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飛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并探討對其提供完善護理的臨床意義與影響。 方法 選擇該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內分泌科糖尿病眼病且發生低血糖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患者發生低血糖的原因進行分析并為對照組提供常規護理,觀察組提供完善綜合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不同護理干預后糖尿病及眼病癥狀恢復情況、血糖調整情況及護理滿意程度等指標。 結果 觀察組患者提供完善護理干預后疾病治療總有效率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且護理滿意程度較高(P<0.05)。 結論 為患者提供完善綜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幫助患者全面、正確的認識疾病及其治療方法,嚴格遵醫囑執行并自覺提高治療依從性,對控制血糖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糖尿病眼病;低血糖;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b)-0128-02
糖尿病眼病作為糖尿病并發癥的常見病之一易導致患者視力減退或失明,具有病程長、治療難度大且預后不佳的特點。相關研究指出,大部分糖尿病眼病經過對癥治療可得到一定控制,但治療期間部分患者易發生低血糖,嚴重者甚至對腦組織造成損傷,甚至導致死亡[1]。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多種藥物長期服用,一方面患者依從性降低,另一方面醫護人員及患者對合并低血糖癥狀的診斷及治療認識不足有關。該研究為探討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發生的原因及護理干預對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的意義與影響,特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100例該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內分泌科收治的10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包括男56例,女44例;年齡49~71歲,平均(60.1±11.4)歲。病程5~11年,平均(8.4±3.2)年。隨機將1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48~72歲,平均(60.2±12.1)歲。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9~71歲,平均(60.1±11.4)歲。所有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原因
1.2.1 ?擅自禁食 ?近年來相關研究指出,部分糖尿病患者錯誤的認為不食或少食有助于降低血糖或由于擔心術前血糖含量過高增加手術風險而擅自減少進食量或不進食。但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標較高,食物本身無法完全滿足身體需求,一旦血糖降低可能造成患者心臟不適進而導致休克、心律不齊,若不及時搶救及治療甚至導致死亡。
1.2.2 ?飲食不規律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維持血糖穩定是疾病治療的關鍵,若患者飲食不節制或不規律。若飲食不規律,在未在用藥規定時間內進餐,過飽或饑餓或長時間飲食量少則會造成機體營養匱乏導致低血糖。
1.2.3 ?用藥不遵醫囑 ?部分患者由于自身經濟原因可能無法長期堅持用藥,部分患者不遵醫囑執行擅自減少藥量甚至直接停藥均會導致血糖不穩定。部分患者癥狀改善后未及時減少藥物種類或藥物劑量也可能引發低血糖。
1.2.4 ?胰島素使用劑量不正確 ?治療過程中醫生均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胰島素注射量,但部分患者由于各種原因擅自改變胰島素用量,部分患者胰島素用量較大或病情得到改善未及時減少胰島素用量均可能導致低血糖發生[2]。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提供日常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提供綜合完善的護理干預,包括:①加強健康教育 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講解低血糖發生的原因,治療方法及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幫助患者了解低血糖發生的常見癥狀、預防方法及急救措施。幫助其認識到遵醫囑服藥,規律飲食的重要意義,了解到減少進食或不進食是錯誤的降糖方法,使其全面、正確的認識疾病并自覺提高治療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另外,加強患者及家屬對低血糖的識別能力與治療能力,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頭暈、冷汗、惡心、心悸及面色蒼白等癥狀。告知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隨身攜帶餅干、糖水等一旦出現以上癥狀立即進食可得到緩解。 ②對其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與記錄。告知其調整作息習慣,每日保持充足的休息與睡眠,避免過度勞累;恢復較好患者可適當進行身體鍛煉有助于增強體質與抵抗力,運動過程中注意對強度進行把握,避免過度勞累引發低血糖。③飲食護理 幫助患者認識每日定量定時進食,少食多餐有助于控制血糖穩定性。可將糖尿病飲食卡放置于患者床頭,入院后對患者進行低血糖風險評估并每日定時記錄患者進食、用藥情況及血糖變化,尤其在晚餐或睡前血糖水平若低于5 mmol/L應及時提醒患者進食。對血糖波動較大或低血糖傾向患者應提早對其進行檢查與診斷并盡早進行治療[3]。告知患者禁食含糖量或含脂類較多的食物,盡量以高纖維、營養均衡、含糖量及脂類較低的水果與蔬菜,注意保持葷素均衡。④使用糖皮質激素有助于血糖升高,但停藥后可能造成血糖水平大幅度下降,因此應密切留意患者糖皮質激素的使用情況并根據患者疾病治療情況及糖皮質激素使用情況調整胰島素劑量。胰島素與降糖藥物使用時也可能導致患者血糖水平下降,因此在用藥時應盡量避免多種藥物同時服用,若需要服用應合理調整藥物劑量避免中途停藥。
1.4 ?療效觀察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程度護理后疾病治療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比較。治療總有效率根據患者血糖、糖尿病癥狀及眼部癥狀改善程度進行評估,包括:①患者糖尿病癥狀基本消失,眼部癥狀完全消失且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記為顯效;②糖尿病癥狀較護理前顯著好轉,眼部癥狀及視力顯著改善,血糖控制情況較護理前改善超過50%記為有效;③糖尿病癥狀及眼部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加重,血糖水平控制不佳記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疾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提供完善護理干預后疾病治療總有效率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人數比較
觀察中“非常滿意”“滿意”人數顯著多于對照組且“一般”“不滿意”人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較往年呈顯著上升趨勢,患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發展,這與人們日常生活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存在密切關系。該次研究中通過對100例糖尿病眼病并發低血糖患者進行分析后發現,發生低血糖的原因主要與患者自身對疾病知識及治療方法認識不足造成飲食不合理[4],擅自減少進食量,不遵醫囑用藥等有關,另外,醫護人員對患者低血糖癥狀的診斷及認識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低血糖發生率較高。該次研究中,通過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幫助其正確、全面的認識疾病,使其自覺轉變疾病治療過程中錯誤的認識,意識到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自覺提高治療依從性。另外,培養起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有助于在攝取充分營養的基礎上確保血糖穩定;定時為患者進行血糖監測,有助于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與運動方案,鼓勵其積極進行身體運動有助于穩定血糖,促進血液循環。積極觀察患者恢復情況有助于及時根據其疾病治療情況增減藥量,避免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影響治療效果及血糖控制。經綜合護理后,觀察組糖尿病癥狀,眼部癥狀及血糖控制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程度較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應定期對科室醫護人員進行糖尿病低血糖相關知識培訓,加強其對無癥狀低血糖及其危害的認識與識別,有助于增強醫護人員工作中對低血糖的敏感性,盡早發現患者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治療[5]。
綜上所述,總結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發生的原因并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與預防,配合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并強化飲食干預與遵醫囑用藥,對促進患者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啟梅,王婷. 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19):151,153.
[2] ?趙玉坤. 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8,2(6):43.
[3] ?劉娟. 針對性護理對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癥狀的影響[J]. 糖尿病新世界,2018,21(8):166-167.
[4] ?李小龍. 關于糖尿病眼病圍術期治療原則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17,20(5):182-183.
[5] ?祁愛麗,于妍,李丹丹. 探討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觀察[J]. 糖尿病新世界,2017,20(7):146-147.
(收稿日期:2018-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