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 曹院平



【摘 要】本文論述高校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引導性功能,從勞動力、技術創新、環境建設、區域消費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優化高校資源配置、創新學生培養模式、創新教師培養模式等措施,以更好地發揮高校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引導性功能。
【關鍵詞】高校人才? 社會發展? 引導性功能? 人才培養? 勞動力? 技術創新? 環境建設? 區域消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C-0046-03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人才資源作為社會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大資源,占據著毋庸置疑的引領地位,人才競爭日趨常態化。如何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自身強大的引導性功能,已成為社會經濟實現長久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對高校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引導性功能進行分析研究,不僅能夠對相關理論研究進行及時補充說明,而且對于深化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推動社會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一、高校人才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根據蔣貴友、郭麗君的相關研究,大部分學者認為高校人才指的就在包括知識、技能以及意志品質等各個方面具有卓越表現且對于社會發展能夠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他們在研究中也指出,《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明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較高的能力素質,可以進行創造性勞動,對社會發展有貢獻、有價值。雖然各大高校采用的社會選才標準不盡相同,但其強大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使得各專業領域人才能夠齊聚一堂,通過高校教師的悉心培養,使其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企業經營以及其他領域中形成具有特殊貢獻的群體。
不同于企業以及其他領域中的人才,高校人才具有綜合性、引導性、前瞻性和學術性的重要特征。由此可見,高校人才既掌握著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同時還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包括活躍的思維能力、敏銳的判斷能力、獨特的領導魅力等,因此具有復合性和綜合性的特征。此外,高校人才還具有明顯的引導性,一方面,高校人才利用高校這一人才培養基地,通過組建成各式各樣的學術團體,發揮集體的智慧力量攻堅克難完成學術研究;另一方面,將高校人才智慧成果進行實踐轉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創新技術、產品服務等也能夠引領行業乃至社會經濟實現全新發展。而高校人才自身在不斷追尋知識和真理,努力汲取國內外先進學術成果與研究理論的過程中,其也可以深入把握社會熱點及重點問題發展趨勢,因而高校人才不僅具有學術性,還具有其他知識團體所無法企及的前瞻性。
二、高校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引導性功能
結合相關文獻,本文選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社會發展中高校人才的引導性功能及其具體表現進行探究。
(一)對勞動力的引導性功能。我國的高等教育在進一步深化改革之后,不再像以往一般“條塊分明”,高等教育同社會發展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強的適應性。事實上,現階段我國各地區均有其附屬的地方高校,直接由當地財政來負擔高校,雖然從表面上看院校歸屬于某一地區,但實際上仍然由地方負責管理。而根據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要求,高等教育已經將地方高校作為其不可分割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地方高校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得以日益顯現。《綱要》指出在我國高校中,長期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始終與社會經濟發展方向保持一致,以培養大量深受市場及企業歡迎和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技能以及豐富實踐經驗、較高綜合能力素質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畢業生人數達到795萬人,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30萬人。從2011年至今,我國畢業生人數每年遞增,其同比增長率在2%~5%,七年間我國累計畢業生人數達到5075萬人次,為各行各業以及各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專業技術人才支持。如表1是2011—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情況。
站在供給側改革的角度上,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即Y=ALαKβ。在這一函數模型當中,總產出、綜合技術以及投入資本分別用Y、A和K表示,而L則表示的是由熟練以及非熟練勞動力通過組合而成的投入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以及資本在總產出中的占比則分別用α和β表示。如果α與β之和大于1,則表明此時函數模型為遞增報酬型,也就是說按照當前技術在增產過程中采用擴大生產規模的形式較為有利,反之則不利,此時函數模型也被稱之為遞減報酬型;而如果α和β之和恰好為1,則此時函數模型為不變報酬型函數,即無論生產規模如何擴大,生產效率并不會隨之產生相應的提升,此時只有通過實現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才能達到促進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效果。因此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也指明勞動力同資本以及技術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如果將A和L看作高校教育函數,則根據這一函數模型可知,不斷增加勞動力投入,尤其是重點提高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對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高校人才通過長期接受學校專業系統的教育教學和培訓,參與國家統一規定的等級技能考試并獲取相關證書,使得高校人才勞動力技術能力水平能夠得到統一規范認證。此外,學校在對高校人才開展創業培訓,包括項目融資等各方面培訓的過程,也可以使得人才能夠熟練運用其所學知識技能,并形成良好的市場應變能力與競爭能力、抗壓能力,進而成為企業和行業所需的高素質專業優質人才。
