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斌理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糖化血紅蛋白(HbA1c)與老年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 方法 將該院2015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3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設為實驗組,按照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將其分成增厚組與正常組,并隨機選擇同期100名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結果 實驗組的IMT、Hcy、CysC、hs-CRP、HbA1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增厚組的IMT、Hcy、CysC、hs-CRP、HbA1c均顯著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分析發現,IMT與Hcy、CysC、hs-CRP、HbA1c表現為正相關;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影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Hcy、CysC、hs-CRP、HbA1c。結論 血Hcy、CysC、hs-CRP、HbA1c上升與老年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通過聯合檢測Hcy、CysC、hs-CRP、HbA1c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對于早期防治老年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非常關鍵。
[關鍵詞] 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超敏C反應蛋白;糖化血紅蛋白;老年;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b)-000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ocysteine (Hcy), cystatin C (CysC),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and elderly type 2 diabe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relevance. Methods 3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ickening group and normal group, and 100 healthy subject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IMT, Hcy, CysC, hs-CRP and HbA1c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IMT, Hcy, CysC, hs-CRP and HbA1c in the thicken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the differ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IM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cy, CysC, hs-CRP, and HbA1c.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ound tha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elderly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nclude Hcy and CysC, hs-CRP, HbA1c.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Hcy, CysC, hs-CRP, HbA1c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elderly type 2 diabetes is very close. By combining Hcy, CysC, hs-CRP, HbA1c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arl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elderly type 2 diabetes.
[Key words] Homocysteine; Cystatin C;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Glycated hemoglobin; Elderly; Type 2 diabetes;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糖尿病現階段已成為了全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一種非傳染性疾病,是現階段最具挑戰性的一個健康問題[1]。臨床研究發現,大血管病變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年齡逐漸增加的過程中,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也在逐漸增加,而伴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2]。所以積極預防并早期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變就顯得非常關鍵。該研究主要分析探討了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糖化血紅蛋白(HbA1c)與老年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收治的3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設為實驗組,滿足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糖尿病診斷的相關標準[3],其中男女人數分別為176例、124例;其年齡為62~83歲,平均為(74.2±5.8)歲。按照IMT程度將300例患者分成增厚組(IMT≥1.0 mm)160例、正常組(IMT<1.0 mm)140例。并隨機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100名設為對照組,其中男女人數分別為65名、35名;其年齡為61~84歲,平均為(75.1±5.2)歲。研究對象的各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于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研究對象3 mL肘靜脈血,選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Hcy、CysC進行測定;其中選擇酶循環法測定Hcy,膠乳免疫比濁法測定CysC,免疫比濁法測定hs-CRP,應用離子交換高壓液相法(HPLC)測定糖化血紅蛋白。采用彩色多普勒(美國GE-LOGIQ E9),使用淺表探頭(型號ML6-15),超聲頻率11.0 MHz對IMT進行測量,計算平均值,IMT≥1.0 mm表示內膜增厚,IMT<1.0 mm表示內膜正常。
1.3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21.0統計學軟件來分析和統計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選擇Pearman相關性分析對IMT與其他參數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分析,選擇Logistic回歸分析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進行探討,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檢查結果觀察
實驗組的Hcy、CysC、hs-CRP、HbA1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增厚組的Hcy、CysC、hs-CRP、HbA1c均顯著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相關性分析與Logistic回歸分析
