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孟衡
摘要:“病原生物和免疫學”是臨床醫學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其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到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形式下的臨床醫學專業在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立足我校現階段的實際情況,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力爭為相關專業學科的后續學習打牢基礎,嘗試對該課程的教學思路及方法進行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高職;臨床醫學;病原生物和免疫學;教學思路;教學方法
“病原生物和免疫學”是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知識面廣,邏輯性強,學科滲透性強,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后續藥理學、傳染病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醫學基礎及專業課程的基礎。該課程教學內容多,知識點繁雜,內容抽象難懂,若一味以傳統教學思路進行教授則課堂氣氛沉悶,學生難以理解和記憶,缺乏學習興趣,更無課后主動學習與復習的主觀能動性。近年屢現病原生物對人類的頻繁威脅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病原生物和免疫學”課程的專業重要性由此得到充分重視。本文從高職院校的現實情況出發,為提升教學效果及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在充分掌握知識理論的前提下將專業結合實踐進行應用,有必要對當前“病原生物和免疫學”的教學思路及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分析、思考及探索。
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理論課時及實訓課時較少
該課程涉及基礎理論多,知識面廣,內容較為抽象,其教學部分主要分病原生物學、免疫學及相關實訓課部分。
以我校的臨床專業為例,理論課時為62節,實訓課時10節,即使是具備豐富教學經驗的高年資專業教師,在如此有限的課時內,也很難將教學內容講透,更何況我校是一所剛升格為大專的醫學院校,總體師資及教學經驗尚顯不足。因此,該課程的理論及實訓授課中,只有選擇教學大綱要求的大部分重點進行講授,造成很多理論知識的斷斷續續,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及掌握學科的系統內容。
2、單向的授課方式
教學授課本就是一個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即教師的教學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學習應合理配合為之最好。但目前傳統講授式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加之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該學期也要重點學習如病理學,生理學等的專業基礎課程,一味地填充知識點最終只會造成學生對相關學科的“消化不良”,更嚴重的還會使其產生厭學情緒。
3、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理論的學習是為實踐而服務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下學期的臨床專業課的學習效果。因此,如果繼續以傳統考試的評價方式既不能充分準確檢驗授課老師的教學成果,學生亦不能準確測試出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故而,目前我校關于學科成績由筆試為主的綜合考評已不適應當前高校形式下的課程考核標準。
二、“病原生物和免疫學”課程的教學思路探索
知識理論與專業實踐應用是高職病原生物和免疫學課程教學的兩大重要環節。目前以我校現有的硬件設施,還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對應用實踐方面的要求,這就要求在暫時不能全面提高教學硬件的前提下,必須將重心放在知識理論的授課上。
1、教師教學應引入臨床分析
對于醫學高職學校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思路不能僅停留在只要求掌握書本知識的層面上,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具備專業理論并能熟練應用的醫學人才,要能夠服務于基層醫院中,承擔一線醫生的臨床工作,其教學就必然要和學生的臨床思維及實踐應用相掛鉤。
例如,在講解結核分枝桿菌章節時,除了講授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要點外,應該聯系臨床分析該病菌在引起結核病后在不同的臨床分期中的繁殖規律與代謝特點進行講授。如此,學生便能將知識理論與臨床實踐更好地聯系在一起,亦能對不同情況下的臨床用藥提供指導性的依據。這就要求授課老師必須具備比較豐富的專業教學經驗與聯系臨床的教學思維。
2、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要求必須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學授課中老師不需要對所有章節進行一一講授,可選取部分適應學生理解能力的章節讓其自學,若有疑問在進行答疑的方式,既節約了部分課時以便講授重難點內容,也起到鍛煉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老師應該輔助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就臨床醫學專業為例,大部分的同學畢業后想要在醫院從事一線醫生的工作,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只想從事醫學領域內非醫的職業,甚至有的同學打算從事醫學領域外的其他職業。我們的教育不是只能適應某一職業的學生,高職教學應該培養的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并且利用現代教學技術,量體裁衣,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
三、“病原生物和免疫學”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
(一)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應用教學的合理搭配
病原生物和免疫學作為一門注重形態學的應用學科,諸如免疫學部分,較為抽象,難以理解,教師難教,學生難學,但其重要性又不能忽視,故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教師對理論知識進行簡明扼要的關鍵講授,并且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穿插適當的動畫及文字,對相應知識點進行立體化展示,以便學生理解。如在講授超敏反應這一章節,涉及到不同類型的超敏反應發生機制的闡述中,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動畫對其發生的過程進行展示。但是也要注意物極必反的道理,也是目前我校一部分青年教師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即教學過程中將所有的理論文字填充于多媒體課件中,導致學生長時間關注多媒體課件,不僅降低學習興趣,而且背離了多媒體教學的目的。故而,教學過程中必須協調好傳統教學及多媒體應用教學的平衡,實現兩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機結合,這是當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二)對課程的實訓課時及內容進行合理安排
實訓課的設置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本質上是希望將知識理論與實踐操作進行有機結合。而以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在該課程實訓10課時的分配,不足以達成上述實訓教學的相應效果,課后學生最多停留于完成實驗步驟的環節,不能對該實驗的原理及結果進行合理分析,更談不上將實訓心得利用到今后的臨床實踐中,這對未來主要從事臨床工作的學生而言,是不太負責的。同時,對于制訂實訓內容時,也要考慮到盡量聯系臨床實踐。
如在消毒滅菌這一實訓項目中,應重點訓練及培養學生對于不同情況下,選擇合理的消毒或滅菌的方式處理面對的情況,在必要的情況下也適當引入外科學總論中無菌學部分的相關知識點,以便于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可以將微生物實驗室日常管理維護納入對學生的實訓課的應用及相關細菌學預防及消毒的教學中,當然這首先要求學生具備比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及學習態度,其次也要有教師的總體把關,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三)對理論課及實訓課的考核方式進行完善
傳統考核方式對于理論課主要通過期末筆試為考核方式,而實訓課往往憑借學生的考勤及實驗報告的提交來綜合打分,這實際上存在著比較明顯的漏洞,不能達到準確科學地檢測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亦不能合理印證教師對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及教學方法上是否存在疏漏。改進課程考核方式顯得尤為必要。
對于理論課可以通過學生的平時學習態度表現,筆試,口試,及隨堂測試相結合的綜合考評方式。而對于實訓課,適當的考勤及實驗報告可占約一半的分值比重,余下應由該學生對某一隨機抽到的實驗項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的敘述,隨后進行實驗操作,進而進行具體實驗分析來進行綜合考核,如此可讓學生重視實訓過程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
綜上所述,“病原生物和免疫學”這門課程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與其他學科有較多的交叉影響,是一門不容忽視的重要基礎課程,教師只有立足實際,針對不同專業,對該課程的教學思路及教學方法進行充分把握,才能培養出適合現代醫學發展需要的合格的高職醫學生。
參考文獻:
[1]唐正宇,王碧玉,姚玲,等.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探討[J].新課程(下),2016(2):183.
[2]王小莉,楊小迪,夏惠,等.PBL教學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7):929-931.
[3]成紅,袁星.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5):60-61.
[4]侯英.高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方法初探[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289.
[5]苗英慧.高職藥學專業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討[J].繼續醫學教育,2015,29(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