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瑤
摘要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組織化、暴力化和成人化的發展趨勢,表現出了有組織犯罪的部分特征,深入分析未成年人有組織犯罪的原因,積極探索預防未成年人有組織犯罪的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未成年人 有組織 犯罪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人數、犯罪率及社會危害性上有普遍上升的趨勢,犯罪年齡呈現低齡化趨勢,嚴重危害了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廣泛關注。
一、未成年人有組織犯罪的原因
(一)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發育不成熟
未成年人正處于成長階段,心理和生理發育不成熟,這種不成熟導致其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加之未成年人的是非辨別能力不強,這種好奇心驅使其盲目模仿—些不良行為從而踏上犯罪之路。有的未成年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享樂心理,以及對物質和異性的追求,而不惜采用盜竊、搶劫等手段來獲取金錢。未成年人對于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強,容易沖動,故極易發生突發性的犯罪。此外,未成年人的犯罪能力不強,故而多個未成年人糾集在一起實施犯罪行為,這也就構成了有組織犯罪的源頭。
(二)未成年人所處家庭環境和所受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庭對未于成年人成長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表現在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這兩個方面。家長或家庭其他成員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低下而導致的不文明、以至違法犯罪行為將會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如果未成年人生活在父母有賭博、吸毒、嫖娼等不良行為的家庭里,那么未成年人在成長中受其影響,也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未成年人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里,可能會產生自閉或自卑等心理,從而在遇到犯罪誘因時,實施犯罪行為。未成年人生活在貧困的家庭,則會產生虛榮心理,向往美好的東西卻又得不到,從而可能通過犯罪的方式來獲取。未成年人生活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里,承受不了家庭的打罵,可能離家出走,流浪街頭,這也就成為有組織犯罪的誘因之一。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影響未成年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能給予未成年人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使其遠離違法犯罪的道路,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可能導致未成年人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期受到不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得不到正確的引導,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未能盡到應有的教育職責,對未成年人的錯誤行為不進行及時糾正和正確干預,采取不當的教育方式影響未成年人都會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家長沒能經常與未成年人進行心里溝通的話,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動向,也可能導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從而釀成大禍。隨著大量勞動人員離家務工,疏于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導致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尤為突出,大量的留守兒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走上犯罪之路,更容易形成有組織犯罪。
(三)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因素
我國的學校教育片面抓升學率,這種應試教育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不考慮其德育素質的發展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教師只關心學生的成績,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就缺乏耐心,放手社會,破罐子破摔,任其發展,這樣的做法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導致其厭學、逃學,無所顧忌,開始在校內或社會上游蕩,惹是生非,違法亂紀,甚至實施犯罪行為。還有些學生,干脆輟學,過早流入社會,混跡于不良小群體,在與有劣跡的社會人員交往過程中,逐步受到同化,走上犯罪道路。而學校,管理措施跟不上,教育方法過于簡單生硬,學生一旦犯錯誤就開除了事,放棄對犯錯的未成年人的繼續培養,把所謂的“差生”丟給社會,放任其繼續發展下去,使這部分人成為違法犯罪的“后備軍”。
此外,學校的責任感不強,不注意與未成年人家長的溝通和聯系,特別是與留守兒童的家長的聯系就更少了,僅僅在學生犯錯后才通知家長,這種不負責任的學校教育致使大量的未成年人沒能得到及時的挽救,而向犯罪的深淵走去。
(四)社會文化和社會矛盾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現代傳媒的廣泛應用,有關淫穢、賭博、吸毒、暴力等的作品隨處可見,易被未成年人接觸和模仿,并用于實施犯罪。未成年人周圍朋友中如果有人犯罪,也會向其傳授犯罪方法,運用威逼利誘的手法拖他下水。未成年人注重社會中的“哥們義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義氣,為了幫助朋友,容易使多個未成年人集結在—起實施犯罪行為。
此外,社會矛盾的突出,面對就業壓力,有的未成年人好逸惡勞,看到犯罪的腐敗面,也想嘗嘗其中的甜頭,就跟隨其后或入伙其中,成為有組織犯罪中的一員。
二、預防未成年人有組織犯罪的路徑
加強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度建設,完善學校和家庭教育,加強社區建設,同時配以未成年人的自我預防,這種多管齊下的措施有助于有效預防和治理未成年人有組織犯罪。
