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芙蓉
摘要近些年來,高考作弊行為屢見不鮮,通過現在的無線電發射技術以及網絡技術實施的種種涉考試作弊行為屢禁不止。從古至今,但凡存在考試,總會伴隨著作弊的行為出現,特別是國家性的且具有競爭性的考試,更是如此。在封建社會中,科舉考試作為一種發現優秀人才的選拔制度的出現,為普通讀書人提供了一條通過考試躋身仕途的道路。為了得到金榜題名的機會,不少人甘冒風險,通過各種作弊手段以求取功名。從隋唐至清末,歷代統治者頒布了一系列法規禁令來對作弊行為進行處罰,尤以明清時期處罰力度最甚。明代科場的嚴厲管理較前代更為嚴密,制度化程度更高,這些都被清代的科舉考試管理所吸收同化。清代科舉中的許多規定均為對明代規定的沿襲,這也是將明清兩代科舉考試處罰相提并論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討明清時期對科舉考試作弊行為的刑事處罰,仔細研究其中的懲罰舞弊的措施,同時對現今的考試制度提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考試作弊 科舉考試 刑事處罰
一、對明代科舉考試舞弊相關處罰的梳理
明代科舉舞弊花樣繁多,超過以往任何一朝。像是利用請托以通關節、鬻賣考題、懷挾倩代、割卷傳遞、頂名冒籍等行為,都是考場上的常見作弊行徑。明代懲罰考試作弊的法令和措施主要有兩種情形,首先是國家的法令;其次是對某次作弊皇帝發布的命令等。早在洪武五年,太祖曾說,如果舉人們沒有考中是被主管的官吏所取消,大多是因為他們不反省自己,選取瑣事來加以誹謗,以此泄私憤,這是犯罪的行為。在洪武七年,對不遵守搜索檢查規定的人,規定他們依照前例在考場前面戴一個月枷號,到了日期的就定罪,貶為平民。科舉懲弊的具體內容集中體現在:
(一)對賄買關節的懲治
萬歷年問曾有規定,若有行賄受賄的行為,并且罪名屬實的,應當從重處罰。比如說,萬歷十四年對科舉考試受賄的主考官員處以革職察看,對有行賄行為的人大多取消他們的考試資格,或者罷為庶民。
(二)對科舉倩代行為的懲處規定
例如,萬歷四十四年,姚永濟、朱楷等官員都上書說,沈同和這個人不識字,他的試卷都是帶小抄的趙鳴陽替他寫的,請求對此人重新測試。”最后果然測出沈同和答非所問,于是“上下法司議罪,同和遣戍,趙鳴陽杖責除名。”
(三)對割卷換代的懲治辦法
正德十年皇帝頒布法令,對割榜并且私自交換試卷的人,御史要專門糾察,不能像從前那樣沒有秩序。如果違反之前的規定,或放縱這種事情的發生,要聽從考官據實上報,二司互相監督,吏部嚴以暗訪看察,罷免這種官員以示懲戒。此時加強了官吏此種行為的處罰,處以降級或罷免。舉重以明輕,對串通的考生也處以相應的懲罰,例如曾對考生處以枷刑示眾。
(四)對懷挾傳遞者的懲治條令
比如說,弘治十三年,前來應試的生儒、舉人以及監生,只要有私自攜帶資料或者銀兩,而且翻越監舍跟別人交換試卷的行為,都治罪并且充吏。假設是官員做出這種行徑,就發為民。幫助這些人并且受財代替夾帶傳遞的人,那些縱容不舉察的人,罰去戍邊,官員罰俸一年。嘉靖四十四年時,皇帝準許如果有上述行為,就枷號一月,發回充吏,滿日貶為民,對監察不力的官員,要罰俸一年。從弘治時期到嘉靖年問的相關規定中可以看出,對懷挾的懲罰力度在逐步加大。
(五)對冒籍者的懲處措施
《大明會典》有記載,“弘治七年,令應舉生儒人等,不許未熟三場初學之士,及外處人冒濫入試,亦不許重冒古今顯者姓名,有即改正。”萬歷年問皇帝曾下令:“以后務分別僑舊,不許循情隱蔽,致傷風化。有逾前弊,許諸生人等即時訐奏,重治不宥。”這里強調要從重懲處,也就是跟之前相似的發回原籍、廢去在這之前早就擁有的功名,以及對考官的任職予以罷免等做法。可見,對冒籍生員的處罰也在逐步加重。總之,對于冒籍這種舞弊行為的懲治,明代所施加的處罰相是比較輕緩的。
以上是明代懲罰科舉主要舞弊行為的規定,然而科舉舞弊行為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它所表現出來的形式要比上述內容更加廣泛,并且相關懲罰的規定也在不斷更新。明代懲罰舞弊的許多內容在當時科舉制度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它的實際運行中具有糾偏補過的現實作用,即體現公平在科舉考試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將客觀性和真實性作為最高衡量標準。
二、對清代科舉考試舞弊相關處罰的梳理
至清朝,統治者及其重視科舉考試,認為科舉考試有利于選拔優秀人才,能夠對官僚隊伍的素質加以提高,從而統治千秋萬代。所以歷代統治者們對科舉舞弊事件深惡痛絕。清代統治者認識到,法律對花樣日益翻新的舞弊行為,是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同時輔以嚴格執法來嚴懲科場作弊事件,同時對辦事清正的官員予以獎勵。例如,光緒九年議復給事中鄧承修條奏說,以后對科舉考試中,主管官員的行為加以記錄,一次沒有過錯的就記錄下來,如果三次不存在過錯的,就升官一級。
