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教師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采用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的發展,多角度評價學生,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優化評價語言,創造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課堂教學是實施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與運用語言的一種方法,對促進學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評價手段呢?我從以下方面分析。
一、動手與操作中
動手是學生學習數學最重要的途徑。它是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的有效途徑。然而,在課堂中時常會出現一種現象,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出現爭議,導致課堂亂哄哄。教師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有自己的一套評價方法鼓勵孩子參與其中,相信這項活動能夠落到實處。“數一數”一課,學生在動手數數之前,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幾點要求:(1)小組間交流方法;(2)哪個小組方法多可獲得一枚獎章。這樣的獎勵制度一出現,孩子便會集思廣益,發散思維,提出各種方法,甚至是你意想不到的方法。學生匯報交流過程中,教師還須引導學生小組進行傾聽,對匯報小組提出自己的看法。當學生匯報完畢,教師可以追問:你們同意嗎?你們聽懂了嗎?這時,教師又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孩子,引發生生之間的互動,孩子在交流過程中引發思維碰撞,提出新見解、新看法,最后師生、生生互動有了更為完整的看法。
在教學“認識平行四邊形”時,我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材料:一個釘子板、一根皮筋、一些小棒、一把尺子、方格紙、白紙,讓他們四人一個小組,根據印象中的“平行四邊形”自主選擇學具,圍成各種各樣的平行四邊形。期間,學生既能采用最簡單的四根塑料棒來圍成,還有用釘子板圍,在方格子上面畫,在白紙上畫。操作成功,不但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原有認知表現外顯,更讓學生為下面進一步觀察平行四邊形“邊”的特點提供素材,最重要的是,提升了學生靈活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與能力,并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習的信心。
二、在練習中評價
練習是鞏固新知的有效策略,但很多老師在這個環節處理得不太恰當,大多數教師采取師問生答,這樣的練習并非鞏固,而是為了練習而練習的。我覺得教師在設置練習時要有層次感,引導學生對新知逐步加深理解,最后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確定位置”一課,教師講授完三要素后設置以下練習:(1)找鑰匙和拿鑰匙回寶箱的異同點;(2)根據信息尋找另外兩把鑰匙,同樣是35度角,為什么位置卻不同?這樣的兩道練習,以學生小組交流→獨立完成模式開展。但教師要適時參與討論中,發現孩子的疑惑。在講解練習時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對拿鑰匙回寶箱和尋找鑰匙的路線進行描述。一開始,孩子出現尋找觀測點錯誤問題,但教師不提醒、不評價,等孩子描述完,追問孩子:你們同意嗎?引發學生再次觀察、思考發現問題,并大膽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發現別人的不足。其他同學在該同學的解說下也能更深刻地感悟到觀測點并非固定不變,以及尋找觀測點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比教師直接告訴更有價值。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捕捉發現,發現不足后還要引導學生互相評價,把評價的權利重新還給孩子,課堂更活躍、更有效。
為了促使學生認真做題、仔細檢查,對于一周無錯題者,我就獎勵一朵黃色小桃花,由學生自己保存,集齊5朵就可以換一顆五角星等獎勵制度。這樣既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又密切了師生關系。
三、在問題中評價
新課堂指出由兩能變四能,孩子應該具有發現、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的能力。這一要求的提出,對孩子水平要求更高,特別是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的過程中,安排擺小棒環節,但小棒尺寸存在一點誤差,對于2、4、6這一組能否組成三角形存在歧義。這時,老師借此機會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而非直接告訴:老師已驗證這組是不行的。這樣兩種不同教學方法在于是否真正落實提高孩子提出問題的能力。如何讓孩子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習較好的孩子先談談他們的疑惑,只要合理都給予表揚,如:你發現這么大的秘密,老師給你點贊!你這個問題很有價值!等等這樣的評價語言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思考,提出一個個有意義的問題,課堂變得更生動活潑,孩子那一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由此被發現。
四、在總結中評價
課末是一句“你學到了什么?”還是一句“你獲得了哪些知識?”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課末小結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畫龍點睛的課末小結,對于幫助學生總結重點、理清脈絡、加深記憶、鞏固知識、活躍思維、發展興趣有重要的作用。長期在一線工作的教師應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方式,孩子能在每節課課末自我評價,發現不足,這樣學生才能更有意識地去糾正,把本來的“罰”還給孩子自主處理,采取自己覺得可行的方案改進。當然,這樣靈活、巧妙的評價方式把原來草草了事、毫無價值的課堂總結重新提上一個檔次。孩子也在本環節中得到提高,積累經驗,逐漸改掉不足,向更優秀靠近,課堂也行之有效。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孩子是最有效、最實在的,也是符合新課改的評價理念。孩子能在評價中進步,在評價中成長,積累經驗,提升數學素養。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