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金
摘 要: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贊賞那些勤于思考的學生的同時,不要忽略有些思想較“特殊”的學生。贊賞那些思想“特殊”的學生,你會發現他們將是率先邁進科學殿堂的“奇才”!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需要,融洽師生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法,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特殊;科學;課堂;教學;贊賞
科學教育的一個關鍵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強調動手做,但更強調動腦。老師們應該都發現了往往那些有價值、值得探究的問題反而都是平時比較調皮搗蛋的,老師眼中的“壞孩子”提出的。因此,我們在贊賞那些勤于思考的學生的同時,不要忽略有些思想較“特殊”的學生。
一、贊賞“胡思亂想”的學生
科學探究現在已越來越顯現出它的創新性。我們說,科學探究活動,其實歸根到底,是一種創新活動。創新,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探究者(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筆者的觀點是,你有多大的想象力,你就會有多大的成就。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決定了他們常會有些奇思妙想,也就是有些老師眼里的“胡思亂想”。他們善于沖破思維的枷鎖,充分發揮想象,讓想象的翅膀打得最開。他們會想:“樹可以有效吸收有害氣體,為什么不能模仿樹木凈化空氣的原理設計一種機器樹,隨時凈化我們周圍的空氣?”他們會想:“現在的人民生活富裕了,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了,經常出去玩,而外面的旅館又住不習慣,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房子、床都搬到想去的地方住呢?如此,該節省多少人力、物力和資源呀!”不要嘲笑這種“胡思亂想”,不要覺得他(她)們是異想天開,未來還是個“未知數”,也許現在的“胡思亂想”將成為以后的“奇思妙想”呢?例如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他的“遭遇”以及他的“成就”鮮為人知。他從小就幻想著夜晚能像白天一樣光明,那時候大人們都覺得他是可笑的“胡思亂想”的“問題”孩子。可是,事實證明他這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奇思妙想”。他的“胡思亂想”給我們人類帶來了光明。
二、贊賞“有問題”學生
萬物有道,知識無邊,學海無涯,好問是帆!孩子愛問為什么,是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很多事物弄不明白,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他們的求知欲如此旺盛,他們的問題總是那么多。萬一因我們的態度而扼殺了他們的好奇心和這份愛問為什么的熱情,豈不得不償失。科學課堂與其他課堂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探究性,而探究得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沒有問題哪里探究。問題如果由老師提出來,直接給孩子,那就是應試教學了,而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的課堂了。真正做到以生為本,探究的問題就得由孩子自己提出來。比如老師在上“磁鐵”這一課時,在大多數學生探究出磁鐵的磁性是兩極強中間幾乎沒有磁性時,突然有一個孩子說:“老師,不對,不對,我這個磁鐵的中間部分磁性也挺強的,您看,中間也吸起來這么多的回形針。”老師沒有回避他的問題,沒有一下子否定他的問題。而是說:“好,既然有不一樣的,那我們再次探究看看,先不下結論。”于是,孩子帶著極強的好奇心再次探究,最后終于找到原因了,那就是磁針被磁化了,才黏在中間的,磁鐵就是兩極的磁性強,中間弱。
可見,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合理的還是匪夷所思的,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贊賞“有問題”的學生你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好問,學生對自然界充滿好奇心,是探索和發現的原動力,是未來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三、贊賞“與眾不同”的學生
作為一名科學老師,幾年來,發現科學課中,在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過程非常艱辛。為什么這么說呢?科學老師們應該都有同感,就是課堂上的生成的東西太“出乎意料”了,太不可控了!某個孩子突然冒出的“與眾不同”的問題或見解有時會使老師一下子“懵了”,因為這并不在他的預設范圍之內。他覺得學生應該認同我的觀點才對,而不應該反駁,不可能有其他新的發現。有時候,一個與眾不同的回答,能夠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問題在哪里。例如,在上“奇妙的指紋”一課時,學生在研究了指紋以后,匯報時這樣說:“我們研究的結果認為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這時我說:“研究得很好!”這時,班上一個平時總愛把老師的問題扯得十萬八千里的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害得我提問也不是,不提問也不是。無奈之下,我只好提問他。他說:“雙胞胎的指紋就相同。”這時,另一個學生補充道:“我的指紋也許跟我的爸爸媽媽一樣。”是呀,多么值得探究的問題呀!老師怎么就沒想過呢?只好說:“你們回去研究之后再下結論吧。”要不是這位“與眾不同”的學生提出這樣“與眾不同”的觀點,教者和大部分學生就無法認識到觀察結果的漏洞,無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一個突如其來的“與眾不同”的見解,也許就是最后的科學素養的培養,既培養了他的問題意識,又堅定了他的探究欲望,而且在這過程中孩子經歷了自己反思和自己改正的復雜過程。
總之,我們應該有和蘇霍姆林斯基一樣的理想:要毫無例外地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熱烈地愛科學、愛學習,使學科學成為學生的主要愛好和主要興趣。做到在激發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探究欲時,不傷害他(她)們的自尊心,而是要保護他(她)們的自尊心,甚至要增強孩子們的自尊心。教師要善于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在“胡思亂想”“有問題”“與眾不同”的學生面前,為他(她)們打開一扇科學之門,讓他(她)們勇于跨過科學之門的門檻,邁進科學殿堂,展示自我,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大聲喊出“我能行”。從此,他(她)知道了自己也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祖國的棟梁,從而更好地為科學為祖國奉獻自己!
參考文獻:
[1]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教育與人力資源部中小學及校外教育處.探究:小學科學教學的思想、觀點與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強光峰.讓教學更生活:體驗運用讓學生內化知識[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