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有云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數學作業這一具有重要作用的學習形式也產生了變化。設計個性化的作業,是想通過趣味性、實踐性、創造性、開放性的策略改革課內外作業,讓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完成作業,并享受作業帶來的成功與快樂,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在教學中我進行了許多嘗試,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我在設計主作業時力求“活、新、趣、奇”,通過多種渠道把豐富的知識、思維的發展寓于趣味之中,以至延伸到課外空間,使學生研究、探討數學的潛力在課后得到充分發展。
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一課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球體的特征,我要求學生用橡皮泥進行制作。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顏色,做成大小不一的物體,再設計組合成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學生興致很高,第二天都把自己設計的各式各樣物品擺了出來。通過趣味制作,不僅讓學生對物體特征有了直觀感受,還培養了動手能力,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再如,學習了乘法口訣后,我設計了“對口訣”的游戲,讓學生與家長玩,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作業是一個游戲的天地,同時增進了情感。
二、實踐作業——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課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實踐作業為書本知識和學生的生活之間架起了橋梁。這樣便于把單調、乏味的知識融入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加以運用,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然實現從“純數學”到“生活數學”的有機轉化。
例如,學習統計圖知識后,我讓學生自主組成學習調查小組,開展“校門口車輛情況分析”的調查實踐活動,形式由小組自行設計安排。小組中有專門負責數汽車、卡車、自行車、摩托車數量的;有負責記錄數量的;有負責根據數量制成統計表或繪制統計圖的。在全組同學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作業。
三、創造性作業——挖掘學生內在潛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再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途徑,并從中發現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進而閃爍學生的獨特創新精神。
例如,學完“圓的認識”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想辦法測量1元硬幣的直徑。學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方法,他們創新思維的火花不斷閃現“我用直尺在上面量,最長的一條就是直徑”“我沿著硬幣畫了一個圓,量出直徑”“我把硬幣在紙上滾動一周,量出周長再算出直徑”“我用兩把直尺夾住硬幣,量出兩把直尺間的距離就是直徑”……
四、開放性作業——拓寬探究學習的空間
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業,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他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并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和探索學會學習。學生在樂中有學,學中有思,在思考探索中獲得智慧和能力的增長。作為教師要善于挖掘知識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開放性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新、全、活”的調控,也給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練習內容,在寬松民主的氛圍中,發散思維,標新立異,大膽創新,張揚個性。
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我給學生留了這樣的寒假作業,要求:(1)可以和家長合作完成;(2)三選一,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多選;(3)外出購物請在家長的陪同下完成;(4)制作成的報告要求字跡工整、美觀。選題一:和家長一起進行一次購物活動,并寫出購物時遇到的問題。選題二:用不同形狀的積木制作一個益智玩具。選題三:對自己感興趣的事進行調查,制作出統計圖或統計表。寒假回來,學生上交的作業都很出色。
五、學科整合作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的材料感興趣。”數學教師布置的作業要從“算”的單一形式走出來,把數學作業同各個學科整合起來,適當提醒多種知識、方法與技能的綜合運用,讓作業變得更生動,更有趣。
例如,在教學分米的認識后,我讓學生做一張長1分米7厘米、寬1分米2厘米的賀卡,在上面畫上自己創作的圖畫,寫上自己真誠的祝福,作為禮物送給老師或同學。這樣的作業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蘊含了學生的真情實感。
貫徹新課程標準,課堂是主陣地,作業是分戰場,而我們的每一次作業就是一次小小的戰斗。讓我們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用多種形式的作業喚起學生學習的意識,把學生從過多過濫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使學生的作業以趣味、實踐、探索、自主選擇為主,讓學生的知識在操作中升華,技能在實踐中掌握,能力在探索中形成,思維在創新中發展。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