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虎
摘 要:網絡成癮是青少年自我發展中的重要阻礙因素,以現階段青少年自我發展情況為基礎,結合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推廣特點,了解本課題研究的價值,明確網絡成癮對青少年自我發展構成的消極影響,提出全新的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方案。
關鍵詞:網絡成癮;青少年;自我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上網”成為現代化發展中人們的生活形式之一,且作為一種全新技術形式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各行各業的發展方向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對青少年自我發展構成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青少年天生就有一種對新事物的敏銳感,所以在面對互聯網技術時非常愿意去研究和參與。
一、課題研究的價值
網絡技術的持續發展為人類進步帶來了全新的機遇。我校是一所典型的普通初級中學,生源過于復雜,在校學生有827人。校園周邊大概有六七個網吧,很多學生對網絡都有很深的興趣,喜歡上網。在這一背景下,應該怎樣正確指導學生去應用網絡技術,全面降低網絡技術帶來的危害,是現階段學校、教師以及家長需要一起分析的問題。通過實踐調查分析,明確本校學生的上網情況,提出科學、有效的網絡方案,為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學生的研究提供依據。而在研究中可知,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技術的利與弊,了解學生依賴網絡的基礎原因,構建正確的上網習慣和學習方式,遠離游戲和虛擬世界,引導網絡與學習整合到一起,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學習空間,提升實際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二、網絡成癮對青少年自我發展的消極影響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網絡成癮對青少年自我發展的影響非常嚴重,且阻礙了學生未來的成長。具備網絡成癮癥的青少年除了自我本能和現實社會影響、道德觀念之間存在不平衡的問題,影響自身人格品質,且自我認知能力中缺少現實的依據,最終出現角色混亂,導致人格出現發展障礙,致使學生在成長中出現不同的心理問題。
網絡技術的應用特點包含虛擬性、透明性以及隱秘性等。虛擬性表明,網絡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一定的區別;透明性表明,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到網絡世界當中進行多樣化的活動;隱秘性表明,參與者的行為不會受到監管。但是因為青少年自身難以在沒有約束的、充滿新鮮事物的世界中正確判斷對錯,且不具備優質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終導致其難以抵抗網絡世界帶來的影響。有網絡成癮癥的青少年,網絡世界中與現實生活中的身份是不同的,心理的感受也是存在差異性的,過于依賴網絡獲取認可和支持的青少年會在未來的成長中逐漸脫離社會,沉浸在網絡世界中[1]。
同時,又因為網絡不存在有效的管理制度,導致青少年會因為缺少全面的監管系統而逐漸釋放自己,隨性而為,為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埋下隱患。由此,學校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技術的優劣性,明確網絡成癮對其自身構成的影響,之后在其他方面正確應用網絡,讓學生認識到網絡技術的其他應用途徑,從而為解決網絡成癮問題奠定基礎。
三、預防網絡成癮,保障青少年自我發展
現階段,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問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部門和組織開始設計相關活動來指導青少年進行預防和解決工作。這樣有助于為青少年的成長構建干凈、整潔的網絡空間。但是家長不能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社會和學校中,而是要結合自身對青少年的認識,提出正確的預防和擺脫方案,促使學生構建正確的應用觀念。
家長需要了解網絡知識,多與青少年溝通有關網絡上的知識。現階段,很多家長對網絡并沒有產生好印象,對孩子上網的問題依舊會產生焦慮心理,但這一行為并不能及時解決問題。網絡已經是新時代發展的標志,我們需要結合這一標準和技術應用的優勢,引導青少年構建正確的應用觀念。由此,家長需要與青少年多溝通有關網絡技術的知識和網絡背景下的語言,與青少年搭建優質的溝通橋梁,這樣才能以此為根本,提出全新的解決方案。除此之外,家長也要多學習有關網絡技術的知識,正確認識網絡技術對學生產生的影響,這樣才能在青少年上網過程中起到監管作用。
當然,學校和家長也要與學生構建科學的上網方案和規定。因為青少年自身的管理能力過低,難以抵抗網絡中豐富多彩的內容,此時學校和家長與青少年先簽訂一個上網協議,規定其只能上哪些網頁、看哪些資料、上網的時間以及上網的階段等。這樣的方案有助于青少年認識到上網是一項有限制的技能,需要格外珍惜。除此之外,家長也可以將家用電腦放在客廳或者是書房,而不是青少年自己的房間,以便家長隨時監管青少年的行為[2]。
總而言之,關注與優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現階段學校教學工作的重點,且是新課改教學理念提出的全新內容。上述文章通過了解網絡成癮對青少年自我發展構成的消極影響,明確解決網絡成癮問題是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家長等關注的焦點,但是因為現階段的研究內容過少,所以各個學校要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進行分析,提出全面的預防方案,以此為未來青少年的自我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徐軍.我國青少年網絡成癮政府干預作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
[2]崔麗娟,趙鑫,吳明證,等.網絡成癮對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16(1):33,34-36.
注: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網絡對青少年成長影響的利與弊》研究成果,課題批號:BY[2017]G276號。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