相關分析發現,IMT與Hcy、CysC、hs-CRP、HbA1c表現為正相關;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影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Hcy、CysC、hs-CRP、HbA1c。
3 ?討論
在人們飲食習慣逐漸改變以及社會經濟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糖尿病在成年人群和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分別大于11.6%、22.5%;在我國老齡化進程逐漸加劇的過程中,糖尿病的患者人數也越來越多[4]。血管病變為糖尿病最常見的一種損傷,例如動脈粥樣硬化等為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頸動脈粥樣硬化不僅是導致短暫性腦缺血和缺血性腦卒中發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其最常見的前期癥狀之一。早期診斷和識別老年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并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干預對策,能讓相關血管事件顯著減少。在對動脈粥樣硬化風險進行判斷時,血糖、血脂為最常用的血清學指標,然而病程時間、藥物治療以及飲食等卻會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5]。
最近幾年,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血漿Hcy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之間的關系也非常密切,然而具體機制還并不清楚[6];有學者認為,Hcy可通過腎功能不全、高血壓、胰島素抵抗等間接引起糖尿病大血管病變[7]。同型半胱氨酸硫內酯作為Hcy代謝產物,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發生凋亡,從而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傷,且破壞血管壁彈力層和膠原纖維;Hcy可直接誘導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Hcy可促進脂質沉積于動脈壁,泡沫細胞增加,還可改變動脈壁糖蛋白分子纖維化結構,促進斑塊鈣化,引起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Hcy在進行體內代謝時,如果缺乏維生素B12與葉酸,則會讓Hcy水平上升,進而增加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及時補充維生素B12與葉酸,能讓血漿Hcy水平降低,進而來對血管并發癥進行有效預防。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當處于糖耐量受損階段時,2型糖尿病患者就已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而在對全身動脈粥樣硬化進行早期判斷時,頸動脈IMT是最常用的一項指標[8]。通過頸動脈超聲對IMT進行檢測,具有形象直觀、無創、無幅射、快捷、操作簡單方便等優點,是對動脈粥樣硬化進行識別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臨床研究逐漸深入的過程中,臨床研究發現CysC、hs-CRP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9]。該研究中,實驗組的Hcy、hs-CRP、CysC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與頸動脈IMT存在顯著相關性,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Hcy、hs-CRP、CysC為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有學者通過對患者實施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現,當處于發病初期時,無腎功能不全患者的冠脈粥樣硬化斑塊程度和血漿CysC水平存在明顯相關性,當CysC水平上升時斑塊數目也會相應增加。也有研究結果顯示CysC是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預測因子[10]。動脈粥樣硬化是因為動脈內膜、內皮的慢性炎癥-纖維增生反應所導致的結果。CysC與心力衰竭、冠心病病死率、動脈硬化密切相關,具體機制可能是CysC通過介導慢性炎癥、胰島素抵抗而參與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除此之外CysC通過對組織蛋白酶進行抑制,進而參與血管基質重構。hs-CRP是預測歐美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獨立指標之一,同時也是篩選風險預測模型的工具之一,因為hs-CRP參與了2型糖尿病慢性炎癥狀態的過程,與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并促進患者最終死亡。當機體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狀態時,逐漸增加的糖基化終產物會導致巨噬細胞被激活,進而增加氧化應激,讓hs-CRP分泌增加,導致內皮細胞出現凋亡,進一步引起糖尿病并發癥。糖化血紅蛋白是監測2型糖尿病患者長時間血糖控制情況的良好指標;長時間高血糖會增加糖基化終末產物,而糖基化終末產物則會增加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以及細胞因子的分泌量,引起細胞增殖,最終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綜上所述,血Hcy、CysC、hs-CRP、HbA1c上升與老年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通過聯合檢測Hcy、CysC、hs-CRP、HbA1c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對于早期防治老年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非常關鍵。
[參考文獻]
[1] ?賈娜娜,苑杰,王萌,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與血同型半胱氨酸、血脂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8,28(16):38-43.
[2] ?陸明雪,劉紅偉,吳景華.2型糖尿病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超敏C反應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關系[J].中國臨床研究,2015,28(10):1316-1318.
[3] ?安增梅,陸穎理,笪應芬.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與頸動脈硬化和血鈣、磷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5,23(5):426-429.
[4] ?厲三明.單純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硬化與血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4,19(5):414-415.
[5] ?徐笑洋,楊純玉,駱瑜.老年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關系[J].中國醫藥科學,2012,2(6):18-19.
[6] ?趙冰.2型糖尿病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1,28(1):64-65.
[7] ?解柳蕓.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關系[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4):27-28.
[8]趙輝.2型糖尿病并頸動脈斑塊與超敏C反應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關系[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32):95-96.
[9] ?陳建娥,吳曉力,蔣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塞患者中的意義[J].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電子版,2017,10(5):343-345.
[10] ?陳濤,石秀娥,王一萍,等.糖耐量異常人群血清hs-CRP、Hcy、CysC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8,39(15):1838-1841.
(收稿日期: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