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羽
【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分析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內涵,提出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構建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載體、嘗試系統化培養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加強鐵道類專業師資和學工隊伍的職業化與專業化建設、實踐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教育管理職業化。
【關鍵詞】高職鐵道類專業? 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 內涵?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C-0101-02
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是適應職業教育發展人才培養目標和鐵路行業發展的需要,體現了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崗導學”的方向。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內涵,明確職業意識、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在其中的定位和意義,探索培養高職鐵道類專業技術技能型高素質人才的有效路徑。
一、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所在。鐵道類院校要培養出素質優良且技術技能過硬的鐵道類專業人才,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做好與鐵路企業的人才培養與銜接,而實行職業化的學生教育管理則是實現該人才培養目標的必要途徑。在職業化教育管理過程中突出鐵路行業的管理文化和職業特點,把鐵道類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有效地與鐵路企業的用人標準、管理規范相結合,使學生在校期間接受職業化素養、職業化行為規范、職業化技能的鍛煉,并獲得良好素質及技術技能方面的培養,從而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向鐵路企業輸送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
(二)適應了鐵路行業的發展要求與工作性質特點。隨著國家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鐵路行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在技術水平、裝備水平和服務質量上邁上一個新臺階的同時,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人才須兼備素質和技術技能;而鐵路行業不僅作業繁多復雜,而且要求各單位和各工種間要緊密聯系、協同動作,各個工作環節環環相扣,因此,鐵路行業有著不同于一般運輸行業的“高度集中、大聯動機、半軍事化”特點。這些都決定了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的教育管理要實現職業化,以此培養出適應鐵路行業發展、鐵路工作性質和用工要求的專業人才。
(三)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人的最高層次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實質上就懷揣著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抱著達成個人理想目標、挖掘自身潛力和價值的愿望。針對高職鐵道類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希望能在畢業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并且能夠適應企業的管理要求,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因此從個體需要的角度來說,學生更希望在校期間獲得相應的素質培養和技術技能鍛煉,實現自我的發展。把鐵路的企業文化融入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具有行業、專業代表性的職業化教育管理,符合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它可以幫助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掌握技術技能,培養提升職業素養,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畢業后成為受企業歡迎的人。
二、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內涵分析
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的職業化教育管理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引入鐵路企業文化的職業化學生管理能夠為企業和學生搭建起一座雙向溝通的橋梁,在為企業培養輸送具備良好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同時,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而探析學生職業化管理內涵是職業化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只有明晰了內涵、把握了主脈,才能把管理的具體事項一一鋪開。因此分析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內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職業意識是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內涵基石。職業意識反映的是人在職業問題上的心理活動,是人的自我主體意識在職業活動過程中的體現,對職業行為和職業活動起到調節作用,在整個職業生涯過程中體現出主人翁姿態。在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的職業化教育管理中,首先應融入職業意識教育,通過職業意識教育,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專業和未來職業,清楚今后的工作崗位要求,從而調節當下的信念目標和行為習慣,使之與今后的工作標準相匹配,與此同時形成良好的職業認識、職業理解、職業情感和職業態度。
鐵道類專業的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前,就應提前培養相關的職業意識,如安全意識、規范意識、質量意識、責任意識。只有樹立了“準”鐵路人的職業意識,才能正確及時地進行角色定位,明確學習行為與所從事職業的關系,從而在大學學習生涯中明確自身的職業取向與職業規劃,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該怎么做、如何做到最好。
(二)職業技能是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內涵支柱。《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決定了高職教育要把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作為根本任務,同時它也是學生追求自身發展、求學的根本目的。因此,在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中,職業技能的培養是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內涵支撐。高職教育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從微觀角度看,能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奠定堅實的基礎;從宏觀角度來看,職業技能的培養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技術與人才的支持及儲備,助推國民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國民的生產生活服務。可以說,職業技能既是個人發展的硬件,同時也是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內涵中的支柱部分,不可或缺。
