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巍 張樂
摘 要:本文以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辦學項目為依托,嘗試構建英語課程的信息化混合教學模式,將互聯網和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并對該模式的階段性成果進行思考討論。調查表明,通過混合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自信心增強,聽說讀寫譯的技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培養和提高,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得以提高。
關鍵詞:信息化 英語課程 混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9(a)-0127-02
自2015年,“互聯網+”的概念在現代教育中日益凸顯。國外學者率先開展“互聯網+教育”的相關探索與研究,主要以慕課、私播課平臺為載體嘗試探索。雖然國內研究起步較晚,但是成果同樣顯著:在英語課程中,國內學者或是探索適合不同學生群體的互動性網絡教學模式,或是探討互聯網環境下教學實施問題。總之,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來,“互聯網+”英語教學已成為客觀的發展趨勢,英語教學在網絡多媒體的參與下呈現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態勢。但是,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下,“互聯網+”高職英語課程如何朝著國際化的方向改革,高職教師如何將互聯網和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并產生實證性的依據還亟待研究者的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1 國際合作辦學項目
本校國際合作辦學項目采用“2+1”或“3+0”的培養模式,學生可在第三年選擇是否去往外方學校繼續完成學業。第一年強化英語學習,第二年和第三年引入外方課程,采用雙語和全英文教學模式。學生修完雙方學校學分并通過外方英語水平測試方可獲得雙方大專文憑從而實現人才培養國際化。學生英語底子薄與其在未來就業的作用對比鮮明,所以創新適合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模式并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實踐勢在必行。
2 基于項目的信息化混合教學模式
2.1 課程內容創新
根據交際教學法設計符合國際合作辦學項目人才培養的英語課程內容。課程設計以真實跨文化交際情景為框架組織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排斥機械操練,創造自然的語言交際條件,強調在實際交流中培養學生語言的流利性、靈活性與精確性。課程內容中的每一個交際情景、工作場景為一個教學項目,自下而上從語音到詞匯到語法到語言交流劃分為若干任務,讓學生在具體的任務實踐中將話題、交際功能和語法合為一體進行訓練。
2.2 基于“互聯網+”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
教學過程即學生學習過程。摒棄傳統的以教師教授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創新多元化教學模式。該模式為“兩主體三步走”的模式:“兩主體”即移動式網絡自主學習和課堂實踐學習,“三步走”是從移動式網絡自主學習到課堂語言實踐再到移動式網絡自主學習。具體實施方案為:學生通過移動設備利用本課程網絡資源進行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學習環節是語言活動實踐的環節,教師下達各項任務活動并作為組織者和協助者,監督和促使學生完成任務;而學生則主動地、創造性地參與任務活動,自主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語言知識和生活中的知識通過獨立活動和他人互動交往完成。在課后拓展學習階段,學生利用手機終端進行移動式自主學習。同時學生采用協作學習等手段完成網絡學習的相關任務,通過課堂展示或網絡提交等方式上交任務成果,教師給與課堂評價或進行網絡答疑,監控學生的學習效果。
2.3 基于“互聯網+”的國際化教學評價體系改革
多元化教學模式實現了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線上和線下評價、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的有機結合,并結合國際合作辦學項目要求融入外方評價體系做到同國際就業需求零距離接軌。學生建立學習檔案包括線上任務提交,網絡討論,視頻觀看等系統評價數據以及線下課堂任務活動的自主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數據。由于高職學生英語水平較弱,評價體系更側重于學習參與度,學習過程,學習行為而非學習結果。多元動態的評價體系讓教師和學生本人能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會給學生帶來太大壓力從而產生畏學拒學的心理,相反學生能從自己的學習檔案中了解到學習的進步軌跡,提高自己學習效能感。
3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效果初顯
3.1 在線課程的建立
課程負責人已初步建立基于課程內容調整的在線課程,將英語學習按交際化特點進行重構,從語音入手,過渡到單詞到以對話形式呈現的語篇。在語篇演練中學習重點語法并通過相似情景操練強化語法內化,最后提升到說和寫的輸出訓練。在課前學習中,學生通過在線課程視頻及音頻資源,提前掌握話題內容,并通過完成導學任務掌握話題相關詞匯等;在課中學習中,學生配合課本及在線課程多形式的動靜態資源,通過聽、說、讀、寫4個方向對每一個話題進行6~8個課時的訓練達到對話題相關輻射內容的最優化學習。在線課程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到英語學習必須通過不斷地聽讀背實現足夠的輸入才能有盡可能多的正確輸出。交際性地話題內容設計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讓學生有思路可循,有話語可說,有內容可寫,有成效地解決后進學生英語成就感低而挫折感高的問題。
3.2 教學資源整合及再開發
根據國際班級學生英語課程的要求,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是課程教學的重點。交際能力的有效培養離不開情景的支撐,但是單靠書本二維的情景設計,學生易陷入枯燥、無法進行深入創新的窘境,交際活動難以得以高效開展。而立體、多元、生動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能多次有效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確保交流得以正常進行。另外,國際班學生多為高中英語學習的后進生,他們本身自帶懈怠的情緒,如果教師強加難度較大的書本內容,學生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的畏難情緒。相比而言,信息化教學資源多以圖像、聲音和動畫形式呈現,容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亦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易于達到教學效果。
3.3 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信息化、多元化和一體化的英語課程教學評價體系讓學生更加重視參與度。不管是課前準備活動、還是課中教師布置的聽說讀寫活動,還是課后鞏固拓展任務,學生的參與度及完成率都能通過大數據得以顯現,學生自己可隨時查詢,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一階段的表現因人而異地評價該生現階段的表現和幫助制定其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學生們轉變觀念,不再認為英語評價僅僅是期末的一個考試成績,而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該門課程所要求的學習過程重于學習結果這一理念,并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時老師在每個階段會開展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的二元評價模式,讓學生自己參與到其他學生考核評價的過程中來,通過思考他人成果和反思自我成果的雙向思維模式進一步加深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和內化。
4 結語
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學模式方法的不斷改革創新。根據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特色而創新的信息化混合教學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和手段,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為學校培養出更能適應全球化發展態勢下的多元化國際高技能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郭艷玲.基于3+1國際合作辦學的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11):138-139.
[2] 論玉玲.如何利用網絡有效支持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J].考試周刊,2007(28):23-25.
[3] 孫智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人才培養模式對接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