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炎+強旭釗
[摘要] 目的 探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應用一次性根管方案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情況。方法 選擇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00例,設為觀察組,均為該院口腔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同期選擇非糖尿病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00例,設為對照組,兩組均采用一次性根管方案治療,對比治療后疼痛情況、成功率及安全性。結果 觀察組2型糖尿病并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在結束治療后,疼痛評分為(4.2±1.4)分,對照組非糖尿病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疼痛評分為(2.4±1.1)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成功率為94%,明顯高于對照組83%,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腫脹2例,無感染事件,并發癥率為2%;對照組腫脹6例,感染5例,并發癥率為11%,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同慢性根尖周炎疾病尖關聯較為密切,相較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病變程度、范圍更為嚴重,故預后也相對較非糖尿病患者差,在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后,疼痛程度更為嚴重,成功率也居更低水平,且易有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故需加大對患者血糖監測力度,在穩定病情后,再行一次性根管治療,以最大程度改善預后,保障臨床安全。
[關鍵詞] 2型糖尿??;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療;效果;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7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a)-0033-02
慢性根尖周炎為臨床口腔科領域一項常見且對患者生活質量、口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疾病類型。但就糖尿病患者而言,在合并慢性根尖周炎發生時,受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種因素影響,炎性程度呈更高顯示,應用一次性根管方案治療,相較非糖尿病患者,手術過程更為復雜。為進一步掌握此類患者臨床特征,行一次性根管治療的預后、安全性[1-2]。該次研究選擇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就此展開探討,旨在臨床臨床應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型糖尿病并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100例,設為觀察組;同期選擇非糖尿病并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100例,設為對照組。兩組均經X線檢查確診。觀察組中,男53例,女47例,年齡45~79歲,平均(61.4±16.2)歲;對照組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44~78歲,平均(60.3±17.2)歲。組間自然信息具可比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2型糖尿病患者均與WHO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即下列條件附合任一項,便可對糖尿病確診:患者有糖尿病癥狀表現;空腹血糖值經檢測>7.0 mmol/L;任意時間點檢測血糖,檢測值>11.1 mmol/L。②慢性根尖周炎均具以下特征:牙根尖部牙齦或分布在周圍區域的皮膚有膿皰或腫脹檢出,有咀嚼無力的狀態;x線片顯示根尖周有邊界不整齊的彌散性稀疏區。③患者資料較為完整,有較高配合積極性,對該次實驗知情同意,并自愿對知情同意書簽署。(2)排除標準:①干槽癥、三叉神經痛、急性上頜竇炎等與慢性根類周炎有相似癥狀的疾??;①機體其它系統合并嚴重疾患者;③非牙源性頜骨內囊腫;④臨床資料不全,對該次實驗不依從性。
1.3 方法
兩組均應用一次性根管方案予以治療。在操作前,需完善X線攝片檢查,詳細、精準掌握根管情況,對根管的長度行準確測量;將牙髓組織做干凈、徹底清除處理后,行適度的擴根操作,后有效完成沖洗、消毒、干燥等各環節。根管應用無菌棉簽予以有效清理,取AH-Plus根管糊劑對根管行填充操作,依據根管具體的錐度、長度對適宜的牙膠尖選擇,行后續的根管填充。在將牙膠尖于根管中準確插入后,取氫氧化鈣予以封閉,同時,取復合樹肢填充窩洞,結束治療。
1.4 觀察指標
(1)疼痛評分:應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VAS)評估兩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疼痛情況,總分為0~10分,所評估分值越低,疼痛程度呈越輕顯示,反之,則越強烈。(2)評估成功率:對兩組患者開展6個月隨訪,就一次性根管治療效果展開評定。下列條件符合1條,即可歸為失??;反則,則按成功評定:①咀嚼功能尚未呈正常恢復,有持續不適;②牙周間隙經X線攝片示有所增寬,根尖無新骨質檢出;③牙根尖周腫脹癥狀反復出現,牙折裂無法修復。(3)對比兩組感染、腫脹等并發癥率。
1.5 統計方法
