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菀陽
【摘 要】本文論述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法治教育,提出高校學生法治教育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信仰教育為主線,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四個自信”;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使學生正確認識依憲治國與依憲執政的意義;以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教育為重點,使學生深刻理解法治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作用。
【關鍵詞】高校學生?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法治教育? 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C-0141-03
高校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促進學生提升法治素養的主要場所。高校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其自身法治素養狀況直接影響未來我國社會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行為方向,反映國家的法治文明程度和法治現代化水平。在高校學生中普及法治教育,促使其以實際行動倡導法治,成為其他社會成員的榜樣,這對營造良好法治社會氛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法治保障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被納入“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先后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觀目標,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系統回答了在新時代如何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啟了建設法治中國的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主要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六部分組成”。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高校學生法治教育,須與時俱進,及時、恰當地融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完善對高校學生法治教育的內容。具體而言,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以信仰教育為主線,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四個自信”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不僅在于傳授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樹立對法治的崇敬,并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認同。近年來,國內外敵對勢力別有用心,鼓吹西方民主憲政,宣揚“普世價值”,惡意攻擊我國法治現狀,網絡時代的高校學生在各種社會思潮的洶涌中,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極易產生價值觀偏差。因此,新時代的高校法治教育任重道遠,必須以信仰教育為主線,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指引學生堅定道路自信,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篤行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從多年的法治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是與中國現實國情相適應的法治道路。中國的法治建設沒有現成道路可以復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唯一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走什么路,舉什么旗”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者應善于將關于我國法治建設的鮮活的歷史和實踐事例作為教學素材,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并非憑空形成,而是根植于黨和國家帶領全國人民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中,并使學生進一步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借鑒馬克思主義法治的經典理論以及結合中國法治實踐的必然結果,因此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法治發展道路,從而堅定道路自信,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篤行者。
(二)倡導學生堅定理論自信,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擁護者。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行過全面、系統的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為指導,立足于中國基本國情和法治實踐,并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是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法治理論”。這一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實踐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支撐。
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者應當系統學習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科學內涵,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優質豐富的資源以及極接地氣的方式開展關于法治理論的教育教學活動,重點是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出的富有創造性的構想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依法治國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融入法治理論教育,并結合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深入淺出地講授,使學生深刻感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行動指南”,須認真學習領會并深入貫徹落實,從而堅定理論自信,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擁護者。
(三)鼓勵學生堅定制度自信,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遵循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也是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的中心”。從建設靜態的法律部門體系,到建設動態的國家治理過程,從關注完善法律制度,到關注切實運用法律治理國家,法治國家的目標已從有法可依邁向有法必依,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快速推進,尤其是反腐工作在法治的堅實保障下取得持續性勝利。“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協同作用,構成符合國情民意和社會主義屬性的法治有機統一體。
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順應新形勢,及時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容融入法治理論教育,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的實踐,以生動的案例讓高校學生從我國近年來法治建設的成就中汲取正能量,深切體會到各行各業的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法治環境的有效改善,司法和執法領域腐敗的有力懲治,并引導其正確看待法治進程中的困境,防止其對執法濫權、司法不公等個別負面現象產生以偏概全的不當認識,從而使其堅定制度自信,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遵循者。
(四)啟迪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傳承者。制度是法治的產品,文化是法治的源泉。法治的要求能否落到實處,法治的成果能否與社會核心價值取向協調一致,關鍵在于是否有優秀的法治文化作支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既是對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又是對世界優秀法律文化的吸收和借鑒,也是倫理道德、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的有機統一體。“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須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者,應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中提取法治元素,并將其進行有效的加工和整合,作為法治文化教育的資源,尤其須重視榜樣人物的典范作用,啟迪學生從優秀人物踐行法治的先進事跡中汲取有益營養。同時,應創新方式和途徑,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法治文化,促進其全面樹立法治信仰,提升法治素養,從而使其將法治要求化為內心的自覺,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傳承者。
二、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使學生正確認識依憲治國與依憲執政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2018年憲法修正案也充分體現了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的理念。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行為都不能與憲法相抵觸,一切違反憲法的治國行為和執政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高校的法治教育須強化憲法權威,以憲法教育為核心,讓學校成為憲法宣傳的主陣地。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須深入學習2018年憲法修正案,以憲法精神為統領、以憲法理念為引導、以憲法紀念日為契機開展憲法教育,通過憲法案例、憲法故事、憲法朗誦、憲法微視頻、憲法宣誓活動等多種形式宣傳憲法,促使學生充分領悟憲法的內涵和價值,并自覺維護憲法權威,捍衛憲法尊嚴,保障憲法實施,從而以憲法教育帶動法治教育的全面深入。
此外,由于2018年憲法修正案貫徹落實了黨的十九大精神,是將黨和國家的意志進行憲法化的結果,因此在學生中進行憲法修正案的宣傳和教育,必須與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有機結合,方能使學生全面把握憲法修正案的內容和精神實質,準確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入憲的時代意義,從而樹立憲法自信。
三、以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教育為重點,使學生深刻理解法治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作用
“依法治國”的思想和理念是高校法治理論教育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將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造性地結合起來,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將依法治國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4條基本方略之一,并對目前通過法治來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狀況給出基本判斷:“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這說明此項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講授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相關問題時,要根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學生厘清法治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相互關系及作用,使學生意識到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時代下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同樣要從中國實際出發,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協同作用,不能超越具體國情和必要階段,亦不能故步自封,保守停滯。同時,應向學生展示黨的十九大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描繪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使學生對法治中國的未來充滿自信和期待。此外,學生通過學習,應充分理解全面依法治國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將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的重要意義、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一系列舉措、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后如何發揮法治對解決矛盾的作用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信仰教育、憲法教育、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教育過程中切實履行法治育人的職責,以期培養更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努力的優秀學子,共同譜寫時代精神,履行使命責任。
【參考文獻】
[1]李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4:27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3]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J].求是,2015(1)
[4]姚建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法治建設的實踐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的法學解讀[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7(6)
[5]陳驚天.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綱要[J].人民法治,2018(3)
[6]李雅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重大創新[J].法治研究,2018(5)
[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24
[9]彭雪華,馮雯.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探索[J].教育論叢,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