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珊 周東陽
【摘 要】本文論述廣西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及教育對策,提出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是時代需要,廣西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也不乏責任缺失現象;提出優化社會環境,營造濃厚的社會責任意識培育氛圍,充分發揮高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地方政府大力振興地方經濟,創造“雙創”環境等對策,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關鍵詞】少數民族?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021-02
責任是人類永恒的命題,社會不斷進步、國家的日益強盛得益于一批批肩負使命不斷前行的仁人志士的付出。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大學生作為民族地區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的責任意識強弱直接關系民族地區的繁榮昌盛,對民族地區發展繁榮與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了解當前廣西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分析原因,探索相應的教育路徑,對于大學生的培養、對于廣西的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也是高校責無旁貸的使命。
一、廣西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
很多學者認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大學生或大學生群體、組織為了國家、民族、社會的和諧發展和自身的全面發展而應自覺承擔的職責、義務、使命和對時代賦予特殊責任的擔當。社會、家庭都寄予大學生厚望,因此他們不僅承載著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更應承擔起國家、民族、時代所賦予的責任。廣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由于受經濟、教育、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因素干擾,少數民族大學生仍存在一些責任缺失現象。
(一)總體表現積極向上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情懷、民族歸屬感強,表現在他們政治立場堅定,擁護黨和國家領導,入黨積極性高,愛國行為理性,有理想信仰,堅持“四個自信”。他們熱愛人民、了解民族文化,喜歡過民族節日,還有許多大學生懂唱民歌,樂于傳承民族習俗;有的還積極投身民族地區教育文化事業。如筆者所在學校有一位來自巴馬的楊同學,大學三年堅持志愿服務當地螢火蟲公益教育事業,2018年畢業放棄留桂林市某公安崗位,積極報考特崗教師,并以第一名成績入圍,立志投身家鄉教育事業。少數民族大學生樂于學業、求知欲強,能力提升快。相較于其他大學生,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基礎相對弱些,但他們自尊心強,能發揚吃苦耐勞的優勢,學習很刻苦,會主動與老師交流切磋,因而學業進步快。少數民族大學生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校園激發他們積極參加學生會、社團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挖掘了他們的潛能,能力提升顯著。少數民族大學生心存志遠,大多居住偏遠地區,有的大學生只能通過互聯網來了解外面社會,當他們走出農村、山區,進入繁華的城市,就渴望通過進一步努力奮斗改變人生,給家人爭光,報答父母。
(二)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
盡管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他們大部分是“90后”,自我意識膨脹,在物欲社會環境中成長,受多元思想影響,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明顯存在社會責任意識缺失。一是自我責任意識淡薄。由于缺乏明確人生目標,不懂規劃大學生涯、職業生涯,深感迷茫,再加上不善自律,從而導致不懂學、不想學,學業不好,成績平平,甚至有的掛科,影響畢業,以致就業競爭力不強。二是與他人關系疏遠,一些民族大學生在中學階段也許是學霸,老師眼中的寵兒,父母心中的驕傲,可到了高校后,見識不多、普通話欠佳、自信不足都限制他們與人交往,有的甚至變得自我封閉,不善于與人交往、交流,對同學關注不多,懷疑被孤立,集體歸屬感不強,易引發宿舍摩擦。三是民族責任意識較弱。廣西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少數民族大學生數量隨之增加,理論上民族地區智力資源相應增加,事實卻是人才流失普遍,培養的民族大學生更多是往發達地區就業發展,民族地區仍然人才奇缺,這是當前民族地區的發展瓶頸。
二、廣西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歸因分析
(一)父母的培養觀念
家庭是孩子生活第一場所,據相關研究,孩子責任意識養成與家庭教育、父母觀念甚至家庭結構有直接關系,民族地區特別是偏遠民族地區很多父母文化水平、教育理念跟不上時代,或忙于生計,對孩子的教育多關注學習成績,只負責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機會,忽視對孩子心理、角色、感恩、責任意識引導。還有的父母認為含辛茹苦培養的大學生應該在大地方立足才值得驕傲,種種因素讓這些地區大學生主體社會責任感特別是民族責任感不強。
(二)學校教育目標錯位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在中學階段,學校影響力、教師績效、職稱評定、升學無不與智育掛鉤,教學重知識傳授輕道德引導。大學階段,雖然有思政課堂,也很重視學生德育工作,但很多是流于形式,實效性不顯著;甚至還有些以唯實用性、工具性來制定人才培養計劃、設置課程,把學生就業作為首要培養目標。還有高校教師隊伍結構嚴重失調,對于廣西民族發展缺少調研與了解,引導學生服務民族意識不強;學校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一定程度上使他們把自身利益放首位,忽略了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三)受現代社會思想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沖擊
