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劉美岑+鄭婷婷
[摘要] 目的 探究伏格列波糖片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 方法 該次選取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收治時間2016年1月—2017年5月,分為對照組(給予阿卡波糖片)40例、觀察組(給予伏格列波糖片)40例,并對80例患者的治療效果、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觀察且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在治療效果對比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97.50%)高于對照組(75.00%),(P<0.05)。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對比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空腹血糖(7.25±1.25)mmol/L、餐后2 h血糖(10.05±1.2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12±1.32)%,對照組空腹血糖(8.52±2.15)mmol/L、餐后2 h血糖(12.02±2.21)mmol/L、糖化血紅蛋白(8.21±1.45)%。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良反應對比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5.00%,對照組25.00%。結論 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伏格列波糖片治療具有極高臨床價值,不僅可以改善血糖水平,并且還能進一步減少不良反應,具有安全、可靠等優勢,值得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伏格列波糖片;2型糖尿病;臨床效果;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a)-0097-02
2型糖尿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可對人體身心健康造成較為嚴重危害,該疾病類型主要是指患者進餐后可促使血糖快速吸收,引起機體血糖水平處于峰值狀態,與此同時還會導致胰島素缺乏敏感性,誘發一系列并發癥[1-2];臨床上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從而控制機體內血糖水平;該院為了探討伏格列波糖片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將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選取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給予阿卡波糖片)40例、觀察組(給予伏格列波糖片)40例,并對80例患者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觀察且分析。觀察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齡值(59.21±1.49)歲,年齡上限值70歲,下限值45歲;平均病程值(5.62±0.52)年,病程上限值10年,下限值1年。對照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齡值(59.26±1.52)歲,年齡上限值71歲,下限值46歲;平均病程值(5.66±0.55)年,病程上限值10年,下限值2年。兩組之間對比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一定研究性。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診斷為糖尿病;②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0 mmol/L,餐后2 h血糖大于或者等于10.00 mmol/L;③同意且知情參與該次研究;④意識清楚,可配合醫務工作人員工作。排除標準:①存在腦血管等疾病;②存在肺源性心臟病;③出現較為嚴重的腎功能障礙;④意識不清,無法配合醫務人員工作;⑤具有精神疾病,如狂躁癥、焦慮癥等。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阿卡波糖片治療,隨餐服用劑量50 mg,3次/d,療程為2個月。觀察組給予伏格列波糖片(批號57816008)治療,餐前服用劑量為0.2 mg,3次/d,療程為2個月。
1.3 觀察指標
分析且觀察80例患者的治療效果、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總有效果:顯效經藥物治療后血糖水平降至正常范圍,臨床表現緩解;有效血糖水平逐漸降至正常范圍,臨床癥狀部分緩解;無效血糖水平持續上升,無改善。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均采用SPSS 20.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且觀察,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在治療效果對比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7.50%(顯效29例、有效10例、無效1例)。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75.00%(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10例)。
2.2 兩組血糖水平對比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對比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空腹血糖(7.25±1.25)mmol/L、餐后2 h血糖(10.05±1.2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12±1.32)%;對照組空腹血糖8.52±2.1)5 mmol/L、餐后2 h血糖(12.02±2.21)mmol/L、糖化血紅蛋白(8.21±1.45)%,見表1。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良反應對比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5.00%(腹脹1例、腸鳴音亢進1例),對照組25.00%(腹脹4例、腸鳴音亢進3例、排氣次數增加2例、稀便1例),見表2。
3 討論
2型糖尿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異常疾病,可由多種因素所引起,如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等,導致胰島素功能減退,不能正常發揮生理作用,促使機體內血糖水平持續上升;該病發生率在臨床上呈日益上升趨勢,高達30%以上,若未能及時實施有效手段治療,可導致疾病進一步發展,繼而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曾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誘發并發癥危險因素在于肥胖、高血壓、吸煙、高血脂癥及活動量少等,為此臨床上應積極控制以上危險因素,從而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endprint
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進行治療,從而對血糖水平起到明顯降低作用,該抑制劑有兩種,即阿卡波糖片、伏格列波糖片;前者控制血糖效果不理想,逐漸被臨床淘汰,并且會引起較多的藥物不良反應,如腹脹、腸鳴音亢進等,繼而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一定影響;后者伏格列波糖片是一種新型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降糖效果顯著,可有效控制機體內血糖水平,該藥物作用機制主要是在腸道內抑制微絨毛膜雙糖類水解酶,從而對雙糖類消化、吸收起到延緩作用,達到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的目的;與此同時還能參與α-糖苷酶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及吸收過程[3-4]。
從表1中可發現兩組患者在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對比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數據,由此說明在臨床上應用伏格列波糖片治療效果顯著,具有經濟、實惠、藥物作用迅速等優勢;從表2中可發現兩組患者在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數據,由此說明伏格列波糖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應少,與此同時還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與張麗萍等學者[5]研究結果一致,如觀察組患者腹脹5例(13.16%)、腸鳴音亢進7例(18.42%)、稀便2例(5.26%)、排氣次數增加25例(65.79%)低于對照組患者腹脹13例(34.21%)、腸鳴音亢進16例(42.11%)、稀便5例(13.16%)、排氣次數增加33例(86.84%)。
總而言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伏格列波糖片具有極高臨床價值,不僅可以改善血糖水平,并且還能進一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安全、可靠等優勢,值得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7):447-498.
[2] 張懷民,傅秀慧,鄭海洲,等.中藥活性成分治療2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6,27(22):3151-3153.
[3] 顧覺奮,陳紫娟.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的研究及應用[J].藥學進展,2009,33(2):62-67.
[4] 廉武星,林毓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及其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實用醫藥雜志,2014(6):556-559.
[5] 張麗萍, 李舸. 伏格列波糖片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J].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30(2):143-144.
(收稿日期:2017-0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