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平
摘 要:心理定勢,它能夠決定和調整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的實現,能夠影響后繼心理活動的方向和趨勢。在聲樂教學中,由于人的發聲器官的運動狀況看不見,摸不著,這就需要聲樂教師堅持采用啟發性語言來引導學生,最終幫助學生實現心理、生理結合的調節過程,消除他們不良的心理定勢,更好地挖掘個人的音色潛質,以達到激發學生演唱激情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定勢 發聲訓練 技能技巧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J6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b)-0-02
在聲樂教學中,聲樂教師必須具備很好的范唱能力,好的范唱是激發學生興趣最有力的手段。學生通過聆聽教師的范唱,不僅可以直接模仿教師的歌唱方法,還可以體會到教師對歌曲的理解和藝術表現。但我在教學中發現,當教師范唱出比較明亮、靠前的聲音時,學生會下意識的往“前”唱,發出較尖、亮的聲音,這不僅僅是學生對聲音概念的誤解,也是由于受到原已形成的發聲心理定勢的影響。
“心理定勢”這個概念,最初是由德國心理學家繆勒和舒曼在1989年提出,后經前蘇聯心理學家烏茲納捷加以改造,并形成一種系統的理論。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但獲得了知識經驗,也養成了一定的習慣、行為方式和個性傾向,這些習慣或方式在從事某項活動之前,便構成了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即定勢。它能夠決定和調整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的實現,能夠影響后繼心理活動的方向和趨勢。
在聲樂教學中,發聲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方法得當,它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演唱情緒,為更好地詮釋聲樂作品打下良好的技能技巧基礎。但是,由于人的發聲器官的運動狀況看不見、摸不著,因此聲音訓練有其特殊性,這就需要聲樂教師堅持采用啟發性語言來引導學生,最終幫助學生實現心理、生理結合的調節過程。所以,研究如何消除不良心理定勢,以達到激發學生演唱激情的目的,這一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教師要幫助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消除不良思維定勢的影響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在我國聲樂界,一直有“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唱法分類,時至今日,對于這種分類法,學界已經出現許多不同的意見。筆者認為,這種唱法分類是不太科學的,因為從聲樂學習者的心理定勢上來說,這種唱法容易形成幾種固定的框架,使得大部分學生在進行科學的聲樂學習之前,將自己束縛在這幾種固定唱法的定義中,造成干擾,極其不利于挖掘演唱者的個人風格。由于先前得到的有關聲音概念方面的經驗,學生在未發聲之前,就在心理形成了自己想象的聲音模式,形成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種準備狀態,學習者已學過的東西,阻礙了個人學習、發展的空間,阻塞了探索未知領域的通道。
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系統正規的訓練之前,就應該讓學生明白:學生先天就具備了自己特有的好音色與音量大小等客觀條件,可以通過訓練讓自己掌握改變音色明暗和音量大小的能力,讓自己找到合乎個人生理規律的發聲方法。但是,要注意的是,出發點是必須以先天條件為基礎,而不能盲目自信。就如不能要求一個小號嗓子去向大號嗓子音色這個方向去訓練,如果忽視先天條件去強求,其結果必定是帶來無盡的困擾。其次,學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嘗試,知識積累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思維方式與思維定勢的過程,它要求經常打破慣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突破舊的框框和常規模式,聲音訓練尤其如此。因此,教師不僅要把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其勇于嘗試、積極思考的習慣意識。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會對自己的聲音有一種“安全意識”,即學生很容易在自己能夠駕馭的音域里發揮自如,但是一旦突破了這個區域,便會畏手畏腳,產生一種恐懼心理,特別是如果訓練失敗次數較多,有的干脆就不去嘗試。例如,在對待高音的問題上,曾經有個學生每唱到小字二組的g音便出現破音,破了幾次之后,心里有了畏懼感,又害怕別人恥笑,便不敢再去攀這個“高峰”,以后每唱到此音都不敢嘗試,從而讓她產生了畏高的心理定勢。“破音”其實并不是很難克服的毛病,只是由于學生的聲帶張力不夠,閉合不好而引起,“破音”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喉部肌肉緊張,聲帶閉合不好;另一種是喉部放松,聲帶閉合不好。這位學生是處于后一種。對于這樣的情況,關鍵不是技能技巧的講授,首先要鼓勵她敢于“破音”的勇氣,要鼓勵她敢唱、多唱;其次在方法上是告訴學生用窄母音(比如i、u、e母音)練習,訓練聲帶的張力。通過老師的幫助和鼓勵,學生在明白發聲機能方面的道理后,有了敢于嘗試的勇氣,從開始的一碰就“破”音的狀態漸漸發展到偶爾“破”一兩次;實際的改變又加大了她愿意攀“高”的信心,到后來經過努力,徹底邁進了高音的門檻,前后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通過這一問題的解決,她不僅獲得了解決“破音”問題的技能技巧,更可貴的是打破了慣常的思維定勢,增強了“我能,我行”的自信心。
2 教師本身應不斷更新觀念與知識結構,勇于打破舊的思維定勢
首先,聲樂教學的復雜性要求教師不斷拓寬視野,不斷學習。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有的沒有高音、有的沒有低音、有的急于求成、有的缺乏自信、有的唱的一塌糊涂,但自我感覺卻很良好。聲音訓練沒有固定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都在發生著變化,這就要求聲樂教師不但要有“對癥下藥”的教學手段,更要有“明察秋毫”的心理把握能力,教師唯有不斷學習和和發展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及時更新知識,這樣考慮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式才會靈活多樣,能力才會提高。
其次,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不斷更新觀念,突破定勢的局限,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聲音訓練也必須跟上時代步伐,這是由于唱法的發展所決定的,以郭蘭英、王昆等為代表的老一輩歌唱家們挖掘、繼承了民族民間唱法的精華;以沈湘、周小燕等為代表的教授們,引進了西洋美聲唱法;以吳雁澤、馬玉濤等為代表的歌唱家們,在西洋美聲唱法的基礎上吸收了民族、民間唱法咬字、風格、韻味等精華,使美聲唱法民族化,洋為中用。隨著流行音樂的發展,又出現了更貼近生活,更注重情感交流的流行唱法。現在,早已風靡全球的音樂劇又被引入中國,音樂劇的唱法介于傳統唱法與流行唱法之間,更不同于我國以往的任何一種唱法,它的出現使得演員更能發揮演唱者的個性,感情表達更直接,更符合觀眾的心理需求。歌唱方法的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分合交融更是以后聲樂發展的一大趨勢,這就要求聲樂教師要轉變觀念,開拓眼界,用新眼光、進取的眼光審閱聲樂唱法的新變化。
綜上所述,在聲樂練習中,學生要認識到心理定勢對于訓練的不良影響,破除它對個人造成的學習困擾,以更好地挖掘個人的音色潛質,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形成自己特殊的演唱風格。作為教師本身,不但自己要身體力行,改變意識,摒棄自己的心理定勢,更要幫助學生從實踐中實現這一突破。任何學習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聲樂學習尤其如此,它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有時候看似走不通的路卻恰恰是必經之路,聲樂學習當中的心理定勢問題經常容易被忽視,從而使得學習經常進入一個不明就里的狀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找到問題的結癥,“對癥下藥”,就一定可以破除不良心理定勢的影響,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呂洪麗.音樂創作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實踐與應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 張紅娟.歌唱心理因素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
[3] 王磊.歌唱心理定勢在聲樂教學中的培養與構建[D].遼寧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