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波
學生課外負擔有多重?杭州某小學校長做了個“兩會”提案調查。調查發現,周一至周四,晚上參加培訓的占50.0%,甚至20.1%的學生參加2個以上的培訓班。到了周五至周末,沒有參加培訓的僅為8.8%,參加2個班以上的占70.9%。(《錢江晚報》)
不可否認,近年來,在教育部門的一道道“減負令”下,學校方面確實是“減負”了。而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學校外的培訓卻是“熱火朝天”。無論工作日的晚上,還是雙休日或者節假日,也無論是暑假還是寒假,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滿懷期望的父母,帶著極不情愿的孩子,奔走于各個補習班、興趣班之間,家長著急上火,孩子苦不堪言。
“禁補令”禁得了學校,卻禁不了培訓機構。盡管家長們也都知道孩子補課的辛苦,但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人中“龍鳳”?如果“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補課,而自己的孩子不補,家長們恐怕睡覺都不踏實。事關孩子的前途,誰敢大意?
究其原因,我們的人才培養和評價體制并不健全。雖然我們經常說,上大學已不再是成才的唯一途徑,人生也并非只有高考一條路。但讓人尷尬的是,優秀的職教畢業生即便能在就業市場上受青睞,在諸多方面也無法享受與大學畢業生一樣的待遇。因此,家長不得不把大學所代表的學歷教育,視為“鯉魚跳龍門”的唯一通道。
其實,在一個有序的社會里,永遠需要不同的社會分工。對孩子而言,無論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還是接受職業教育,其最終都要走向社會,實現夢想、創造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近些年的就業形勢看,大學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受冷遇,而各類職業院校畢業生卻成了“香餑餑”。
當然,教育理念的改變不是朝夕之功,“減負”也絕非是一紙政令就能實現的,只要唯分數論的評價體系不變,家長的功利心和攀比心就不會變,減負最終只會是雷聲大雨點小。我們唯有改革“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并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想方設法讓廣大技能勞動者既有“里子”又有“面子”,“減負”才不會“越減越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