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芳
一、研究背景
近幾年,各地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課改”是每一位教師在教研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作為學校的一名青年教師,我也跟著學習了不少教學模式和方法:“三疑三探”“情境教學法”“翻轉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等等,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我有收獲,同時也有困惑。這么多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好似走馬燈似地輪番上場,開始的時候樂此不疲,后來就有點厭倦了。我發現我學得有點疲憊,亦有點茫然。我靜下心來反思,發現在教育改革的這條路上,一味地模仿和照搬別人的模式和方法,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不注重挖掘自身的潛力,沒有長遠的眼光……所有這些,其實都違背了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初衷,我們不能為了課改而課改。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真正成長的動力是在實踐中學會思考的能力,一顆熱愛學生、潛心于教育的心。
二、理論基礎
教育面對的是學生,只要你耐心地研究學生、觀察學生,他們會告訴你,什么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一切教育的靈感都源于學生。”關于這一點,我想到了一個希臘神話中的故事(也稱作“安泰效應”)。安泰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是海神波塞冬與地神蓋亞所生。他力大無窮,無往不勝。因為他在戰斗時,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從大地母親那里汲取無窮的力量而繼續作戰,直至打敗對手。教育改革的源泉就是我們面對的學生,老師失去了學生的擁護和支持,能力再強也會變得軟弱無力,而一個不懂得尊重學生、研究學生的教師,即便是學習再多的模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教師。
三、基本內容
“課前三分鐘”是我們學校大力推廣和實踐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中的一個環節。具體來說,就是利用上課鈴響前后的3~5分鐘時間,根據學科特點,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讓學生自己主持完成。它建立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一般要求每節課由一個小組共同主持完成,充分體現了“自主與合作”的精神和要求。
下面我主要從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來具體說一說“課前三分鐘”的具體操作和流程。每節課的“課前三分鐘”都由一個小組的同學(四個人為一組)共同主持完成,具體包括兩個環節,第一環節主要是“新聞播報”,由學生自己搜集整理素材,學生搜集的內容主要有:當前的新聞熱點、社會熱門話題、體壇快報、安全知識、自我保護、身邊的人和事,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識等。對這一環節的整體要求是內容健康、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能夠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和思考。這一環節一般情況下主要由組長負責搜集資料,制作課件。(因為我們學校每個教室都安裝了電子白板設備,所以要求每個小組提前準備,制作課件,圖文并茂。)第二環節是針對課本知識點,復習提問,就是我們傳統課堂上教師復習提問這一環節,完全交給學生來完成。要求每個小組的四名同學提前溝通和協商,根據每個人的能力、愛好和特點,進行不同的分工。在課堂上,教師及全班同學根據每個小組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價和打分。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必修課程。在素質教育成為學科教學中心任務的今天,學科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知識素養、信息素養、實踐素養、人文素養,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課前三分鐘”這一環節,其本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學生通過課前資料的搜集、課件的制作、知識點的梳理、小組成員間的分工、課堂上的展示等環節,逐步培養了他們的知識素養、信息素養等學科素養,并且讓學生養成了關注國家、社會發展的良好習慣,所有這些,在傳統的思想品德的課堂上是很難做到和實現的。換一個角度來說,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內容枯燥、單調,學生對這門課程缺乏學習的興趣,“課前三分鐘”這一環節很好地彌補了這一不足。
四、教學評價與反思
以思想品德課堂的“課前三分鐘”為例,探究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意義。在思想品德課堂“課前三分鐘”的第一個環節中,學生精彩的展示,拓寬了大家的眼界和知識面,讓枯燥乏味的課堂頓時充滿了色彩。在我實踐的這幾年中,不乏一些典型和精彩的案例。例如:“老人倒了,到底扶不扶?”“軍事要聞集錦”“伸出你的手”……除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得到鍛煉和發展之外,“課前三分鐘”以“小組合作”展示有三大優點:一是可以加強小組成員之間團結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意識。二是對每個小組的評價打分,可以激發同學們的競爭意識。三是這種模式覆蓋面廣,每個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通過這樣的嘗試與鍛煉,讓每一位同學都有站上講臺的機會和經歷,對學生而言,是書本之外的又一大收獲。很多同學在這個過程中,克服了膽小、自卑、眾人面前不敢講話的心理,變得越來越有自信。總而言之,參與其中的每一位同學都在自己的起點上向前進步,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收獲,這恰恰是“課改”最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五、成效與反思
“課前三分鐘”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給學生一個發揮的空間和舞臺,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發現和關注學生。只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我們的“課改”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課改”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在教學和“課改”的這條道路上,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模仿誰,也無需走一條和別人一樣的路,但是我們一定要記得,和我們的學生攜手同行!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號:BY[2017]G194號。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