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
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也是中國藝術轉型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回首這個時期的中國油畫,一大批緊緊追隨時代變革并且堅持藝術探索的油畫家為中國油畫多元形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陳鈞德先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作為經歷了藝術不同發展時期文化背景的油畫家,他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在不斷地創作與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個人藝術特征和卓有成就的創作成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作品就不斷地在中國油畫的各種學術活動中出現,也曾多次在國內外的重要展覽中展出,而每一次,他的作品都以十分清新的個人面貌和鮮明的個性風格給我們帶來欣賞的喜悅和學術的啟發,他的抒情式表現風格在多樣的當代中國油畫中獨樹一幟,一向為畫壇所好評。他的作品匯集在一起,更讓我們看到他幾十年持續的探索精神和豐滿的學術氣象,并由此聯系中國油畫整體的發展方向,認識他的藝術所蘊含的學術品格與語言特征。
依我淺識,陳鈞德先生的油畫似乎一開始就表現出成熟的而且非常個人化的面貌,幾十年來,他的作品幾乎沒有風格上大的變化,只有風格的不斷展開,不斷走向更開闊的境界。正像他油畫表達的主題多為自然風景一樣,他的藝術世界是一方豐富多彩而又自立自為的風景。從藝術歷史的淵源到他個人稟賦的流露,從他感受外部世界的方式到鮮明的表現語言,陳鈞德的藝術透露出中國油畫家在新的文化條件下不斷聯系著共同的學術命題又不斷地追求自我風格完善的探索歷程,其中有三個特點是十分突出的:
第一,陳鈞德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中國油畫追求現代民族風格這個理想的一種體現。自20世紀初油畫從西方傳來,具有清醒的文化認識的藝術家,就自覺地把兩個課題作為探索的目標。一是如何根據中國社會的現實需求對油畫這種外來語言進行“中國式”的改造,以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傳統精神作為創造的精神基礎,探索油畫藝術風貌中的中國氣派,使中國油畫真正具備中國文化的內在品質;二是如何不受各種藝術潮流的左右,在創造的積累中堅持自己的個性表達,使藝術的個性從自己的心靈世界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建立自我完善的藝術世界。很顯然,陳鈞德在這兩個方面都有清醒的認識與高度的自覺,他對20世紀以來前輩油畫家如林鳳眠、關良、吳冠中等所探索的中西融合道路有一種根本的認同,在承襲他們藝術精神的基礎上,將對時代的感懷與現實生活的感受注入筆端,從而形成新時期中西融合的油畫面貌。縱觀他從早期到晚期的作品,這種藝術理想十分明確,因而他的藝術風貌是一以貫之和鮮明的。
第二,陳鈞德的藝術是表現與寫意兼容的藝術。從藝術史的淵源上看,他對西方現代藝術中的表現性風格有著濃厚的興趣與深入的研究,放筆直抒胸臆,有著豐沛的感性,在色彩的濃烈度和線條的表現力上尤為突出。另一方面,他將中國繪畫傳統中“澄懷觀道”的理想作為自己藝術的價值取向,也作為一種繪畫方法論,在繼承中發揮,也即以一種現代的“天人合一”意識看待自然與感受自然。他在關注和探索油畫語言自身特性的同時,傾心于繪畫中自然意境與趣味的表現。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很多油畫家都曾進行過這個課題的試驗與研究,而陳鈞德先生是他們中成功地將傳統的文人興味與西方舶來的油畫語言中嫁接在一起的一位,從他的一系列風景、靜物作品以及人體寫生來看,這種嫁接絕非簡單的對接或融合,而是綜合考慮二者可能的兼容性和合適的切入點之后而萌發出的一個統一的、具有現代特征的有機體。從這個意義上說,陳鈞德藝術中的意境是其獨創性的、純粹的藝術特征,在來自西方的表現性語言和源自本土傳統的寫意性語言之間,陳鈞德找到了廣闊的天地。
第三,陳鈞德的藝術充滿著現代的感受。陳鈞德一直生活在大都市上海,與許多畫家在精神上從都市出走的藝術觀不同,他的精神落駐點沒有離開都市,而是通過對都市蓬勃生機的感受,豐富自己的現代形式感覺。他的一部分畫作是關于都市的,但不是一般地表達都市建筑的物質性,而是攝取都市身影的形式美、結構的豐富性和整體意態的生機。同時他也把都市當作家園看待,把對自然的感受疊印在對都市的描繪之中,從而體現了一位都市人的“新都市觀”另一方面,陳鈞德還有許多作品畫的是遠離都市的田園風光,但在極為暢快的營構中,也疊印出都市給予他的形式靈感。在當代油畫特別是油畫風景中,像他這樣把“都市”和“田園”作“等量齊觀”的畫家還不多見。他在紛繁冗雜的都市中游走,在風情萬種的異域中駐足,如同在高山流水間行吟,用和諧交疊的色塊將自己的閱覽演繹成一幕幕美麗的自然風景,明快的畫面格調既是活力與生命的表征,又體現出其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和藝術觀,這在他描繪靜物和人體寫生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因此,無論所畫的對象有何差異,大膽潑辣的用筆、遒勁有力的線條加之深厚的構圖基礎和色彩控制力組成了陳鈞德對生命的詠嘆,畫面中的每一條線、每一塊色彩、每一個物體自有它存在于生命主題的意義。
陳鈞德先生的可貴之處在于他能夠在現代化的生活沉潛中發現自然和生命的價值,并且用他獨創的油畫語言呈現給我們。他的藝術是用文人情愫書寫自然生命的華章。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