(一)實施“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司法制度
首先,實行暫緩起訴制度。暫緩起訴,一般指檢察官在審查起訴時,對于符合法定條件的犯罪嫌疑人,在規定的保留起訴期間內,附條件地暫時不起訴的一種起訴裁量制度。實行暫緩起訴可以盡量避免給未成年人貼上罪犯的標簽,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我國《刑事訴訟法》并沒有規定暫緩起訴制度。因此,在我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中引進暫緩起訴制度,有很強的必要性。
其次,在審判階段,人民法院對未成年人的審判應遵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未成年人科處刑罰主要目的是預防犯罪,因此,在對未成年人量刑時應盡量適用緩刑。
再次,刑罰執行階段,應積極推行社區矯正。對失足未成年人處以社會服務勞動等監外執行措施,使他們在服務的同時,可以照常與同學們快活地生活、學習,這對于恢復其正常性格、回歸社會非常有利。同時,司法部門要重點保護服刑未成年人,防止他們受到其他罪犯的污染。
最后,建立刑事前科消除制度。這有利于避免其在學習和工作中受到歧視和不公平待遇。
(二)未成年人自我法律和道德修養的提高
“解鈴還需系鈴人”,未成年人自我預防是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的根本。未成年人要自尊、自愛、自強;要注意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法律知識,使自己具有法律意識;要注意克服糾正自己的毛病缺點;要注意擇友,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堅強意志;要經得起各種誘惑和挫折的考驗;要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使自己筑起一道防范不良侵害,遠離違法犯罪的“防火墻”。未成年人走向違法犯罪道路,與他的成長環境及閱歷有關,但歸根到底,主要還是由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決定的。
因此,未成年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范,樹立自尊、自律、自強意識,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遠離犯罪,健康成長。
(三)學校和家庭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法制及德育教育
首先,“教書育人”是學校的基本職能,學校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學校應該注重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強對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修養,要對每個同學都有責任心,在關注成績優異的學生時也不能放棄對后進生的培養,他將來也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這樣就可以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道堅固防線,也是造就人才的搖籃。因此,父母及家庭成員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情操,對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引導;家庭成員應當和睦相處,為未成年人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氛圍。此外,學校和家長都應該經常與未成年人進行心理溝通,及時幫助其解決遇到的心理問題,關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長。
(四)凈化社區環境,加強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關愛
社區是未成年人學習、生活、娛樂和就業的重要場所,對未成年人的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首先,應當凈化社區環境,消除未成年人犯罪的誘因。凈化社區的文化,禁止低俗作品流入,宣傳先進科學文化,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加強社區安保,保障未成年人有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加強社區教育,培養未成年人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使未成年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提高未成年人的整體素質,增強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從根源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加強社區事務管理,建立社區未成年人檔案制度,對社區未成年人的檔案進行集中管理,建立全面、準確的未成年人管理檔案,對有過違法犯罪記錄的未成年人加強監督,預防再次犯罪。完善社區服務內容,增加未成年人實踐工作崗位,滿足未成年人成長的基本需求,讓未成年人在社區實踐工作中學會與人相處,減少與人產生沖突的幾率。其次,加強社會對弱勢未成年人的關愛和救助。全面開展權益保護教育,培養未成年人正確的需求關,學會保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學會使用正確的方式救濟自己的權益。認真落實法律法規,加強法律宣傳,法律進社區等,強化其法律保護的意識讓未成年人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積極開展對服刑未成年人的教育,關心服刑人員的未成年人子女的成長,讓其早日回歸正確、健康的生活。此外,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管理,禁止開設游戲廳、營業性網吧、酒吧等,禁止未成年人進入此類娛樂性場所,避免未成年人因貪圖娛樂而誤入歧途。
總而言之,未成年人的犯罪預防不僅僅是單從一個方面就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減少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從根本上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有組織犯罪的源頭之一,要有效預防有組織犯罪就應當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開始。正確認識二者的聯系,對癥下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才能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