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輝 劉海樓


[摘要] 目的 探析對糖尿病伴突發性耳聾患者采取鼓室內與耳后注射甲潑尼龍的治療效果及影響。方法 選取該院于2015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伴突發性耳聾患者,采用不同的注射方式將兩組患者分為鼓室內注射與耳后注射組,各60例。兩組患者均使用甲潑尼龍進行注射治療。之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血糖改善情況。結果 耳后注射組患者經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6.7%,鼓室內注射組患者經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1.6%,兩組相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經治療后,耳后注射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8.33%,鼓室內注射組的則為31.6%;且耳后注射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控制明顯優于鼓室內注射組,兩組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相較鼓室內注射,采用耳后注射甲潑尼龍的方式,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并提升改善患者血糖值的效果,值得推薦實施。
[關鍵詞] 聽覺喪失;突發性;2型糖尿病;糖皮質激素類
[中圖分類號] R76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b)-0063-03
臨床將突發性耳聾簡稱為“突聾”,通常指患者在突發或病發機制不明確的情況下損失了感音神經性聽力,病發通常為單側,其聽力可于數分鐘或數小時至3 d內,經2個相連頻率出現下降20 dB以上的情況,且伴有眩暈、耳鳴以及耳悶堵塞的癥狀[1-2]。對該類患者通過靜脈途徑給予進行治療,會對血糖濃度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引發患者出現酮癥酸中毒的現象[3]。因此,臨床將局部激素治療作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措施。對此,該院將2015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并突聾患者,分別應用耳后注射與鼓室內注射甲潑尼龍的治療方式,對比兩種局部用藥對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伴突發性耳聾患者,患者經檢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及糖化血紅蛋白均符合臨床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采用不同的注射方式將兩組患者分為鼓室內注射與耳后注射組,各60例。其中耳后注射組有男32例,女28例,年齡59~73歲,年齡區間(64.39±5.16)歲,病發時間2~8 d,平均病發時間(2.97±0.43)d,糖尿病病程1~16年,平均病程(8.95±2.91)年;鼓室內注射組有男36例,女24例,年齡56~77歲,年齡區間(63.94±4.95)歲,糖尿病病程1~16年,平均病程(9.15±2.78)年。該次研究已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于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較趨于平衡,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選取患者均已知曉并同意該次研究;②患者均符合臨床對糖尿病伴突發性耳聾的診斷標準;③患者均為首次出現突聾癥狀,且病程在9d以內,于2周內未接受其他干預治療。
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蝸后占位性病變、內耳畸形以及中耳病變者;②對此次使用藥物過敏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采取常規治療干預,包括降低纖維蛋白原、改善耳蝸微循環以及使用營養神經等基礎藥物進行治療。
1.3.1 ?耳后注射組 ?該組患者采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支)耳后骨膜下局部注射的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取患者坐位形成,將其一側患耳朝上,使用醫用酒精進行局部消毒,取患耳耳后溝1/3的交接處偏一側向后上方進針,當針頭觸及到耳道后壁骨面時,停止進針,待無回血現象后,可行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耳后骨膜局部下注射治療,注射成功使用無菌棉簽叮囑患者按壓10 min左右,維持患耳一側朝上30 min。每2 d治療1次,10 d為1個療程,共使用200 mg藥劑。
1.3.2 ?鼓室內注射組 ?對患者鼓膜進行穿刺,進行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支)鼓室內注射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取患者走位形式,將其一側患耳朝上,頭后仰,并將耳道內異物清除,對其外耳道皮膚使用醫用酒精進行局部消毒,利用丁卡因實施局部麻醉,鼓膜穿刺于鼓膜前下象限行,并將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緩慢注射,期間叮囑患者不可說話或行吞咽動作,注射完畢,保持原有體位30 min。每2 d治療1次,10 d為1個療程,共使用200 mg藥劑。
1.4 ?觀察指標
