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丁方
摘 要: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逐年嚴峻,各高校對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空前重視。雖然一些高校早已開展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但在傳統大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職業規劃發展課程仍未占據主導地位。我國高校各層次存在明顯差異,很多院校開設的職業規劃教育課程中,無法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化要求,教學效果不明顯。本分闡述了高校教學中關于職業規劃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職業規劃 大學生就業 現狀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9(a)-0212-02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踏上了國力高速發展的步伐,對于學生教育和教學水平也不斷提高。對于大學生而言,除了在大學期間學會相應的專業技能知識以外,其面臨著最大的挑戰就是就業。當今時代不同以往的“分配制度”,而是大部分大學畢業生和企業采用“雙向選擇制度”,即在學生選擇企業的同時,企業也要選擇學生,這就將用人單位和應屆大學畢業生置于了相對平等的舞臺上。
就業問題目前是大學畢業生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大學、社會尤為關注的焦點問題。因為大學生的就業關乎到其未來的發展平臺和人生前途,也是衡量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教育的參考標準。然而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和學生本人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并不符合時代特征,為此若想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就要改變傳統的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模式。
1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內涵和特征
1.1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內涵
早在20世紀初,帕森斯提出了一種因素理論,也是最早提出“職業生涯規劃”這個概念,在當時因素理論深遠地影響了職業生涯理論的發展。隨后的20世紀60年代,施恩提出了“職業錨”的理論,隨后薩帕提出了“生涯”的概念。這也使職業生涯指導與規劃的內涵從最初的“幫助他人選擇職業”,“轉變為幫助其個人發展、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形象,并且能夠完全適應工作,謀求發展”的一項工作。由此可見,其實所謂的大學生職業規劃和職業指導,就是指導和幫助學生選擇一份適合本人并且具有一定發展和上升空間的職業。有一位著名的管理學家曾經為職業生涯規劃做出了另外一種定義:職業生涯的規劃就是規劃者根據自身的條件、所處環境和各種制約條件與因素,在此基礎上實現自身職業目標為指定的行動綱領、行動目標和行動方向。也就是說職業生涯規劃是因人而異的,是根據自身特點而定的。由此可見,高等院校開展大學生職業規劃時,要從目前時代大環境出發,求同存異,在不違背大方向的基礎上要結合學生自身的個性進行管理和引導,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
1.2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特征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第一個特征是具有“特殊性”。職業規劃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差異性,而差異性就帶來了職業規劃的特殊性。其中共性也就是一般性,是指職業規劃的大方向是積極的、向上的,而特殊性就在于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能力等,想匹配的具體職業也不盡相同。所以一個較為理性和成功的職業規劃,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了解自身性格、優缺點、興趣愛好和優勢特長,還要有一定的職業傾向。職業規劃的特殊性其實就是特殊在不同類型學生的職業具體方向的偏差,而影響其最終職業規劃結果的往往是由學生自我素質和能力評估決定的。如果脫離公正和客觀的分析,就很可能好高騖遠或者是低估自己。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第二個特征是具有“特定性”。職業生涯規劃一般具有三個重點環節,分別是職業的準備、職業的抉擇和職業的適應三個階段。在職業準備階段,學生要學習特定職業所需要的相關知識、技能和實踐經驗,為職業入門和職業工作打下伏筆;職業抉擇階段要緊跟目前就業形勢和就業慣例,要了解“雙向選擇制”的真正含義,在選擇職業和相應企業的同時,也要得到企業的認可;職業的適應階段是指當入門一項工作后,要在短時間內理清工作思路,適應全新的工作環境以及工作方式,要實現由學生轉變為工作者、由學校環境轉換為社會工作環境,并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學生對職業適應的能力也是衡量職業規劃效果的標準之一。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第三個特征是具有“動態性”。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很多行業瞬間崛起也可能瞬間衰落,面對社會激烈的變化以及較多不可預見因素,學生職業規劃中,要考慮各職業的發展情況,不要在規劃中一成不變,也要摒棄一份職位定終身的陳舊理念。只有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適應社會新鮮的變化,增強職業規劃中的適應性和自我調整能力,才能在職業規劃中不被歷史潮流湮滅。
2 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意義
2.1 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大學生對所選擇職業的觀點和態度就是擇業觀,也是其三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是學生能夠在事業中不斷進步和前行的前提與保障,也會深遠影響其未來的職業發展。一旦學生樹立歪曲的擇業觀或者盲目擇業,短期內可能沒有什么嚴重后果,但是從長期角度講,容易造成學生事業道路的阻礙。因此,大學生職業規劃具有使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的意義。