清朝時處罰科舉作弊的律令淵源來自《大清律例》和《欽定科場條例》。此時相比明代的處罰情況來說,更加嚴苛,表現如下:
(一)關于對賄買關節行為的懲治
康熙三十九年皇帝批復說,主考的官員有互相囑托以及賄賣關節的行為的,一旦發現,按法條從重問罪處罰。如果有父親兄長替他們的子弟作弊的,有官職的就革職問罪,沒有官職的就從重治罪;雍正元年皇帝批復說,要是考官和考生們串通作弊,那么憑藉此種方式考中的人,一旦核實,就把作弊的考官和考生都處以斬刑。較之明代,清朝對賄通關節的士子及與之通謀的官僚處以極刑,處罰更為嚴苛。
(二)關于對搶手倩代行為的處罰
如順治二年規定:“士子入場,如有倩人代試者,倩代與受代之人,一體照例問罪。”雍正十三年議準:“槍手代倩,為學政之大弊。嗣后凡有代筆之槍手,照誆騙舉監、生員人等財物,指稱買求中式例,枷號三月,發煙瘴地方充軍;其雇倩代筆之人,照舉監生員央浼營干、買求中式例,發煙瘴地方充軍,知情保結之廩生,照知情不首例,杖一百。”清代增加了枷號刑的處罰,以及連坐處罰的情形。
(三)對私自挾帶行為的處罰
順治二年規定,生儒進入考場時要嚴加搜查。如有攜帶資料進考場的,先在場前戴枷號一個月,然后再問罪處罰。如果搜查的人知道情況并且隱瞞的,視作同罪。至乾隆九年曾下令,如果檢查出一人挾帶資料進考場,賞差役黃金一兩。此時,對容忍挾帶行為的縱容者也處以刑罰處罰。
(四)對考生冒籍的處罰
清朝時由于南北方經濟文化發展不均衡,面對激烈的競爭以及相對固定的錄取人數的壓力,南方考生假冒籍貫來獲得較高的成功機率。清代統治者嚴厲打擊冒籍舞弊的行為,對僥幸冒籍中舉的人。以及在此過程中監督不力的官員和地方長官施加處分,免除主考官的職務。乾隆時期規定,在考場上考生要按籍貫字號的次序排位置,嚴懲冒籍舞弊的行為。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懲戒舞弊的舉措是相當嚴格的,它的對象和范圍相較于前朝也是有所擴大的,囊括了主要的違紀舞弊現象,它的實際威懾作用是不容小覷的,維護了相對公平的考試環境。
三、科舉考試舞弊處罰對當今的借鑒意義
通過以上對明清時期懲戒舞弊行為的法規措施的梳理與探討,對現今的考試管理相關制度可以提供以下兩點有益的啟示:
(一)健全考試立法,是懲罰考場作弊行為,維護考場秩序的根基
可以說,在任何一個科考環節中,均有法律加以規定,只要抓到違反者,不管是本人、還是協同之人都要受到處罰。自刑法修正案(九)頒布以后,有關國家考試的法律入刑,體現了國家對考試公平的重視。這顯示出我國在考試立法方面有所突破,對考試環境起到了一定的凈化作用,使選拔人才的考試得以重新回到相對公平的軌道,促進社會公平。但目前的相關考試立法還不夠完備,使得投機倒把之人乘虛而入,破壞公平秩序,因此,進一步完善考試相關法規,從法律層面提醒考生注意其考試期間的行為,使考試的公正之風得以延續,實現學子們在考試中公平競爭的愿望。
(二)運用法律手段約束特權行為,能夠更好地端正考風,減少作弊行為的發生
封建社會中利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事件時有發生,是歷代科舉考試公平公正的最大阻礙。比如說私下推薦考生通過請托來通關節,以及在科場之外提前定好排名。總之是通過手中的權力讓其子弟更加容易地踏進官僚階層。科舉考試在封建社會中表面上是公平競爭,而實際上暗藏著權錢競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時代發展到今天前人那一套“通關節”之類的做法在今天依然有所延續。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雖然現在廉政建設不斷加強,但是還是存在極少數的人,他們利用所掌握的權力,而不是通過正規的考試來托關系、通過不正當引薦、拜托各種官員能特別優待。他們這樣做,破壞了寒門學子通過考試躋身名校的夢想,敗壞了社會風氣,同時也損毀了黨與政府所樹立的健康形象。因此,應當在這方面不斷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創設公平的考試氛圍。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對科舉作弊處罰的相關法律規定,為封建統治者選拔優秀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公平競爭與擇優錄取是明清時期科舉法律文化的核心精神,同時也體現了明清時期科舉法律文化中所包含的歷久彌堅的品質。盡管清末科舉取士已經逐漸衰弱,但是它所體現的依然是客觀和公正。廢除科舉考試制度距今已有百年,但它所囊括的選拔人才客觀、公正的標準,在封建社會無疑是具有進步性的,也體現出超越時空限制、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永恒價值,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磨滅的精神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