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亮+江紅仙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權運動推進,傳統的刑法理念已經無法滿足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使得犯罪人與被害人的權益沖突越來越尖銳。特別是在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實然的影響著犯罪的發生和結果,從而影響到刑事定罪量刑。本文將首先介紹目前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問題在我國司法,立法和理論界的現狀,接著闡述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的表現形式,并擇一形式進行具體論述,然后綜合前文論述,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闡述我國目前要將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情節加以法定化這一中心論點,最后,結合前文的論述,以及我國司法實踐中的一般做法,提出現階段法治背景下的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情節法定化具體模式。
關鍵詞故意殺人罪 被害人 過錯 法定化 刑事量刑
一、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情節對量刑影響的現狀
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認定在立法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定量刑體系,唯一一處就是刑法總則中關于正當防衛制度的規定,就是典型的被害人過錯的條款。在故意殺人罪的條文中規定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具體指是什么,又是否包括被害人過錯,在具體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又該如何認定這一過輕情節,相關的司法解釋都未作出具體規定。
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認定標準不一。目前,被害人過錯一直被作為故意殺人罪的酌定量刑情節,也就是說,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被害人的過錯情節以及這些被害人過錯情節對具體的刑事量刑的影響,都由具體案件的審判人員來決定。然而每一位審判人員的法律素養與職業道德不盡相同,對待同一個案件或相類似的案件,不同的審判人員也將會作出不同的審判結果,這樣一來,就會容易出現司法不公的情況。
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認定刑法理論缺乏統一的觀點。學術界目前尚存在著“責任分擔理論”和“譴責性降低理論”著兩種不同的理論。
一是責任分擔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每一起刑事案件中,都會存在著一個等量的事故責任,在此過程中,如果被害人沒有任何過錯或者其過錯程度是法律和社會道德所能夠接受和容忍的,那么,由犯罪人承擔全部的事故責任;相反的,如果被害人的過錯行為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犯罪結果,或者與犯罪結果之間是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那么,被害人應當在其過錯程度范圍內承擔相應部分的事故責任。也就是說,強調事故責任的公平分配。
二是譴責性降低理論。認為當被害人對于犯罪結果有一定的責任時,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險性就會隨之降低評價,相應的犯罪人所應受到的社會譴責性也隨之降低。
所幸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制建設的不斷深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到被害人估計錯這一問題。在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編的《刑事審判參考》一書中,編入了有關被害人過錯的兩個經典案例,“王勇故意殺人案”和“劉加奎故意殺人案”。在這兩個案件中,審判機關在具體的刑事量刑過程中,都充分考慮了被害人過錯情節,并將此作為減輕處罰的量刑情節。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以最高人民法院為代表的司法機關,已經認可了被害人過錯作為故意殺人罪中的減輕處罰情節。
二、被害人過錯在故意殺人罪中的具體表現形式
筆者將采用目前理論界較為流行的分類方式,依據過錯的責任程度,將被害人過錯分為:罪錯,重大過錯和一般過錯。被害人罪錯行為,就是指被害人的行為本身就已經構成了刑法意義上的犯罪,被害人是出于主觀上的故意,實施了過錯行為,犯罪人出于一種自我保護或反抗的意圖實施犯罪行為,一般來說,被害人的過錯要大于犯罪人的過錯,行為人不需為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刑法中的正當防衛制度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被害人的重大過錯是指—般的違法行為(除刑法意義上的犯罪)和違反社會公共道德的行為。根據發生的頻率,又可以分為偶發性的重大過錯和長期性的重大過錯。偶發性的重大過錯,這種過錯在發生頻率上來說是偶然的,事前沒有任何征兆,一般都是由于被害人當場的過錯行為,導致了犯罪人失去自我行為控制能力,當場義憤實施犯罪行為。而長期性的重大過錯,給犯罪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被害人長期不斷的傷害,使得行為人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不斷下降,直到這種承受能力達到崩潰,行為人就會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反抗。