(二)對技術創新的引導功能。社會發展離不開創新,各項發明創造和學術研究的先進成果均需要通過技術創新才能夠成功引入生產體系當中,并最終轉化成經濟效益。楊德廣和謝安邦在《高等教育學》一書中也將技術創新視作知識轉化成生產力的重要中介。而眼下我國除卻部分大型企業外,鮮少企業具備較高的技術創新能力,在我國持續推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以來,高校開始從以往單純地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講解和技能培訓,轉化成指導學生開展一系列的科學技術研究,并幫助其成功實現科研成果轉化,使之可以迅速成長為各行各業所學需的重要人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紛紛采用“產學研”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主動與企業以及其他院校、科研機構等進行溝通聯系,展開技術合作,在為學生提供大量實踐創新機會和平臺的過程中,一方面使其能夠有效實現知行合一,另一方面也將借機將學生培養成具備較高技術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以達到促進各領域和社會發展的目的。比如北京中關村便是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著名高等院校相互合作,依托高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建立而成。
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使得高校人才充滿生機與活力,通過對教育部中國教育統計年鑒進行深入分析,在“十三五”期間,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當中高校所應承擔的份額如表2所示。
高校人才通過不斷汲取先進的知識技術,努力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必要幫助。蔣朝暉(2018)解讀《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高校人才和社會發展之間具有緊密聯系,特別是高校人才在技術創新中所發揮的引導性作用,可以為行業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高校人才在協同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所具備的引導性功能,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利用校企協同創新,在嚴格遵循科學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穩步落實高校人才培養計劃。
(三)對環境建設的引導功能。本文結合各省區市政府相關報告,對當前關于全國各省市人才競爭力發展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和統計分析,從人才本體、人才效能以及人才環境三維度建立人才競爭力評價模型。其指標集如表3所示。
其中在人才本體競爭指標當中包括人才規模與人才結構這兩大一級指標,下設包括人才和高層次人才量、普通及成人高校在校學生數、學歷及年齡結構指數等在內的若干二級指標。而在人才效能競爭力指標當中,則主要包括人才效能和人才比例兩大一級指標,下設包括人才效益與密度、科研人均支出等在內的眾多二級指標。人才環境競爭力指標中則有三大一級指標,分別為經濟與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二級指標則包括人均GDP、教育機構數、人均綠化面積,等等。截至2017年,北京、上海和深圳為我國省域人才綜合競爭力前三強,該區域高校人才普遍具有國際化的特點。在我國社會經濟體制轉型下,企業競爭集中體現在人才競爭上,而高校開展一系列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目的也是為了能夠給社會和行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和智力支持。社會發展的軟環境也就是其在發展過程中所需的教育環境、文化環境等其他環境,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當中占據重要地位,作為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信息服務的重要對象,高校以及高校人才將通過采取實地調研考察等各種方式,深入發現其中存在的核心關鍵問題,在與實際情況進行緊密結合后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措施,進而幫助企業達到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標。
在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在建設社會發展軟環境中作用的同時,為了能夠使學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高校的文化輻射力,將高校人才效能發揮至最大,高校應將自身專業建設同當地文化研究機構聯系在一起,以高校人才為技術骨干,成立眾多專業的研究機構,打造良好軟環境,從而引領社會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毒V要》指出國家核心競爭力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重點。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年滿18歲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2400萬人,當時本??普猩鷶狄仓挥?00余萬人,入學機會率不足5%,隨后進入21世紀初期,我國年滿18歲人口數量控制在了2030萬人左右,而受到高校擴招的影響,本專科招生數迅速增加至500余萬人,入學機會率從原來的不足5%增長至25%。2017年,我國年滿18歲人口數在2100萬人左右,而本專科招生數接近950萬人,入學機會率將近48%。高校在針對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培養大量專業人才的過程中,將目光對準了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目前企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性作用。
