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昭君
[摘要] 目的 探討神經電生理檢查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價值。方法 抽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110例糖尿病患者,依據其并發癥情況將其分為存在神經病變,即DPN組(n=58)與不存在神經病變,即無DPN組(n=52),分別檢查兩組患者的正中神經、尺神經運動傳導速度(MCV)與感覺傳導速度(SCV)、 腓總神經MCV及脛神經MCV,觀察兩組患者的MCV差異、DPN組的MCV與SCV異常率及上下肢NCV異常率。 結果 經檢測得知,在DPN組中,有癥狀DPN患者共37例;無DPN組的正中神經、尺神經運動傳導速度與感覺傳導速度、腓總神經MCV及脛神經MCV明顯快于DPN組;有癥狀DPN組與無癥狀DPN組的SCV異常率高于MCV,并且下肢NCV異常率明顯高于上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神經電生理檢查能夠有效的確診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病變情況,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神經電生理;糖尿??;神經病變;運動傳導速度;感覺傳導速度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a)-0176-02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疾病,目前臨床中無有效藥物進行治療,并且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將會出現較多的并發癥,其中神經病變則是主要的一種,將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影響[1]。在以往的臨床檢驗中無法對神經病變情況進行有效的檢驗,因而將延誤治療。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臨床中多使用神經電生理的方式進行檢測,能夠使醫生有效的得知患者神經病變的發展情況,進而能夠采取有效措施應對[2]。該文將重點探討神經電生理檢查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110例糖尿病患者,依據其并發癥情況將其分為存在神經病變,即DPN組與不存在神經病變,即無DPN組。DPN組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齡為51~67歲,平均年齡為(58.2±4.9)歲,病程為3~35年,平均病程為(19.1±2.3)年,其中52例患者為2型糖尿病,6例患者為Ⅰ型糖尿病,有癥狀DPN患者共37例,其中21例患者存在肢體麻木或者疼痛癥狀,9例患者存在跟腱反射減弱現象,7例患者存在潰瘍足癥狀;無DPN組52例,男41例,女11例,年齡為50~65歲,平均年齡為(57.3±5.1)歲,病程為2~24年,平均病程為(13.2±1.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臨床診斷中癥狀;②未患有其他心、肝等合并癥或者惡性腫瘤疾病。排除標準:①由其他因素導致的神經病變現象;②患有其他惡性腫瘤疾??;③患有其他心、肝、腎等合并癥。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進行神經肌電圖檢測,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嚴格記錄。使用電極刺激皮膚,在近端與遠端分別進行刺激,進而將在遠端刺激所產生的MCV值進行記錄。使用逆向法檢測SCV值。NCV值依據相關的文獻記錄值為標準,若測量值超過其2.5倍,則說明存在異?,F象。DPN判別標準:若NCV存在2項或以上的異常情況時,則說明患者處在神經病變。有癥狀NPN判別標準:患者存在肢體疼痛或者跟腱反射減弱等現象。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的MCV差異比較;②DPN組的MCV與SCV異常率及上下肢NCV異常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DPN組患者與無DPN組患者的MCV差異比較
無DPN組的正中神經、尺神經運動傳導速度與感覺傳導速度、腓總神經MCV及脛神經MCV明顯快于DPN組,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DPN組的MCV與SCV異常率及上下肢NCV異常率比較
有癥狀DPN組與無癥狀DPN組的SCV異常率高于MCV,并且下肢NCV異常率明顯高于上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是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為血糖高,目前臨床尚無特效藥進行治療。該疾病具有較長的病程,并且若患者未控制好血糖變化,將會出現多種不同的并發癥,其中神經病變則是一種主要的并發癥,依據臨床研究可知[3],約有7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神經病變,但其中僅有約20%的患者存在臨床表現,因而漏診或者誤診現象則為常見現象[4]。由于臨床表現存在較大不同,使明確診斷產生諸多難題。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只有在早期進行相關的檢查后,才能有效的降低神經病變的發生率,進而避免對生活造成更大的不良影響[5]。
神經病變將對患者的感覺、運用與自主神經造成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使得患者的手足逐漸的失去知覺,進而無法感受外界的任何刺激,嚴重者還將導致截止或者死亡[6]。由于部分患者未能控制好自身的血糖變化,成為出現神經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疾病的病程也是導致患者發生神經病變的重要因素[7],依據該組研究所選取的資料可看出,DPN組的病程長于無DPN組。
依據相關的臨床報道可知[8],DPN的主要標志為NCV減慢,說明周圍神經已經存在有節段性脫髓鞘的變化,不論患者是否存在癥狀性的DPN都將提示存在臨床的電生理改變,因此目前臨床中將NCV減慢作為DPN的診斷金標準[9]。目前醫生使用神經肌電圖主要對患者的正中神經、尺神經運動傳導速度(MCV)與感覺傳導速度(SCV)、 腓總神經MCV及脛神經MCV等內容進行檢測[10],能夠有效的明確DPN患者與無DPN患者關于MCV的差異,通過該組研究結果可知,無DPN組患者的MCV值明顯大于DPN組患者,為無癥狀的DPN檢測提供了較為充足的保障。endprint
除此之外,依據相關的臨床證實,不論對于有癥狀的DPN患者還是無癥狀的DPN患者,其SCV異常明顯高于MCV,并且下肢NCV異常明顯高于上肢NCV異常[11],依據本組研究結果可知,在DPN組患者中,患者的SCV與下肢NCV異常值明顯較高,足以說明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病變主要出現在下肢并且主要以感覺神經為主。該組研究結果與吳丹[12]關于神經電生理檢查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價值的研究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該院認為神經電生理檢查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具有較高價值,不僅能夠有效的檢測出患者的神經病變癥狀,同時能夠有效的檢測出NCV異常值,為臨床醫師提供了充足的診斷信息,可作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檢測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的主要方式。由于該次樣本容量有限,因而關于使用神經電生理檢查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需要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鄭爽,代麗麗,任銘奎.神經電生理檢查對糖尿病致周圍神經損傷的診斷價值[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2,26(1):58-59.
[2] 張春風,謝云,Priyadarshini,等.密歇根篩查量表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價值[J].天津醫藥,2013,41(3):208-211.
[3] 吳安.高頻超聲對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3,36(1):63-65.
[4] 沈娟,曾輝,李連喜,等.振動感覺閾值(VPT)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中的診斷價值[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3, 40(1):31-37.
[5] 呂高萍,陸慧慧,蘇涵.神經傳導速度和皮膚交感反射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診斷價值[J].醫學綜述,2012,18(11):1784.
[6] 王玉紅,毛明利.甲鈷胺聯合α-硫辛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人神經電生理及感覺定量檢查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5):1802-1804.
[7] 張云茜,許虹,程映秋,等.聯合多項神經電生理檢查對早期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價值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5):351-355.
[8] 閆潤香,YanRun-xiang.不同評分量表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中的比較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14,30(4):402-404.
[9] 王騰.糖尿病周圍神經電生理改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0):55-56.
[10] 胡泓,李紅,鄭芬萍,等.不同神經病變評分系統在無癥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中的臨床價值比較[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1):13-17.
[11] 蔡慧敏,付志新,張寧,等.糖尿病性神經病不同臨床表現的神經電生理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3):284-286.
[12] 吳丹.神經電生理檢查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價值[J].吉林醫學,2017,38(2):225-226.
(收稿日期:2017-0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