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中學英語教學現狀來看,“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現象雖有所改觀,但仍然存在,特別是存在于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之中。英語教學在農村中學一直是個難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隨著“學案”的推廣,從中汲取到了經驗,認為改變這種現狀,應該極力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加強對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學案設計,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經常布置學生回家預習新課,既不給學生自主預習的提綱,也不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大部分學生只是走馬觀花地看看課本。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要學會哪些知識?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學生并不清楚。這樣的預習存在著弊端,一是預習對于少部分優秀學生來說也許并不難,但對于大多數學生則形同虛設,進一步拉大了學生學習之間的差距;二是大部分學生的預習僅限于教材的狹小范圍內,不會把視野擴大到教材以外空間。最終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為此,我們必須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改變傳統的預習方式,提高預習的有效性。我們利用“學案”進行預習,針對“學案”的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讓學生按照老師設計的學案預習新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益。
一、學案設計遵循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
學案設計要達到預習的目的。預習的內容或題目要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把基本思路、基本內容、基本問題都反映到學案上。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設計策略,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激勵性,不僅要為成績好的學生插上騰飛的翅膀,也要為成績較差的學生裝上起跳的助跑器,應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啟迪和幫助。
2.指導性原則
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地運用思維方法,如邏輯思維法、發散思維法、逆向思維法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其次,能通過學案的預習,能滲透學法的引導,讓學生逐步掌握預習的方法,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勤于動腦、動手,如點畫、做筆記、提出疑問、解答問題等,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3.主體性原則
學案設計必須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主體精神,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實踐與探索中自主建構起合理而系統的知識體系;必須充分信任學生,敢于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必須充分依靠學生,注重讓學生直接參與并完成一系列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主動學習、自我發展的主人。
二、學案設計的方法
(一)預習學案的設計
1.預習內容的確定
預習內容的確定與設計是抓好預習的關鍵環節。原則上講,預習學案必須包括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知識拓展這三個層面的內容,即課標規定的基礎知識,學生稍加思考或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后能基本解決的問題,拓展提升符合課標要求的主干知識。
2.預習學案的基本模式
預習學案一般要包括四大部分內容:(1)提出學習目標。(2)基本的知識結構、基本線索。(3)自我檢測達標題。(4)預習后產生的疑問。例如,英語預習學案大致包括:學習目標;自學英語單詞;帶問題聽錄音;畫出詞形轉換和短語;讀熟課文;做一做;質疑。每個學科每個“預習學案”根據年級的不同各有特色,其中每項中都有詳細的預習指導內容。
(二)預習學案的運用
1.下發預習學案
將教師設計好的預習學案提前一周或一天發給學生,跟學生說明完成的時間和要求。要求學生按預習學案自主預習,注意做好預習記錄。
2.檢查預習效果
上課前一天,教師要收起預習學案進行批閱,分析檢查預習效果。然后結合學生的疑難問題,確立上課講授的重點及措施,并進行二次備課。二次備課時,要將預習的共性問題寫在備課本上,并注明指導辦法或措施。
3.小組交流
批閱預習學案后,在上新課前教師要首先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用來解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疑問。對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可以一帶而過,而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則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達成共識。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應及時匯總,以便在精講釋疑時幫助學生解決。
4.及時評價預習結果
通過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對表現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預習不理想的學生進行鼓勵,并給予適當指導,讓學生明確預習的重要性。一方面使學生從預習中得到信心,激發他們進一步預習的熱情;另一方面可從中了解預習中存在的問題,便于更改和補救。
(三)預習學案的管理
1.規范預習學案的實施
學校要制定“預習學案實施制度”,明確預習設計、預習實施、預習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用制度規范和指導預習學案的設計與使用。
2.合理安排預習時間
為避免各個學科預習時間發生撞車問題,造成學生的課業負擔。學校要統籌安排,形成有序預習。預習時間可從三個方面調整:
(1)統籌安排每天的預習任務。
(2)統籌規定部分學科,實行周預習。
(3)利用一節課的前10分鐘實施預習教學。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如果課程內容少,可利用一節課的前10分鐘實施預習教學,用30分鐘完成新授內容。
教師這樣對學生加強學案環節的指導,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不斷調整教學環節,并要求學生不斷調整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及時總結,引導他們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實際的學習方法。平時,要注重對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等能力的培養,開發學生的智力,促進他們能力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用已有知識、經驗、方法主動探索,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發展素質,促使他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
作者簡介:李霞(1984—),女,漢族,就職于山西省運城市新紡學校。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