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現代學徒制的內涵與特征,針對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體系中對學生管理責任的缺失、教學責任主體不明確、教學內容不統一、缺少教學質量標準、制度規范不健全等問題,提出要從教學管理機制、課程管理體系、實踐管理體系、師資隊伍管理體系、質量監控評價管理體系等構建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體系。
【關鍵詞】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 現代學徒制? 管理制度體系? 構建? 教學質量標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C-0105-03
2014年8月,《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到,“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是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頒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柳州市是首批17個試點地區之一;2015年3月發布的《柳州市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行動計劃(2014—2020)》指出借鑒德國“雙元制”和英國“現代學徒制”等先進國際經驗,提升柳州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打造職業教育本土化的“柳州模式”。從先進國際模式和國內實踐情況分析,健全的管理制度體系是推進現代學徒制的基本條件。高職管理制度體系是教學管理機制、課程管理體系、實踐管理體系、師資管理體系以及質量監控評價體系等方面融合形成一個符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體系。
一、現代學徒制的內涵及特征
現代學徒制是深化傳統學徒培養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以師帶徒形式強化實踐教學的一種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制度,是職業教育校企結合和產教融合進程顯現出順應職業院校發展的模式。
現代學徒制以就業為導向,校企雙方為主體,聯合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學校專任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聯合負責教學與教學管理。學生實行雙重教育與雙重管理制度,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員工。人才培養場所由校內實訓室向“學校和企業”的“雙場所”轉變。培養制度也由傳統的“協議制度”向“協議制度和合同契約”的“雙規則”轉變,做到人才共育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達到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二、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現代學徒制中對學生管理責任的缺失
很多高校已經通過崗位見習、頂崗實習等學徒制教學模式,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學習。從調查反饋的信息得知,學生的學習內容不集中,又不知道怎樣安排學習計劃及內容,學生感覺比較迷茫。目前很多設計類的公司基本都是民營公司,由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特征,學生畢業以后流動性比較大,有跳槽、去大的公司或者大城市發展的傾向。這導致企業對實習生的培養缺乏動力,即使跟學校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但是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另外,學校將學生安排在公司實習后便疏于管理監督,導致企業將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從事與實習任務不相關的崗位。學生沒有正式員工的待遇與感受,又脫離了學校的管理。這一尷尬的身份,主要是管理責任落實不清楚、校企雙方存在相互推諉責任的問題,導致學徒制變成一種走過場的形式。
(二)現代學徒制中教學責任主體不明確
教學管理場地的“雙場所”,首要考慮的就是空間“跨界”現象造成的企業學徒教學管理的有效控制和監督。教師的“雙導師”制,在企業實踐期是以專業老師為主還是企業師傅為主,沒有明顯標準,出現相互推諉責任。目前國家的教師管理規則制度很少有針對企業師傅的規則制度,基本上都是制約校內教師規則。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思維、缺乏紀律等形象,也使企業師傅在教育理念、師德師風方面比較弱,導致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任務中雙方對問題看法缺乏統一性。
(三)現代學徒制中教學內容不統一
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中,學校要求的教學計劃是固定單一性的,而企業師傅是根據工作經驗制定各階段的學習任務。因此,企業和學校很難在教學內容上達到統一性的課程標準和教學標準。這使學校和企業的教學錯位,教學監督和考核標準也很難實施開展,造成現代學徒制的執行過程中存在質量和完成效果都達不到預期的現象。
(四)質量監控主體局限、教學質量標準缺少
在教學質量標準中,缺少學生職業能力的指標量化。質量監控主體局限校內,校企的“雙主體”沒有發揮出作用,主要還是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企業對企業師傅缺乏激勵性、監督性措施,企業對學生成長評價很難有效地把控。質量監控不只是對學生結果性評價,還應該包括對“雙導師”的監控和評價。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是過程性的,因此要將企業師傅的過程評價標注化、可量化。
(五)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規范不健全
教學管理重點還是側重校內教學管理,缺乏學校和企業相融合的管理制度。另外,教學過程管理在現代學徒制呈現的時間性和空間性的“跨界”特征中已經無法滿足需要,主要體現在校企合作的規章制度不健全,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多樣性、復雜性存在著制度多少不一、側重點各不相同的現象;管理制度系統內容多樣化,相互協調復雜化和多元化,缺乏必要的具體性和統一性。
三、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體系的構建
(一)教學管理機制方面
1.組建現代學徒制的教學組織管理機構。應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協商成立專門機構,根據藝術設計類的專業的特點,工作小組由學校教務處處長、二級學院院長、企業負責人、藝術設計類相關教研組組長、企業技術人員(現場師傅)、專業專任教師(學校師傅)等利益相關者組成,共同負責現代學徒制教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的實施運行、管理和監督。為了保證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學校方面由學校督查組、教務處、學院教秘三級管理責任,以及企業人事部門等部門負責對現代學徒制的日常教學管理。
2.建立健全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制度規范。現代學徒制具有職業教育“跨界”特征表現,跨越了學校與企業、職業與教育、工作與學習等界限,打破了傳統教學組織的思維。企業項目靈活多面,而學校教育要求連貫,這種教學管理嚴重阻礙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因此,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是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重要保障。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經過這幾年的實踐總結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現代學徒制校企聯合招生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日常教學管理辦法》《“雙導師”教師管理辦法》《彈性學制或(項目)學分置換制實施辦法》《現代學徒制教學督導制度》,以及《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三方協議書》等。同時,學校在日常管理中使用“蘑菇丁”實習平臺的學生跟蹤管理、溝通、信息發布、實踐總結、實踐反饋等功能,實現了現代學徒制的流程化、監控化、過程化管理。
(二)課程管理體系方面
