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輝 戴學軍
摘 要:以“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惠州市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為立論依據,從“海上絲綢之路”的視角探討了惠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外延和內涵,提出了“依仗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建旅游產業”“依托先進的石化技術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合作”“依靠各界的環保組織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保護生態環境”這3個惠州市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并在此基礎上引出了惠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兩個主要制約因素,最后對“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的惠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給出了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 “海上絲綢之路” 惠州市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b)-0-02
1 “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惠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迎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2 惠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
2.1 惠州市擁有優質的生態資源
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現代山水城市之一的惠州市,位于嶺南南部,背靠國家級5A景區羅浮山風景區,南臨大亞灣。惠州市倚山靠海,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60%以上,生態環境優勢非常明顯[1]。
2.2 惠州市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
2017年,惠州市榮獲了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稱號,并于2017年12月初成功地舉辦中國生態文明論壇之惠州年會。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惠州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綱,結合惠州市自身實際,全面推進惠州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全惠州市上下共建共享生態文明的體制和機制。
3 “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惠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
3.1 惠州市依仗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建旅游產業
隨著21世紀全球互聯網的廣泛普及,運用互聯網這一媒介,可以有效地串聯惠州市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建旅游產業。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大力推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平臺建設與應用服務的新時代發展戰略。生態旅游與互聯網的高度融合(“互聯網+生態”以及“互聯網+旅游”),以及各類智慧型生態旅游系統的運用,是助推惠州市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生態旅游共建的大勢所趨。對惠州市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游客而言,智慧型生態旅游可以讓游客不出家門,就能全面了解惠州市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旅游目的地的基本信息,預訂各類生態旅游產品;旅游行程中可以實時了解所需信息;旅游結束后還能實現有效的信息反饋;對惠州市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旅游企業而言,可借助智慧型生態旅游系統和網絡平臺,多角度多途徑地向惠州市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展示企業形象和營銷產品,從而降低了旅游企業的運營成本;對惠州市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旅游管理部門而言,通過目標定位、數據統計、信息反饋等系統,全面了解惠州市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游客需求、目的地動態和投訴建議等內容,從而有效地制定跨國或跨區的科學決策和提高服務水平。
3.2 惠州市依托先進的石化技術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合作
新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要突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綠色經濟”,而有別于工業革命時期“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經濟”時代。惠州市所轄大亞灣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石化園區,基于技術優勢保障下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通過清潔生產保障燃煤發電“近零排放”,對化工廢氣進行了充分地回收和利用,在現有的設備與管理條件下盡可能地實現生產和生態的平衡與和諧,為惠州市大亞灣區空氣質量的持續優良做出了重要貢獻。惠州市大亞灣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石化園區,近年來先后獲評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第一批暨廣東省唯一入選的“綠色園區”和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由于惠州市大亞灣石化園區具有較為明顯的技術和經驗優勢,從而可以為惠州市周邊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東南亞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石化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從而一方面能更好地減少發展中國家的石化產業對于環境的污染和石化燃料這類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能使得惠州市大亞灣石化園區更好地占有東南亞那些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從而可以實現“高產低耗、綠色環保、互利互惠”的多方共贏。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地區,以及地區與地區多產業、多渠道、深層次、跨區域的生態合作,讓東南亞那些發展中國家切實感受到生態產業的綠色產能優勢,使得整個東南亞獲得實惠后更加愿意投身于生態合作和協調機制的共同建立,從而通過聯合各國家和地區進行生態立法,使得多元跨區的協調統籌和生態補償有了法律約束和保障,從而更好地實現“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一盤棋”,從整體上實現產業的優化布局,最終實現地理空間上大尺度的綠色生態產業鏈。
3.3 惠州市依靠各界的環保組織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保護生態環境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和潮流下,發達國家一方面為了調整自身的污染型產業結構,同時為了占據更廣闊的海上市場和獲得更為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將一些耗能較大、污染較為嚴重的產業轉移到了諸如東南亞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那些耗能較大、污染較為嚴重的產業的進駐,無疑增加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環境治理的壓力和支出,特別是對于經濟和技術都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尤為如此。“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惠州市的環境保護不能單一地局限在惠州市所在的轄區,而應該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一道,共同保護生態環境。除了國家層面上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要依據已有的國與國,國與地區,地區與地區之間所制定的跨國跨區域的環境公約,共同保護人類的切實利益以外;惠州市也要充分依靠各界的環保組織,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一道共同保護大家依存的生態環境。惠州市不僅有帶有政府和官方性質的惠州市環保局,還有帶有非盈利性質的企、事業單位自愿組成的惠州市環保產業協會、惠州市節能環保促進會等環境保護組織,各類環保公司以及民間環保力量。惠州市各類環保組織都應積極地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人員、資金和技術上的合作,通過社會各界人員的調配、資金的籌措以及將先進的環境治理技術投入到生產協作中,讓惠州市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擰成一股繩,發揮各方的人力、財力、技術等多方面的環保優勢,共同降低環境保護的成本,同時呼吁和要求發達國家對于其轉移的產業要切實落實環境保護措施,并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給予一定的生態補償。
參考文獻
[1] 吳箐,李宇.土地經濟生態位變化下的城鄉空間景觀格局表征——以廣東省惠州市為例[J].地理科學,2014,34(6):706-710.
[2] 鄭秀亮.生態創建在惠州[J].環境,2014(6):22-25.
[3] 蘇琪.生態文明建設在惠州的實踐與創新[J].黨史文苑,2015(2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