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無論怎樣2017即將成為過去,成為“成長”書頁里將被翻完的末頁,無論2018將會怎樣,都必須懷揣著嶄新的姿態去迎接它。假如說學期初計劃是學期工作航海中的導航燈,指引教師學期工作的方向,不令教育教學工作偏離目標;那學期末的工作總結就更像是此番航海探險經歷后的回顧與紀錄,它是每一位航海探險員探險經驗累積的跳板。
關鍵詞:練習;互幫互助;數學學習
回望過去半年里的航海探險歷程,可以說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因為這場探險歷程中遭遇的險情太多太多,且不論風暴、海浪、觸礁、大旋渦這一系列的海象和海域問題,光是被海藻纏住螺旋槳動彈不得時,你就只剩下汗流浹背、心驚膽戰了;只有你在航行前有足夠的預見性并做好了充分的航行準備,那么在遇到險情時你可能做到臨危不亂、鎮定自若,才能使航海順利進行,駛向彼岸。生活中的事物總是有它互通的一面,這和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如出一轍,別無二致。
如果把整學期的個人教學工作看作一次大型的航海旅程的話,那么教師每一天所要面臨的教學工作就是為這場大型探險歷程所做的小小模擬練習。不要以為是模擬練習你就可以小覷,拿它不當回事兒,如果不經歷這一次次的演練,要想航海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如何把這每一天的模擬練習做好、做扎實,就是我反復思考的問題。每一堂的演練究竟會留給孩子什么,他們了解每天這樣做是為什么嗎?對于僅有十歲的孩子來說,該不該讓他們知道數學是什么?于是開學初期我大膽嘗試用寫或畫的形式讓他們告訴我在他們眼里數學是什么。有孩子這樣寫道:“數學就是數字之間的游戲。”也有孩子寫道:“數學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生活。”更有孩子寫道:“不學習數學,人類和我們的國家都不可能進步,也不能發展成為今天的樣貌。”讀著孩子們寫來的文字,體悟著他們對于數學這一概念的理解。雖然他們的認知并不全面也比較籠統、片面,但是這是他們最真切的體會。除了尊重之外,我更多的是欣喜。也正是有了這樣的課前調查作為依托,開學初的第一節課,我又一次破例嘗試使用了本冊書結構分類劃分形式的前置性學習單。說實話心里是沒底的,僅僅只是作為一種嘗試,如果從數學這一名詞的概念著手,孩子們肯定提不起來興趣,也無法和已有知識經驗融合在一起。那么唯有從形體或表象出發,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感官,從而帶動他們主動思考。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也就是這樣不經意間的做法,結果卻讓我大吃一驚,部分孩子劃分準確無誤。或許他們并沒有完全明白為什么這樣分類規劃,或許這里還有猜測的成分,但是這確實是敢于嘗試的良好開端。別瞧不上這不起眼兒的學習單,它在期末總復習時發揮了其巨大的作用,在幫助孩子們將知識分門別類的同時,也幫助孩子們建造了整體與局部的數學學習思想。
航行的過程中怎么可能會是一帆風順的呢?觸礁之事絕對屢見不鮮,只不過有些時候有驚無險,有些時候你必須經過深思熟慮才能從困境中掙脫。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由于“立”與“破”的辯證結構課前深入不足,致使學生在結構外形與意義內在的相互融合方面掌握情況不盡如人意。課后遷思回慮方才找到癥結所在,應該創設認識圖式活動,鼓勵學生用已經存在的圖式解釋乘法分配律,將新知及時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緊跟著創設通過解釋計算式的可行性,再次找尋和發現分配律的形和義,從而進行知識點的學習。知識的學習是一個不斷蓄積的過程,要讓乘法分配律不再成為孩子們學習的難點,就必須在建立分配律的不同結構的基礎上逐步推進,隨即再將這些已建結構一一打破,才能將這一難點徹底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你要是不去留心、不去剖析,它就可能會成為你再次出航時的逆流和漩渦。
要論出航探險,單槍匹馬必定是會勢單力薄,要想順利行進絕對少不了同行的探員和船長。遭遇問題時大家群策群力,獻計獻策,互幫互助,共同進退。遇到爭議時,大家從善如流,取長補短,才能使航程縮短,提前返航。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舵手,有勇有謀暫且不說,你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為你得給船舶定位,你得避免船舶擱淺。看來要想做一名稱職的舵手也非易事,也得手不釋卷,勤耕不輟,持之以恒才行。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現在我再理解這句話時有了深一層的感受,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做到的,但是只要你用心、努力,再難的事情也能夠做好;相反再簡單的事兒你若不上心、不用心它也會變得十分困難。付出不一定會立即就有回報,但是不付出就一定不會有回報,享受付出和努力的過程,看淡回報時的結果,這也是我能讓自己樂在其中的緣由吧,因為我知曉這是真正教育工作者心底的宣言!
參考文獻:
徐寬富.“立”與“破”的辯證:例談“乘法分配律”的練習設計[J].小學數學教師,2015(4).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