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淑紅


[摘要] 目的 探討人性化護理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該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86例糖尿病患者,根據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人性化護理)與對照組(常規護理),每組43例,對比血糖控制效果。結果 觀察組血糖控制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且護理滿意度及治療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人性化護理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響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 人性化護理;糖尿病;血糖控制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b)-0126-02
糖尿病病因主要為兩種,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常見臨床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疲乏無力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長期受高血糖影響,導致各種組織受到慢性損害,從而引發功能障礙[1]。糖尿病目前無根治方法,主要通過多種途徑控制疾病,如健康教育、自我血糖監測、飲食及運動治療、藥物控制等[2]。糖尿病屬于慢性病,患者需改善飲食及運動習慣,服用藥物控制血糖。受各種因素影響,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難以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導致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人性化護理干預通過給予患者人性化護理,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可顯著提升治療積極性。該次研究中,對2017年6月—2018年2月86例患者行不同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86例糖尿病患者,根據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人性化護理)與對照組(常規護理),每組43例。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血糖檢測確診為糖尿病者;③無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排除標準:①排除妊娠期糖尿病者;②中途退出者;③精神疾病史、認知功能障礙者。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50~76歲,平均(61.25±0.34)歲,病程2~7年,平均(4.02±0.34)年;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49~76歲,平均(61.49±0.34)歲,病程2~10年,平均(4.12±0.38)年,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具體為:①健康教育:入院后積極與患者交流,掌握基本資料,對患者認知度進行評估。及時介紹醫院環境,對主治醫護人員進行介紹,指引患者完成各項檢查。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合理健康講解方案,采用圖文結合方式,對糖尿病治療方法、治療目的、發病因素等知識進行敘述。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屬所提問題,強調遵醫行為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意義,提升治療依從性。②心理干預:溝通過程中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分析是否具有不安、緊張的負性情緒,采用鼓勵、安撫、暗示等方式,消除負性情緒,糾正錯誤觀念,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面對治療。③運動及飲食干預:對超重及肥胖患者,制定合理運動及飲食方案,以高纖維、低鹽、低鈉為主,同時控制脂肪攝入量,控制體重。根據實際情況,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每天保持30 min有氧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
觀察組:行人性化護理,具體為:①注射護理:根據季節溫度,及時調整病房溫度,冬季加強保暖,避免著涼。冬季采用熱水袋對輸液藥水進行加熱,減少藥水過量,對患者身體產生較強刺激,減少應激反應。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現紅腫、發熱等現象,及時處理。監督患者飯前30 min進行胰島素注射,若餐后血糖較高,者飯前1 h進行注射,措施血糖記錄。②神經病變護理:定期?;颊邔λ闹つw溫度進行檢查,護理人員協助觀察四肢色澤、背動脈搏、四肢血液循環狀況。仔細修剪指甲,避免抓傷,維護肌膚完整性,觀察患者腳部情況,出現足部病變及時治療,避免惡化。③建立預警機制:評定患者心理評估情況,對心理負性情緒較重者增加護患互動,主管護師積極與患者談心,同時配合手拉手、拍肩等動作,拉近距離,消除負性情緒,增加信任感,提升治療依從性。對負性情緒較輕者,給予音樂療法,指導患者根據舒緩音樂放松身體,緩解焦慮、抑郁等情緒,消除不良心理。開設家屬公共課堂,對家屬講解糖尿病知識、心理疏導方法、康復流程等,引導家屬能夠尊重及理解患者,同時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共同促進患者康復。
1.3 ?觀察指標
干預后檢測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對比血糖控制情況,同時記錄患者住院時間,進行對比。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護理滿意度,內容包含:護理質量、服務及時性、技術操作、心理疏導、健康教育,共50分,40分以上為滿意,<40分為不滿意。采用自制治療依從行調查表對患者治療依從性進行評定,內容包含:運動依從、用藥依從、飲食依從,分值30分,20分以上為依從,<20分為不依從。
1.4 ?統計方法
選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后兩組血糖控制情況、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血糖控制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及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為93.02%(40/43),對照組為76.74%(33/43),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40,P=0.03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69(42/43),對照組為86.05%(37/43),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88,P=0.049)。
3 ?討論
糖尿病為慢性代謝性疾病,隨生活質量提高,發病率呈現逐漸上升趨勢[3]。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處于較高水平,對身體各組織造成慢性損害,易引發嚴重并發癥,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對血糖進行有效控制,促使其能夠保持在可控范圍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糖尿病患者多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輕微頭暈、惡心等,易被患者忽視,加上疾病認知度較低,易發生擅自停藥或更換藥物的現象,導致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常規護理干預重點為挽救患者生命及疾病治療效果,認為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及心理狀況應自我調節,不屬于護理內容,難以滿足現代患者對護理的需求。
人性化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充分強調以人為本護理理念,緊密圍繞患者需求,開展各項護理服務[4]。糖尿病患者病情進展具有個體差異性,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盲目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無法及時滿足個體需求[5]。人性化護理干預是護理人員通過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經驗,制定合理有效的護理方案。以患者為中心,根據患者興趣愛好及臨床資料,制定出具有高度可行性的運動及飲食方案,提升治療依從性[6]。在該次研究中,通過根據季節氣溫,調節病房溫濕度,為患者營造良好治療環境,同時對較涼的輸液藥水進行適當加熱,確保輸注時不會對患者造成刺激,減少應激反應。預警機制主要是針對患者心理狀況準備,通過將患者心理狀況進行分組,有效采取針對性心理干預,緩解心理壓力,消除負性情緒。此外人性化護理干預通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糾正錯誤理念,促使其能積極主動配合各項治療工作,提高治療依從性,顯著提升護理滿意度。
為進一步分析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該院分別對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護理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及治療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人性化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升整體護理質量,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廣泛認可。同時觀察組血糖控制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人性化護理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人性化護理通過病房環境護理,提高舒適度,促使患者能夠放松心情;根據生活習慣對生活用品進行擺放,消除陌生感,根據心理狀況,制定針對性心理疏導,及時糾正錯誤觀念,協助患者樹立正確治療理念,從而提高血樣控制效果,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可顯著提高控制效果,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升治療依從性,改善整體服務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韓冰, 楊其蓮, 喻軼群. 藥學服務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和用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藥房, 2017, 28(11):1566-1569.
[2] ?馬艷華, 汪海東.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其對血糖控制效果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21(6):52-54.
[3] ?井翠, 趙雅, 王靜. 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血糖控制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 2017, 14(11):155-159.
[4] ?李巧云, 王寧玫, 黃瑩,等. 醫院-社區-家庭延續護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飲食控制效果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7, 23(19):2454-2457
[5] ?曲玉玲. 反思性教育模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和自我效能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 23(21):2750-2753
[6] ?高燕. 綜合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20(18):58-60.
(收稿日期:2018-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