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霞 亓慧芬
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在思考中發現、探索、創新和應用,從而建立起自信,可以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習數學的能力。為此,我從中年級開始以預習提綱為抓手進行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下面談談在預習提綱設計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科學設計,巧搭梯子
數學系統性較強,不少內容前后聯系密切,這時可以設計復習鋪墊式預習提綱,使新學知識有一個較好的起點,促進學生產生思維的正遷移。如筆算除法題目238÷6,不僅是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而且被除數的最高位不夠商1,跨度較大。針對此種情況,我設計了如下的預習提綱:
1.筆算:
93÷3= 68÷4= 23÷6=
2.挑戰自己: 238÷6= (小提示,百位不夠商1怎么辦)
我再試一試:156÷3= 434÷8=
3.我能筆算 936÷3嗎?試一試,請家長分享我的進步。
練一練:428÷2= 8848÷4= 605÷5=
4.我的發現:
5.我的問題:
其中第1題是復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23÷6則是利用口訣計算的有余數除法,也暗示當被除數十位不夠商1時,用23去除。第2題挑戰自己:238÷6=只是在23后面的個位數上添了8, 學生的思維就能很快錨定,百位不夠商1,用23去除以6。之后再進行嘗試練習。而第3題的936÷3雖是被除數的每個數位恰好除盡的題目,但是學生會算,格式的書寫卻有一定的困難,教材上沒有對應的例題,所以設計一個請家長參與的環節,便于學生掌握算法。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請學生記錄下自己的發現,總結提升規律。有了這些鋪墊,課上只需教師稍加點撥,即可進行大容量的訓練,提高計算水平。
二、難易適度,適當分層
預習提綱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難易適度。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過高,學生“跳”了,如果還是摘不到桃子,學生的預習興趣就會受到挫傷,教師設計的預習提綱要保證大多數學生在預習時能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并能自主完成。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預習,應側重培養他們的預習興趣、預習習慣,在此基礎上再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培養他們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
如“認識小數”:
1.我會填。
我在( )見過小數,比如:( ),
我還知道:5.98元是( )元( )角( )分;
2.60元是( )元( )角( )分;
2.閱讀88頁,我知道了:
3.我還能舉出一個小數的例子:
4.關于小數,還有許多知識呢,讀了89頁,我發現:
我的問題:
5.關于小數,我還想知道:
設計預習提綱的初衷就是希望學生在完成預習提綱的同時,初步感知小數,并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達到課堂的和諧。第1題寫出生活中見過的小數,對學生來說只是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搜集相關的信息,沒有任何難度;而第2題則是通過閱讀對小數所表示的意義有更深的感受;3、4題需要抽象概括,相對來說有了思維含量,學生的問題也可以顯現,課堂教學便有了針對性。
三、指向明確,便于操作
學生初次完成預習任務,要注意循序漸進,教師的引領必不可少,所以要善于將預習要求分解為若干小點或用若干小問題來呈現,以便學生有的放矢地展開預習。
如:“簡單的數據分析”一課的預習提綱: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一些關于統計的知識,還記得什么是統計表和統計圖嗎?來試試下面的提綱吧!
1.38頁中間的銷售記錄就是一個統計表
我發現了不少信息:
再看一看我把下面的統計圖涂得多漂亮!
我又發現了不少信息:
2.39頁例2是第一小組學生身高體重的統計表,我能根據統計表把統計圖補充完整。
我發現在這兩個統計圖中有一小段折線,為什么呢?
3.我的收獲:
三個問題,都明確給出了解決的范圍,操作性強,保證了預習的效果。
四、經歷過程,適度適量
三年級的孩子初次嘗試預習,即使有預習提綱的指引,但畢竟是新知識,思維有一定的坡度,所以作業量要控制在10分左右,也不能要求每一個題目學生均能有準確的答案,重在經歷預習的過程,讓學生從中感知即將學習的新知,體會成功的歡樂,激發預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會學的能力,所以教師在設計預習提綱時要控制題量,課前了解預習情況時,要把握分寸,保護學生的上進心。
總之,預習提綱的質量決定著課堂教學效果,不能是簡單的預習課本第幾頁,完成幾道練習,而是教師鉆研課標、教材,研究和琢磨學生的認知基礎的用心之作。以此作為起點展開的教學,才可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孩子輕輕松松學習,輕輕松松成功,在輕松和愉快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是在預習提綱引領下帶來的教學效果,當是我們數學課堂追求的境界。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