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摘 要: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讀圖在地理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抽象的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及其聯系直觀化,圖幅的形式多樣,起到語言難以表述的作用。作為一名地理老師,經常思考如何培養學生利用地圖查閱信息,從而提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這就要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教師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從而養成利用地圖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地圖;地理教學;習慣
打開任何一個版本的初中地理課本,我們可以看到有相當多的圖幅伴隨在文字附近,而且圖幅占據的篇幅和數量也較多,這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除了課本中高頻次出現圖幅外,地理考試試題也離不開地圖,可以說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地圖可以形象準確地表達地理信息,因此,有效地利用地圖和記憶地圖是教學的重點。
一、熟悉圖表語言,掌握讀圖的基本步驟
地圖可以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具體化,起到語言難以表達的作用,因此,讀圖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地圖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地圖能夠反映不同的內容和信息,并且看圖不能雜亂無章,要根據一定的順序一步一步地進行讀圖。在閱讀地圖前,第一步,看清圖名,清楚此幅圖要反映的內容;第二步,閱讀比例尺和圖例注記;第三步,開始閱讀地圖,觀察具體信息,這樣,地圖的有效信息就更容易被提取。
比如,判讀某種氣候類型的降水量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時:(1)判斷南半球和北半球,6到8月氣溫高,為北半球,12到2月氣溫高,為南半球。(2)判讀最冷月平均氣溫定溫度帶,各月平均氣溫均高于15攝氏度,可以判定為熱帶氣候;若最冷月均溫高于0攝氏度,最熱月高溫,可判定為亞熱帶氣候或地中海氣候或溫帶海洋性氣候;若最冷月均溫低于0攝氏度,最熱月高溫,可判定為溫帶季風、溫帶大陸性氣候;若最熱月平均溫低于10攝氏度,可判定為寒帶氣候、高原山地氣候。(3)判讀降水量確定具體氣候類型,年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屬于多雨型,少于100毫米則降水稀少。讀圖分析也要由簡到繁,從易到難,由單幅地圖到多幅地圖的復合運用。
二、活用地圖,提高學習效率
(一)啟發學生,培養讀圖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比較流行的趣味知識和信息加以渲染,充分合理加工,有目的地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講授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時,課間播放當前比較流行的歌曲《小蘋果》地理改編版,這首歌曲以圖文形式分區域展示各行政區域的輪廓、位置、行政中心和文化特點,讓學生對枯燥、難以記憶的34個省級行政區域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學生都在專注地觀看,而且在最近的幾節課前都播放一遍。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建立了空間概念。
比如,聯系近期國家發生的大事,在學習四大地理區域時,出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路線圖,讓學生尋找這一路線涉及四個區域中的哪一個。還可以以神舟飛船發射地的選址與地理學中地形、氣候的關系導入,這里地形平坦、天氣晴朗、能見度高、人口稀少。既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又培養了學生關注國家大事的習慣。
(二)強化讀圖,加強讀圖訓練
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需要方法,學習的興趣很重要,有效的學習方法使枯燥的知識更易掌握。地圖的學習是本學科的生命線,本著對地圖能辨—巧記—會用的原則,組織教學,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比如,在學習每個地區時,都涉及這個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等知識,教學時先出示本地區的地圖及問題,讓學生觀察地圖,分析地圖,尋找答案,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構建立體思維。又比如,關注識圖能力,做到堂堂清,每節課留出5分鐘時間鞏固每節課對相關圖幅的記憶,完成一整道讀圖、填圖的練習題,填圖時先做自己會的,再根據課本找到不會的和錯誤的,這樣層次分明,進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動手操作,培養繪圖能力
繪圖是讀圖過程中動手操作的重要環節,由于初中生的年齡特點,空間想象和記憶能力欠缺,引導學生繪圖是目前地理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繪制圖幅包括彩描黑白地圖的點、線、面,繪制各種分布略圖、示意圖、剖面圖、統計圖等。
比如,讓學生透描地圖輪廓,利用窗戶上的玻璃來完成,把圖放到玻璃上,上面覆蓋白紙,各種地圖的點、線、面就清晰可見。還可以利用復寫紙描畫圖幅,在畫圖的過程中進行地圖的記憶和知識的鞏固。
四、板圖教學,啟迪學生思維
課前把本節課要展現的圖繪制在黑板上,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利用板圖教學”,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在黑板上一目了然,啟迪學生思維。比如,在學習“中東地區”的時候,板圖出示本區輪廓圖,標出瀕臨的海洋、大洲的地理事物,準確體現中東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總之,用圖的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持續不斷地進行。
參考文獻:
[1]高霞.地理的“命脈”——地圖[J].地理教育,2007.
[2]張桂蘭.如何運用地圖教學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J].地理教學參考,200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