生心理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往往是不利變化,心里教育或是心理疏導就顯示出重要作用。
(四)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理性解決問題
一旦自家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大部分家長都會感到憤怒,情緒激動,容易做出非理性的舉動。但是家長應該理性解決問題。在學校作為的情況下,積極配合,為孩子贏得一片健康的成長環境;在學校不作為時,尋求其他方式為孩子維權。比如借助媒體、利用法律武器維權。
三、校方應采取的措施
校園暴力愈演愈烈,在校學生深受此害,這不僅僅包括被施暴者,其他的“旁觀”學生也被影響。縱觀近幾年來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在后續處理階段,學校的措施大多不盡如人意。很多時候,一句賠禮道歉,一些醫療賠償,班主任的教育囑托就是事情最終處理結果。這造成的是施暴者繼續為所欲為,遭受欺凌的孩子或是忍氣吞聲、畏畏縮縮,或是一場大爆發。無論哪種方式,無疑都是對孩子的傷害。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有以下建議:
(一)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切實加強心理教育
文化知識不是學校的唯一目標,學生全面發展才是追求所在,只重成績自然是不夠的。學校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學生的心理建設,可以嘗試開設心理課程,設置心理咨詢室。
(二)加強校園及其周邊的社會環境治理
部分學生的不良習慣是受社會人員影響,網吧、酒吧、KTV,等娛樂場所是主要來源地。學校應該聯合公安部門,嚴格排查,防止未成年人出入不正規的娛樂性場所。此外,加強保安巡邏,可以有效制止暴力發生。
(三)加強宣傳教育
學校加強反校園暴力的宣傳,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同時加強法治教育,讓學生意識到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是違法犯罪行為,以發揮法律的威懾作用。
校園暴力事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學校對青少年的人格發展極其重要,必須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校園暴力無疑是青少年健康成長道路上的毒瘤,學校對此責無旁貸,應該教育、管教兩手抓,遏制校園暴力。
四、法律懲罰的程度
當家庭、學校方面的“軟性”保護在校園欺凌面前失去作用時,法律作為最后一道利器般的屏障應當凸顯其“硬性”保護作用,真正維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和安全,所以我們呼吁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特別制定“反校園暴力”部分。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立法機關的初衷是將未成年人培養成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即使犯罪,也堅持教育挽救為主,法律懲治為輔。但是不能忽視,有許多難以感化、教育、挽救的未成年人,倚仗法律的寬容,忽視自身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以法律作為傍身的武器,繼續為非作歹。所以,法律到底是該“道德感化”,還是該“法威警醒”這是我們該探討的。我們想強調,沒有懲戒的教育是虛弱無力的,在當今依法治教的時代背景下,通過法律途徑才能長期、持續推進依法治理校園欺凌,有效防止中小學生的欺凌和暴力。
此外,《青少年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典》和《義務教育法》針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也是以教育為主,懲罰少而輕。
我們查閱了許多司法案例,發現具體的司法實踐也側重于保護,而且明顯保護施暴者。這說明法律缺乏雙向保護的平衡性——表面上是司法的不公,但實質上是立法上的不公、不科學、不完善。因此,針對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事件,呼吁立法機構出臺一部專門的、強有力的“反校園暴力法”,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并且,從教育部門來講: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找準教育改革的方向;結合實際情況,發展差異教育,特殊地區特殊對待;加強對教職學工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從社會大眾來講:理性對待校園暴力,避免激進和情緒化;敢于擔當責任,維護正義,面對校園暴力行為不做過路人、圍觀者。
校園暴力己經逐漸發展為犯罪,因此對于校園暴力問題應從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并從中尋找遏制校園暴力的—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與對策。我們應盡全力為學生謀求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共同抵制校園暴力。
對于校園暴力的受害方,我們想說:我們必須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沒什么需要低頭的,順從與沉默,只會助長惡勢力,我們必須讓別人看到我們,讓我們站到陽光之下,為了避免無法預料的悲劇,為了讓那些陰暗的殘渣無地自容,受到欺凌,我們必須拋開所謂的自尊與屈辱,尋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將真相公布于眾,為了自己,生而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