(三)職業素養是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內涵核心。教育的本質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和行為習慣,成為合格的社會人、職業人;職業教育亦是如此,要以人為本,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本質追求,為學習者提供有效的經歷、實踐、探索和聽講的機會,使他們掌握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獲得就業和創業能力,樹立職業道德,提高綜合素質。而人的素質的提高是實現人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追根溯源探究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內涵根本,應該是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才能為個人職業的長遠發展及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只有不斷提升職業素養,才能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目標,才能實現技術技能強國的職業教育夢想。職業素養相對于職業技能而言是個人無形的軟實力,它是個人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意識等綜合品質的涵蓋,在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中,要堅持以職業素養為根本開展管理教育,才不偏離教育的本質追求。
(四)職業精神是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內涵升華。在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指出,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職業技能,更要培養職業精神。一個人一旦從事特定的職業,就直接承擔著相對應的職業責任,同時他與所從事的職業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當其對職業整體利益形成一定的認識,對具體社會義務的自覺性由此產生,并逐步形成職業道德,進而升華為職業精神。在對未來人才的需求中,除了要求要具備一技之長,更注重的是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和道德品質。因此,職業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是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內涵升華。
三、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化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
(一)構建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載體。設計職業意識培養課程,根據高職鐵道類專業特點以及鐵路行業要求,每學期分別開展以安全意識、責任意識、規范意識、團隊意識、競爭意識為主題的職業意識系統課程,課程形式可以多樣化開展,每學期一個主題,通過傳統授課、團體輔導課、講座等各種形式來進行相關職業意識教育。其次,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通過第二課堂本身所具有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給予學生以感染和熏陶,以此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與正式的職業意識培養課程達到教育的互補,提升職業意識培養的教育效果;其中,第二課堂可以從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制度層面來著手體現。
(二)嘗試系統化培養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發揮第一課堂的主要作用,把第一課堂作為職業素養培養的主陣地;搭建好第二課堂的培養教育平臺,力促職業素養的養成和深化;把第一和第二課堂進行有效銜接。擺正第一課堂在職業素養培養中的位置,避免把第一課堂單純認知為只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把職業素養培養推向第二課堂。針對高職鐵道類專業所對應的崗位,進行崗位素養分析,歸納對應專業群的職業素養標準,做好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創新,做好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在課程教學、項目實訓中有針對性地設計職業素養培養的培養內容,把職業規范教育及技術技能教育充分體現在第一課堂中,協同第二課堂的隱性課程教育進行全過程的職業素養培養。
(三)加強鐵道類專業師資和學工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要實現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教育管理職業化,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和學工隊伍的建設,實現教育、教學、管理的多管齊下。目前,鐵路職業院校的鐵道類專業教師呈現出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年輕教師缺乏現場工作經驗、新老接替形勢嚴峻、師資數量不足等問題,而相關學工隊伍人員大都來自“非鐵”專業,沒有鐵道類專業知識背景,缺乏對鐵路企業文化、現場生產管理的了解和認知,往往在深入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時缺少了針對性與說服力。因此,要實現鐵道類專業學生教育管理的職業化,就要同步實現鐵道類專業師資及學工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培養建設,可以通過讓新教師到鐵路企業掛職鍛煉,實行“老帶新”教師培養制度,到相關鐵路院校進行學工調研等多種渠道加強教學、學工管理隊伍的建設。
(四)實踐高職鐵道類專業學生教育管理職業化。把鐵路企業文化充分融入鐵道類專業學生的教育管理中,實現職業化的導向和管理,加深學生對鐵道類專業及鐵路企業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目標、做好職業規劃,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結合鐵路企業“高度集中、大聯動機、半軍事化”特點,實行職業人素質培養工程的半軍事化管理,如早鍛煉、內務標準化整理、課前集隊、課堂手機入袋等從鐵路企業現場管理制度中衍生而來的教育管理經驗,實現“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為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奠定基礎,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零”過渡。
【參考文獻】
[1]讓職業精神注入學生的靈魂[N].人民政協報,2014-07-23
[2]高職教育期待“接地氣”[N].青島日報,2013-01-04
[3]王艷東.關于高職生職業化管理模式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