2.2 使大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
當前的社會競爭尤為激烈,稍不努力就有可能一潰千里,若想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通過提升自己的素質素養、提高自己的理論和實踐能力以及不斷完善自我,以此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競爭力。為保證在社會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首先要掌握過硬的專業本領,因為技能和本領是競爭力最基礎的支撐;其次要積累職業經驗,通過不斷總結和反思,在實踐中完善自我,認清自身在職場中的優勢和劣勢;此外還要在職場的競爭中時刻保持一顆上進心,不甘于落后,并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最后還要保持繼續學習的心態,時刻努力接收新的事物,吸收新的知識應用,不斷給自己的頭腦“充電”,做到終身學習,以此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根據經驗可知,較為客觀的職場規劃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確職場目標,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持續學習的動力,因此職業規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2.3 有助于降低企業離職率
有研究表明,缺乏足夠職業規劃的大學生,在工作幾年內的離職率較高,并且經常盲目“跳槽”,認為換一份工作就可能變得更好。出現這種情況的學生多數是沒有長遠規劃職業的發展,對于自身情況了解不夠深入,沒有認清自身的條件是否滿足企業的要求,甚至有些學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還有的學生盲目就業,認為就業就是簡單的謀生手段、有工作就可以了,這種思想極易導致學生在未來的職場道路中出現“走不通”的尷尬境遇;此外,還有從眾就業的學生,沒有考慮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夠在企業中生存,最后導致人職不匹配,最終導致頻繁跳槽。如果在大學階段,學生接受了良好的職業規劃教育,那么就會認清自身能力,慎重就業,踏實工作,不會好高騖遠也不能低估自身實力,選擇最適合自身特點的工作,也可以避免職場中諸多不順。因此,合理的職業規劃能夠降低企業的離職率。
3 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現狀
3.1 大學生層面的現狀
我國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通過調查可知,很多學生在入學時不曾考慮到未來畢業時需要一份何種工作,并且較多學生僅在大四才開始考慮應該找一個什么樣的工作。還有的大學生自我認識比較片面,對職業定位十分模糊,在規劃自身職業道路時,只是客觀考慮城市和薪資,沒有考慮自身未來的發展潛力和進步空間。這些現狀表明大學生并沒有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3.2 學校層面的現狀
對于學校而言,多數高校缺乏學生就業信息的跟蹤與反饋,沒有注重職業生涯規劃的動態性,就業規劃調整和與時俱進程度不足。這就導致學校開展的職業規劃教育沒有符合時代快速變化的特點,使學生在實際對自身進行職業規劃時受到一定程度的誤導。其次,高校缺乏專業化的職業指導師資力量,有些學校負責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課程的教師為非專業教師,或者是由其他學科教師代課,其課程內容系統性不強,有時甚至是為了應付差事。在職業教育內容方面,很多時候是直接引用國外模式或者非適合本地區形式的套路。在對學生個性化職業指導的過程中,缺乏真正的區別化教育,只是千篇一律地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忽略了學生個體的特點、優勢和特長,其職業規劃深度不足。
4 完善高校職業規劃的對策
完善高校職業規劃教育,首先要構建完整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教學體系,加快相關課程體系的建設,召集全國在職業規劃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共同開展職業規劃課程改革與實踐,制定符合大環境下的規范職業規劃教材。其次,要全面改革管理體制,提升大學職業規劃課程的地位,摒棄傳統的將職業規劃任務由就業部門承擔的制度,成立獨立的職業規劃教學機構。在此,還要建立專業、強大的職業規劃師資隊伍,通過不同特點的職業規劃教師的課程,對學生進行大方向職業指導的前提下,實施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教學,與此同時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工作,做到與時俱進。此外,還要督促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社會實訓,體驗不同職業的不同特點,為職業規劃做出相應的試煉,以積累寶貴的經驗,也可以作為日后職業規劃的參考。最后,要結合職業規劃和社會的需求,做到緊跟時代步伐,時刻關注社會變化和行業的發展,以使學生能夠進行長遠的職業規劃。
5 結語
大學生不僅要重視傳統課程的學習,還必須重視職業規劃,通過不斷的摸索與實踐,逐步找到適合自身的職業規劃道路,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高校而言,必須重視學生的職業規劃課程改革,做到“堅持大方向,強調個性化”的職業規劃指導理念,為社會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的大學生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宋佳,周苡戎.地方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湖北理工學院為例[J].魅力中國, 2018(5):160-161.
[2] 賈慧敏,仝瀟.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就業力提升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18(1):111-112.
[3] 鐘云華,鄧楊學,李學勇.大學畢業生職業流動現狀及其促進對策[J].高教探索,2015(1):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