①療效判定:結合有關糖尿病伴突發性耳聾的診斷標準[4],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判定;患者經治療后,通過聽力測試顯示患耳與健側耳聽力水平無顯著差異視為顯效;患者經治療后,通過聽力測試顯示相較治療前患耳聽力有顯著改善,且提示30 dB左右視為有效;患者經治療后,通過聽力測試顯示無明顯改善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包括重度眩暈、眼睛腫痛、血糖升高以及糖耐量減退等;③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監測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變化。
1.5 ?統計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處理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對比
耳后注射組患者經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6.7%,鼓室內注射組患者經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1.6%,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經治療后,耳后注射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8.33%,鼓室內注射組的則為31.6%,兩組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血糖改善情況對比
經治療后,耳后注射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變化明顯優于鼓室內注射組,見表3。
3 ?討論
臨床現階段,對于突發性耳聾的病發機制仍不明確,其中內耳微循環障礙在臨床中認為與該病的發病機制有著密切的關聯。據有關學者指出,對于糖尿病合并突發性耳聾患者而言,糖尿病本身帶有微循環障礙,致使該類患者的聽力障礙更加嚴重,且預后更差。糖皮質激素具有緩解局部水腫、抗炎以及解除血管痙攣、提升免疫力等諸多優勢,將其應用于內耳微循環障礙的治療中,據研究表明,已取得了實質性的臨床療效。而據另一文獻指出[5],對該類疾病患者采用局部激素注射,相較全身用藥措施,更可提升內耳的用藥濃度,降低激素的使用劑量,從而減少因激素對機體血糖濃度的影響,相繼為患者提升治療效果及用藥安全性。
有研究指出,常規使用的糖皮質激素中,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具有最高的局部濃度,同時兼具保護神經功能的作用。甲潑尼龍在糖皮質激素中屬于中效型[6],該藥物作用于人體,看加快患者機體的血漿代謝速度,同時帶有細胞內活性,即便不能再血漿中檢測到,但其藥理活性仍可持續作用于細胞內。因此,將該藥用于局部注射治療突聾癥狀。耳后骨膜于鼓室內局部注射藥物治療,鼓室內注射的治療特點,是經由鼓室被圓窗吸收,該方式可有效避開血-迷路屏障,同時于內耳激素受體直接結合提升治療效果,使得內耳獲得較高的局部藥物濃度,降低全身血循環中的藥物濃度,相繼降低激素給血糖濃度波動造成的影響。但通過鼓室內給藥可經咽鼓管流失,藥物通過蝸窗進入患者內耳后,難以控制其作用時間與劑量,潛在性的不確切藥物的吸收效果,導致個體差異顯著的缺陷。
該文通過研究結果表明,耳后注射組患者經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6.7%,鼓室內注射組患者經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1.6%,兩組相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經治療后,耳后注射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8.33%,鼓室內注射組的則為31.6%;且耳后注射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控制明顯優于鼓室內注射組,兩組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較鼓室內注射給藥,采用耳后注射的方式,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采取鼓室內注射的患者,由于經鼓室注藥,極易產生恐懼感,穿刺過程中產生的劇烈疼痛,加之藥物刺激迷路結構,使患者產生一定的眩暈癥狀,致使其預后相對較差。
綜上所述,相較鼓室內注射,采用耳后注射甲潑尼龍的方式,更適用于糖尿病合并突聾患者,不僅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同時還可穩定其血糖波動,安全性較高,值得推薦實施。
[參考文獻]
[1] ?姜麗紅,廉超.臨床藥師對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甲潑尼龍引起高血糖的藥學監護[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8,18(9):1292-1293,1296.
[2] ?呂鶯姿.急性藥物性間質性腎炎應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甲潑尼龍治療的臨床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20):2887-2888.
[3] ?嚴孝花,韓璐榮.甲潑尼龍治療2型糖尿病并發突發性聾患者療效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2017,45(9):988-990.
[4] ?肖烽,黨宗彥,萬萬,等.小劑量甲潑尼龍對膿毒血癥患者的療效和免疫細胞的影響[J].藥物評價研究,2017,40(9):1331-1333.
[5] ?劉慧巧,陶靜,湯劍芳.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耳后注射治療伴2型糖尿病突發性耳聾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24):82-84,88.
[6] ?胡倩,高軒.神經節苷酯聯合甲潑尼龍治療急性脊髓炎療效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52):10269-10270.
(收稿日期: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