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這種類型的案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受虐婦女殺夫案,在該類型的案件中,婦女由于無法忍受丈夫的長期暴力壓迫而實施殺害丈夫的故意殺人行為。另一類就是“大義滅親”案。這種案件經常發生在長輩與晚輩之間,晚輩不學無術,對長輩不孝,經常打罵,對年老的父母不盡贍養義務,在外面為非作歹,橫行鄉里。許多長輩因為無法忍受晚輩的這種行為,于是決定“大義滅親,為民除害”。與普通的故意殺人案件相比,此類案件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都相對較小,在定罪量刑時,應當予以考慮從輕或減輕刑罰。被害人的一般過錯是指過錯程度比重大過錯輕,比輕微過錯程度深的,在與被害人的糾紛中,行為人因為被害人的—些不當行為,如辱罵,不禮貌行為而殺害對方的過錯形式。在這種被害人具有一般過錯的殺人案件中,行為人自身的原因對犯罪結果起到的作用會相對較大,在這種類型的案件中,行為人本身在性格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缺陷,脾氣暴躁,沖動易怒等,因此,即使被害人存在一般過程,也只能相應減輕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三、我國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情節的法定化
隨著我國目前刑法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被害人過錯實然的影響著故意殺人罪的量刑,但對于該問題的研究,我國目前僅僅局限在刑事理論方面,在刑事司法和刑事立法方面都沒有該有的重視,只是刑事司法領域,出現了少許的司法解釋和少量的現有判例。
而且就我國目前的刑法體系來說,還沒有形成—套完整的關于被害人過錯的刑事量刑體系,就只是在少量的法條中出現較為模糊的規定,在具體的刑事司法過程中,需要借助相關的刑法理論,刑法原則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作出具體量刑。而這種酌定量刑情節,較強的依靠法官的法律修養,職業素養,在刑事司法過程中會存在較大的偏差,造成司法不公。因此,我們有必要將故意殺人罪中的被害人過錯情節法定化,為司法實踐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從而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
四、我國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情節法定化的模式
筆者認為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這一問題在立法上應當在總則和分則中均加以規定。在總則中應當進一步體現被害人過錯的重要作用,比如增加一條規定:“故意殺人罪紅被害人對犯罪的發生有過錯的,根據被害人過錯的程度,可以對行為人從輕或減輕處罰。”同時,在刑法分則中,則將被害人過錯的情節直接在法條中列舉,并具體規定量刑情節。
(一)當場激于義憤的故意殺人行為
此類故意殺人行為中,被害人的過錯達到足以使人忍無可忍,引起公憤的程度,由于被害人過錯是引發或者促使犯罪人實施殺人行為的主要原因,所以犯罪情節較輕,應在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量刑幅度內,依照犯罪人受被害人過錯影響的程度大小判處相應的基本刑。
(二)被害人長期性過錯引發的非當場殺人
該類型的故意殺人罪主要是由于受到被害人長期的身心壓迫,出于忍無可忍而實施殺人行為,以求得到解脫這類案件的典型例子就是受虐婦女殺夫案件。從主觀上看,其主觀惡性明顯要高于當場激于義憤的故意殺人行為,其社會危害性又明顯低于普通殺人罪。因此,對于此種具有被害人過錯的故意殺人罪而言,可在10年以上的量刑幅度內進行處罰,但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或死刑。
(三)“大義滅親”的故意殺人行為
這種類型的案件是親屬無法忍受行為人的所作所為,本著一種為民除害的心理,實施的殺人行為。所以在量刑時對行為人應當比較義憤的殺人行為再適當從輕一些意殺人行為實際上仍屬于義憤殺人的種類。
(四)防衛過當的殺人行為
此類故意殺人行為是指由于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而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殺人行為。此類殺人行為,如果適用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一般只能考慮減輕處罰而不能免除處罰。如果適用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應當根據被害人過錯對犯罪結果的影響程度,從輕,減輕處罰甚至免除處罰。
(五)事后防衛殺人行為
此類故意殺人行為是指在被害人的過錯行為以后,即消除危險性后,仍殺害被害人的行為,此時應當考慮適當減輕刑事處罰。具體量刑幅度,可以根據行為人犯罪時主觀心態分為不同的類型:
1.當被害人的不法侵害行為已經結束,但是這種不法侵害行為對行為人的影響并未冷卻的狀態下行為人進行事后防衛的,可在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法定刑幅度內考慮量刑。
2.被害人的不法侵害行為已經結束并且這種不法侵害引起的行為人憤怒已經冷卻,行為人重新起意殺害被害人的,應當參照因被害人的犯罪行為而引起的非當場殺人的類型量刑。
五、結語
在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對犯罪所起到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在對犯罪人的刑事量刑上也是應當予以體現的。本文通過對故意殺人罪中被害人過錯問題的研究,從而倡導在借鑒國外立法和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上的相關經驗,來完善我國的被害人制度。
具體來說,就是把酌定量刑情節變為法定量刑情節,以完善我國的刑事立法體系,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