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娜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名著教學可以說是教師“最熟悉的陌生人”,于教師而言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電影與生活息息相關,成為生活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對它亦是喜聞樂見,然而很多時候,電影在教學中的使用僅僅局限于觀看,便于學生了解情節而已。在教學過程中,便滋生將電影融入名著教學中去的想法,并以此做了研究,就此闡述名著與電影相結合的教學存在的利與弊。
關鍵詞:語文名著;電影教學;利與弊
一、語文名著教學的現狀
名著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在《2017年浙江省初中畢業升學考試說明》中明確要求參加初中升學考試的學生需要“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附錄2《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涉及的中外名著的內容,了解適當增加的《初中生名著閱讀推薦書目》(《說明》附錄5)的作品內容。”以考試形式檢查初中階段學生名著閱讀的情況,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更廣泛、更細致、更主動地進行閱讀,不僅能夠獲取各方面的知識,并且能從閱讀中獲取自己的情感體驗,使之情感更加豐富。而在實際教學中,從學生到教師都在不同程度地避開名著閱讀,特別是學生。甚至對名著一無所知的學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僅從課本中已有的名著材料獲取相關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原因有四:其一是現有的教材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名著閱讀教學缺少連續性關注和有效指導;其二是初中階段學生中存在閱讀價值功利化、低俗化的情況,以應付考試、獲取考試分數的閱讀代替了真正的閱讀;其三是部分教師教學功利化、簡單化、隨意化,也使名著閱讀教學難以落到實處;其四是現有的中考名著閱讀命題并沒有給名著閱讀教學帶來更多正面的有效影響。正是如此,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名著閱讀的興趣,使之主動自發地閱讀名著成為名著閱讀教學的一大問題。并且初中學生在面臨升學高壓下,普遍在題海戰術下早已失去了閱讀的時間以及興趣。
二、名著教學與電影的關系
電影創作的要素之一是劇本,而劇本的創作除了編劇的原始靈感創作之外,很大一條途徑便是參照那些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流傳下來的優秀作品,而這些優秀作品很大一部分都被我們現在稱之為“名著”。名著與電影的結合,是電影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這一類取材于名著,將名著改編成劇本并進行拍攝、剪輯、制作,最后形成的電影叫做名著電影。而現在電影資源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名著電影,并且名著電影的版本也各有不同,其表現形式也不同,自然社會評價也不同。
名著教學與電影的結合,是現代教學中的一種現象,但卻不是普遍現象。電影本身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有吸引力的,但是學生對于“名著”二字的敏感不亞于“考試”二字,那么當電影與名著教學相結合的時候,學生的興趣大打折扣。且由于名著教學中本身存在的問題,名著教學難以落到實處,更遑論與電影相結合的教學會引起教師的重視。即使有部分教師將電影引入名著教學中,也僅局限于在短暫時間內疏通學生對相應名著情節認知的層面,對于名著電影的欣賞也沒有系統性的指導。正是在這一些前提之下,語文名著與電影相結合的教學也只是教學疲累之時穿插的消遣而已。
三、名著與電影相結合教學的好處
其一,名著教學與電影相結合更具直觀性。電影的呈現由人物、故事情節、畫面、聲音等共同構成,觀看電影的時候,觀眾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以及思維被充分調動,對電影呈現的效果進行最直接的判斷。電影畫面的呈現,不僅是對原著情節、人物的還原,還原的還有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學生在閱讀名著期間,由于生活的環境與原著中描寫的現象大有偏差,對于名著各方面的理解也存在疑惑,即使通過語言文字的描寫進行想象,也可能達不到很好的效果。電影畫面的呈現,能夠給學生一個直觀性的畫面,畫面的色彩、背景、環境,給學生一個視覺上的沖擊力,結合文字描述,學生也能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其情節的發展、人物的變化。教師進行名著教學備課之時,篩選合適的電影版本進行教學,這可以給學生名著學習帶來最直觀的好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快速地了解故事情節,在短時間內對需要學習的名著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名著中的主人公形象與精神表現通過電影演員以其穿著打扮、語言、動作、神態等表演直接展現在觀眾眼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可以對原著中比較難理解的主人公形象在電影中獲得比較直觀的理解,從而可以結合原著對主人公形象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其二,名著教學與電影相結合更具對比性。電影劇本很多都是改編自名著,這除了文體體裁上的改動之外,相應的情節、人物形象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如《駱駝祥子》中,電影在小說的基礎上增加了祥子認劉四為干爹的情節,而這一情節的增加也使劉四爺的形象更加突出,他六親不認、唯利是圖、自私自利的形象就在銀幕上栩栩如生。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更改都可以與原著形成對比,從而促進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的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學生在閱讀名著之時所有的情感體驗,在兩者結合教學之后,其情感體驗也會有新的發展,或者有更為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有的電影對名著的更改并不盡如人意,從而也可以促使學生產生一種“原著意識”,閱讀原著、熱愛原著、尊重原著。