西方社會價值觀的“個人主義”“享用主義”“金錢主義”等的影響,價值評判多元化,激活了人們潛在價值需求,財富一定程度上還成為人們評判成功的標準、人們追求的人生價值。市場經濟趨利性使實惠、謀利為社會所推崇,深刻影響社會結構,“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也帶來了人們對個人利益和自我的過分看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規律,就像一個漩渦,在市場經濟里攪起計劃經濟時代沉積已久的人性的惡。”國民心態中出現“物欲化”“逐利化”“浮躁化”傾向,具體表現為“見利忘義、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性冷漠”等。互聯網的開放性、豐富性、虛擬性沖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是民族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的支柱,可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西方多元思想、多元文化、價值觀借助強大網絡向我們輸出,使我們的意識形態、道德觀念、價值體系深受沖擊。大學生思想活躍、視野開闊、接受新事物快,又在改革開放環境下成長,社會的深刻變革、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及網絡傳播的西方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的道德追求、責任意識等。
三、廣西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路徑
(一)優化社會環境,營造濃厚社會責任意識培育氛圍
當下大學生都是“90后”,是在中國社會急劇轉型期長大的,國際化、現代化、經濟化、市場化、網絡化如同一張大網裹挾著他們,讓他們不能置身其外,社會上的急功近利浮躁之風、明哲保身處世之風、明星偶像奢華之風、成功人士享受之風等都不同程度影響他們的三觀,為此我們需從社會環境入手,在社會營造崇善敬德、風清正氣的良好風氣。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利用社會輿論的力量,對社會上不正之風、喪德之風、失責之風進行抨擊,甚至嚴厲打擊,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和壓力,建設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對社會上的道德榜樣、服務人士、投身基層的先進人物事跡應大力宣傳,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引導人們積極向善。加強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可以通過報刊、微信公眾號、QQ、校園宣傳海報等媒介對大學生進行宣傳,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二)充分發揮高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增強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高校應積極承擔培育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重任。第一,多關注民族大學生的發展,從少數民族大學生實際情況入手,建立民族大學生檔案,了解他們的民族發展現狀、民俗習慣、民族文化、民族經濟等,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掘民族特色和精華,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樂于接受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第二,強化“四個認同”“四個自信”教育。“四個認同”是指對祖國認同、對中華民族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社會主義道路認同;“四個自信”是指對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團結具有重要政治、戰略意義,為此需要加強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愛社會主義教育,在進行“認同、自信”教育的同時結合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優良傳統開展民族學習,以增強學生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自信。第三是大力開展民族文化校園活動,激發他們的民族情懷。高校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三月三”“校園科技文化節”“運動會”等重大校園活動為契機,讓民族學生們展示民族風情、美食、藝術、運動項目等,使民族文化為世人所了解,增強他們的民族情感。第四是實現社會責任意識教育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僅停留于理論教育遠遠不夠,最終還要落實到實踐中來,因此學校應立足社會實踐,組織民族大學生到群眾中開展民族文化調查,開展志愿服務、公益教育、衛生、文化等活動,讓他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下到基層,了解國情、民情,培養責任意識。
(三)地方政府應抓住機遇大力振興地方經濟,創造“雙創”環境,讓大學生有更好的創業就業機會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振興鄉村經濟戰略,農村經濟發展迎來機遇。廣西民族地區以山區為多,自然資源豐富,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政府部門應帶領鄉親們打好山、水、文化三張牌,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農業,保護好綠水青山;探索互聯網+產業,發展多元經濟,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以聚集更多人、財、物。同時出臺切實可行的人才計劃,讓民族大學生們覺得“就業創業不必去遠方,家鄉照樣創輝煌”,從而緩解人才短缺問題,促進民族地區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包國慶.從階級道德到公民道德的德育轉向[J].現代大學教育,2005(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