(四)對區域消費的引導功能。高校人才在學習生活中產生的消費幾乎遍及社會各領域,而這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和區域消費同樣產生了顯著的引導性功能。有專家指出,一名普通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內,平均每年需要花費至少5000元,而如果高校中擁有超過一萬名大學生,則學生平均每年對周邊地區的直接貢獻至少在5000萬元,在將其他各部門產出乘數加入其中之后,高校人才對地方的貢獻保守估計將在上億元。
從需求角度出發,通過利用公式Y=C+I+X-M可以簡單表示出社會總產出,其中總產出和消費分別用Y與C進行表示,投資以及進出口則分別用I、M以及X進行表示。該公式可以表示在過剩經濟條件下,有效需求直接決定著經濟增長。在高校擴招下,其人才規模不斷擴大,所產生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也與日俱增,其對于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也產生了相應的引導和拉動作用。以廣西為例,2017年全區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0000元左右,同比增長了7.7個百分點。在刨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了大約5.7%,其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1325元,同比增長了9.3個百分點,同樣在將價格因素刨除在外之后,實際增長了大約8.1%。具體情況如表4、表5所示。
由此可見,在經濟建設當中,高等教育確實提供了重要服務,高校人才在學習、文化活動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出彈性相對較小,對價格波動并不十分敏感。但隨著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未來高校人才在旅游和學習文化等方面的支出還將進一步加大,因此其對于以餐飲、交通等代表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具有較高的引導性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人才無論是在日常學習還是開展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均會產生大量的投資需求,譬如學?;ㄍ顿Y,即教室、食堂等,以及固定資產等投資,如實驗設備、股票等,而此類投資需求同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包括設備制造、建筑工程等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又會帶動包括水泥、鋼鐵等其他周邊相關產業發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人才不僅對社會發展具有引導性作用,同時還會伴隨一定的倍增效應。
三、發揮高校人才在社會發展中引導性功能的建議
(一)優化高校資源配置。鑒于高校人才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顯著的引導性作用,有助于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將高校人才這一引導性功能發揮出來,高校首先需要對現有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在外部資源配置上,高校應積極響應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號召實現簡政放權,包括邀請同行和第三方機構對高校教育教學等方面展開綜合評估工作等。不僅如此,針對高校中的科研項目以及其他工程項目,需要采用公開招標和自由競爭的方式,并積極聯系當地政府以及其他相關部門展開全過程綜合管理。在內部資源配置上,高校則應當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會議精神對建設“雙一流”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建議,制定出符合學校自身實際的管理章程,且對學校各級領導以及教師、學生的權利職責進行明確分配,在校內推動落實民主管理制,以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養和辦學水平。
(二)創新學生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高校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創新現有的學分制,鼓勵學生按照自身興趣愛好及實際情況進行自主選課。立足學校實際采用導師“一對一”或“一對多”形式,通過積極組織學校師生開展探討會并主動學習其他優秀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囊括本科和??茖哟?,要求教師堅持生本理念,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和方案,重視增加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應用性,如適當地增加實驗教學、實訓課分量等以有效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學校應當注重和完善教師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主動加大對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師德培訓力度,另一方面注重培養教師的綜合素質。定期組織教師參與教學大練兵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對教師進行考核,由教師和高校學子進行雙向互評,從而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提高全體師生的能力素質,同步完成高校學生人才和教師人才的培養工作,以充分發揮其引導性功能。
【參考文獻】
[1]蔣貴友,郭麗君.高校領軍人才:內涵、功用與建設[J].中國農業教育,2017(5)
[2]向祎依.基于湖南經濟發展需求的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研究[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15
[3]姜鴻,潘偉強,徐軍.高校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供需動力模型[J].教育與職業,2011(17)
[4]姜朝暉.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戰略定位與發展路徑——基于《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解讀[J].重慶高教研究,2018(1)
[5]關宏遠.促進高校人才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研究[J].文化學刊,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