課程管理體系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具體內容部分,因此,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符合現代學徒制特點,強化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的改革與建設。要立足于企業的需求和職業能力發展共同開發課程,教學課程設計突破現有學科體現的限制,依據文化創意產業用人需要和崗位標準轉變為典型工作過程的課程項目化體系,使課程體系能緊密結合企業員工培養的要求與實際工作需求。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呈現出每個崗位需求及配套的各種標準化實施的行業職業標準。要根據現實崗位工作過程的實際情況,靈活設置現代學徒制課程教學的上課時間、地點及方式。適應分批次分散實習,實行“柔性+彈性”的教學管理模式,采用慕課、翻轉課程等信息化管理手段開展跨時空的專業知識拓展。還要發揮行業組織的協調作用,推行企業資格準入標準,對招收學徒制企業的“培訓資格”進行把關和監控。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現代學徒制的學徒標準》《現代學徒制企業準入標準》《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師徒崗位見習、實習手冊》等一系列的制度規范,達到文化創意類專業課程內容項目任務化、學習過程師徒化、學習情景崗位化。
(三)實踐管理體系
現代學徒制的核心是校企深度合作,而校企合作需要實踐管理體系作為保障,因此實踐管理體系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重點。為了使學生快速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的崗位標準,依據行業職業標準和崗位任務的項目化,實踐管理體系應體現出是學生技能操作、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提升的場所,更是對社會接觸與過渡的手段。傳統實踐管理系統僅僅局限于校內實訓基地和頂崗實習的實踐管理模式,而現代學徒制是突破時間界限、空間界限的校企交替教學、雙向培養的模式,形成現代學體制實踐管理系統。在實踐過程中,為明確學校、企業和學生各方應該遵守的職責、權利和義務,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制定了《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三方協議書》《現代學徒制安全協議書》。2018年,學校與網龍華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柳州大學城共享區投資400多萬,共建“虛擬現實設計與制作”實訓基地;該項目由學校出資采購該公司設備、企業提供場地的共建互惠互相的教學基地,因此涉及國有資產管理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現代學徒制國有資產設備管理辦法》。建立校企合作共享、共同發展的合作管理機制,保障了現代學徒制教學工作可持續發展。
(四)師資隊伍管理體系
現階段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所需的創新性、混合性和能力性的應用型人才,就是現代學徒制實現的目標。師資隊伍建設是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關鍵點。因此,應聘請理論性強和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技術骨干作為企業師傅,采用院校教師共同承擔現代學徒制教學任務的“雙導師”制教育模式。采用全程“雙元制”培養的校企師資互聘互訓管理機制、聯合開發橫向項目、開展應用技術服務等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方式,從而使學校教師通過合作實現企業掛職鍛煉或培訓機會,提高校內專任教師的職業能力;企業教師在職業教育理論、教學、教師職業道德等方面得到加強與鍛煉;解決了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教學銜接問題,最終實現師資隊伍教改、教學、科研、服務等四大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為了實現校企人力資源同享,優化“雙導師”結構,加快“雙導師”培養,提升具備現代學徒制“雙導師”型的教師技能,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制定了《“雙導師”教師管理辦法》,創建師資管理機制,建立和完善教師培養與激勵機制,鼓勵校企雙方教師敬業、勤業、精業,為骨干教師的持續發展、跨越式發展創造動力和空間。
(五)質量監控評價管理體系
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依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行監督管理,達成共識、明確責任。教學管理機制是質量監控的前提和基礎,呈現質量監控的核心過程管理;學徒的評價考核與反饋確保可持續推進現代學徒制。
第一,跨部門、多主體共同監管合作平臺。發揮“學校—二級學院—企業”教學監控管理三主體職能,企業負責人(人事部門)在企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現場巡視,開展相關記錄和協調工作;學校相關監督部門深入企業和教學現場進行聽課,組織學生座談會、查閱教學日志記錄、抽查學徒課程任務訓練情況。例如,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上半年啟用的“蘑菇丁”實習平臺,校企“雙主體”有效監控管理教學過程,是對質量監控評價體系的保障。
第二,以制度規范為標準的質量監控管理體系。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保障現代學徒制的質量和人才培養可持續開展。教學管理體系中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師標準、課程標準、企業標準、學生管理制度、考核標準等制度作為依據,極大保障了現代學徒制的實施。
第三,重構多元化、過程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校企“雙主體”,學生自評、社會反饋和第三方評價參與等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首先,注重項目任務過程化,按照課程教學目標實施過程考核,及時反饋和溝通確保學習過程有效把控與調整。其次,注重項目成果實用化和展示化,如設計作品現實運用程度、設計作品展覽或發表,以及優秀學徒或團隊的評比等。再次,依據文化創意產業崗位標準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成果證明。所以,現代學徒制評價體系是形成性、過程性、多元性及項目性的原則。例如,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制定了《現代學徒制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考核與驗收管理辦法》,形成一個包容、開放、靈活的育人制度。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通過實施現代學徒制現代管理制度體系,實現學徒與崗位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教育與產業對接。只有教學管理符合高校發展與社會需求,才能使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更加完善、可持續開展,培養真正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解決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和企業技術創新培養所面臨的人才匱乏難題,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給職業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給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核心競爭力,從而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曉蘭,張海峰,童豐生.論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體制的創新:基于工學結合模式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5(26)
[2]王振洪,成軍.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2(8)
[3]歐麗陽,羅金彪.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體系的設計與思考[J].職教論壇,2017(4)
[4]李慶祥.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室內設計施工圖》課程設置與開發[J].藝術科技,2014(4)
[5]徐群英.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3
[6]鄭玉清,現代學徒制教學質量監控及運行機制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