其三,名著教學與電影相結合更具吸引力。名著與電影相結合的教學相較于之前的名著閱讀教學更具生動性,對于畫面與文字結合的教學往往都比純文字的閱讀更吸引學生,從而能夠在正確的引導下,讓學生對名著產生閱讀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都能就自己的情感體驗與同學展開討論,而兩者的結合,本身就具有更多的話題可討論,在討論中豐富學生對名著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對于學生口語交際方面能力的訓練也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能聽出討論的焦點,并能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等要求。在一個討論的環境中,學生綜合信息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加上教師正確的指導,學生對于名著的理解,對名著獲取的情感體驗都可以是多方面的。且學生都有好奇心,對于其他學生討論的話題往往希望自己也能參與進去,從而促使一些學生拾起名著、閱讀名著,這對于名著教學來說,或者教師來說都是喜聞樂見的。
其四,名著教學與電影相結合更能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中,以多種形式教學欣賞文學作品,能促使學生產生多樣的情感體驗。且使用這類教學方式的課堂與常規課堂相比較,更具開放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思維擴散、整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四、名著與電影結合教學的弊端
其一,電影行業具有商業性、娛樂性。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很多改編名著的電影在情節、畫面、人物等方面的處理發生了改動,甚至有的電影經過改動以后就失去了原著本應表現的價值觀念,這與名著教學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而電影由于播放時長的限制,也會對原著進行刪減、改編,那么對于沒有閱讀或未讀完原著的學生來說,就不能全方面地了解原著作品。
其二,電影的直觀性是一把雙刃劍。電影的直觀性可以使學生快速獲取信息的同時,也容易導致學生忽略文字的魅力。名著閱讀如今之所以在一個舉步不前的境界,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名著閱讀很考驗學生的耐性。學生在完成其家庭作業的同時,需要靜下心來,耐心仔細地將一部名著讀完。當電影與名著結合進行教學時,就會有一部分學生會選擇放棄閱讀,甚至從此失去閱讀的耐性。學生中存在閱讀價值功利化、低俗化,教師教學的便利性,都會導致兩者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漸變為簡單的觀看電影、獲取重要信息的方式。這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生名著閱讀的要求是相悖的。同時,學生閱讀能力、情感價值的培養都會變得功利化、低俗化,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也是不利的。
其三,電影容易導致作品人物“代號化”。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文字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故在名著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取自己的情感體驗,在自己的心目中塑造相應的人物形象。但是電影創作不同,電影本身就是編劇、導演、演員等就名著作品的閱讀加以自身的理解進行改編,電影中往往都摻雜著創作者自身的理解,經過二次加工后的作品,無論成功與否,其表達效果必然不如原著。而學生的閱讀若是在電影觀看之后,那么學生在作品的閱讀過程中就會下意識地將電影中的人物、畫面等帶入進去,從而導致學生將作品人物“代號化”。
五、如何有效平衡教學中名著與電影的關系
對于采取名著與電影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的教師來說,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是一大難題。筆者正在嘗試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教學,雖然還未充分了解這種教學方式的優缺點,但是對于已知的缺點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原著意識”是教學的前提,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原著、尊重原著,自身教學應也以原著為方向標,即使與電影相結合進行教學,也不能脫離原著、脫離文本。
2.教學過程中,必須先文后影。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教師,教授前必須確認學生已將原著閱讀完畢才可進行教學。學生只有在充分閱讀原著后再去觀看相應的電影,才能進行比較并有所收獲,否則就助長了學生不讀原著的風氣。
3.教師需要進行有效引導。與電影結合的名著閱讀教學可以促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學生還未形成有效個性且成熟的閱讀價值,教師的價值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就相當重要。
4.在教學之前,對于部分名著電影的版本篩選是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完成的。部分名著電影有多個版本,具有可對比性、可觀賞性的版本是教學的上選。
5.針對這種教學方式中觀看電影需要占用一定的上課時間問題,往往現在學校中都有開設拓展課程,那么相應的教師就可以將相應的拓展課程與之掛鉤,從而減少上課時間的占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教學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的要求。在此,筆者希望在探尋將名著與電影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形成一股良好向上的閱讀氛圍。
參考文獻: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2017年浙江省初中畢業升學考試說明[Z].浙江攝影出版社,201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