涉及數據均輸入SPSS 13.0統計學軟件中,組間計量資料疼痛評分采用(x±s)表示,行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成功率、并發癥率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疼痛情況
觀察組2型糖尿病并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在結束治療后,疼痛評分為(4.2±1.4)分,對照組非糖尿病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疼痛評分為(2.4±1.1)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成功率
觀察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成功率為94%,明顯高于對照組83%,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腫脹2例,無感染事件,并發癥率為2%;對照組腫瘤6例,感染5例,并發癥率為11%,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64,P=0.009<0.05)。
3 討論
近年來,社會經濟取得了卓越發展就成,促使公眾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不良飲食及生活行為呈逐年增多顯示,明顯加大了牙科疾病的發生幾率。慢性根尖周炎在臨床口腔科較為常見,患者多以牙髓壞死、根尖腫脹等為主要癥狀,嚴重干擾到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生活,故危害極大。多項研究表明,糖尿病可能為一項重要的誘導慢性根尖周炎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與糖尿病患者機體內血糖處于較高水平,代謝存在紊亂的情況,免疫功能也日趨衰退,故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口腔對感染抵抗的能力,進而造成細菌對根尖周、牙髓等處構成侵襲的情況,明顯增加了細菌感染風險[3-4]。同時也有報道指出,糖尿病除使慢性根尖周炎發生率提高外,還直接關乎著臨床治療預后,但臨床關于二者具相關性的關系,還需展開深入研究,以方便臨床治療。endprint
根管治療為口腔科重要對慢性根尖周炎治療的方法,在填充材料不斷更新和完善的情況下,根管治療在牙科已有較為廣泛的應用,特別是一次性根管治療,在年齡在的病例中尤為適用。該次研究為對糖尿病同慢性根尖周炎之間的相關性展開探討,隨機對2型糖尿病并慢性根尖周炎病例與非糖尿病慢性根尖周炎病例應用一次性根管治療的預后展開對比,以對糖尿病同慢性根尖周炎的關系展開探討。結果示,在結束口腔治療后,觀察組2型糖尿病并慢性根尖周炎的病例,VAS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非糖尿病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成功率為94%,明顯高于對照組83%,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因在臨床口腔科,慢性根尖周炎屬嚴重感染性疾病,病變并非僅為牙齦受到侵襲,牙周皮膚也受到嚴重干擾,炎癥除是輕微紅腫,還存在膿皰樣表現;而2型糖尿病患者,因病程遷延,血糖水平控制困難,機體免疫功能呈明顯下降顯示,在并發慢性根類周炎時,感染癥狀通常更為嚴重,有更高的炎性程度,在不利于預后最大程度改善外,還增加了并發癥發生風險,使臨床安全性受到極大影響[5-6]。為保障一次性根管對2型糖尿病并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治療的效果,需注意,在一次性根管治療開展 2周后,若有急性牙炎且有劇痛伴發,需再次應用傳統根管方案治療。故在行一次性根管治療時,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另外,我國一次性根管治療尚未完成發展成熟,加之根管病變情況復雜,故對一次性根管治療技術,在操作嫻熟度上有更高要求,以改善機體狀況;同時,因糖尿病患者血糖居較高水平,機體內代謝有紊亂的情況,在行根管治療時,還需有效控制血糖,可取胰島素或降糖藥應用,以使患者得到妥善救治。
綜上所述,糖尿病同慢性根尖周炎疾病尖關聯較為密切,相較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病變程度、范圍更為嚴重,故預后也相對較非糖尿病患者差,在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后,疼痛程度更為嚴重,成功率也居更低水平,且易有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故需加大對患者血糖監測力度,在穩定病情后,再行一次性根管治療,以最大程度改善預后,保障臨床安全。
[參考文獻]
[1] 杜春艷.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根管治療術后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J].中外醫療,2015,35(21):82-83,89.
[2] 郭婷婷.86例糖尿病患者根管治療臨床療效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18(1):73.
[3] 鄧坤.糖尿病伴根尖周炎患者根管治療的療效及其急癥反應的相關因素分析[J].廣西醫學,2013,42(5):614-615.
[4] 朱海連.Vitapex聯合Cortisomol糊劑治療伴糖尿病慢性根類周炎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13,24(18):2744-2745.
[5] 孟曉慧,劉克禮,李培,等.3種根充糊劑對伴有糖尿病的老年牙髓炎患者療效觀察[J].口腔材料器械雜志,2016,25(1):54-56.
[6] 沈榮,劉麗莉,張旭茹,等.不同根管充填藥物在一次性根管治療中的療效比較[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4,8(9):1788-1789.
(收稿日期:2017-09-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