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愷+張晉鋒+林雪松
[摘要] 目的 探究實施激光光凝治療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效果。 方法 該次選取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收治時間2016年1月—2017年6月,分為觀察組(給予氬離子激光治療儀)、對照組(給予氪離子激光儀治療);并對60例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肝腎功能指標(尿肌酐、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進行觀察且分析。結果 兩組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在治療效果對比中無明顯差異,即觀察組96.67%,對照組93.3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在肝腎功能指標對比中無明顯差異,即觀察組尿肌酐(95.25±3.45)μmol/L、谷丙轉氨酶(30.21±1.26)U/L、谷草轉氨酶(29.36±2.05)U/L,對照組尿肌酐(94.36±3.36)μmol/L、谷丙轉氨酶(30.05±1.20)U/L、谷草轉氨酶(29.02±2.02)U/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實施激光光凝治療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不僅可以有效緩解臨床表現,并且還能降低失明風險,臨床上值得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激光光凝;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7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a)-0178-02
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同時也是最為嚴重并發癥之一,若不給予有效手段進行治療,可促使患者失明,繼而對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較為嚴重的影響[1-2];該院為了探究實施激光光凝治療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效果,將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選取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給予氬離子激光治療儀)、對照組(給予氪離子激光儀治療);并對60例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肝腎功能指標(尿肌酐、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進行觀察且分析。觀察組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平均年齡值(57.50±0.30)歲,年齡上限值77歲,下限值35歲;平均病程值(12.50±0.45)年,病程上限值22年,下限值3年;男女性別各占例數分別為15例、15例。對照組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平均年齡值(57.55±0.36)歲,年齡上限值78歲,下限值36歲;平均病程值(12.53±0.42)年,病程上限值22年,下限值4年;男女性別各占例數分別為16例、14例。對比的年齡、病程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一定研究性。
1.2 方法
觀察組方法:給予氬離子激光治療儀,機器功率調節至100~350 mW左右,治療程度以光斑中心出現明顯灰白色反應為止,光凝直徑控制在200~500 μm左右;光斑數量共1 500個點,曝光時間為0.3 s;分4次完成,一次光凝5~7 d;若患者出現較為明顯的黃斑水腫現象應對其先進行格柵樣光凝治療,并在7 d后給予全視網膜光凝治療。
對照組方法:給予氪離子激光儀治療,共4種波長,如黃色、紅色、綠色、黃綠色,可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調節波長,后極使用黃色光、周邊使用綠色光、屈光間質渾濁處使用紅色光;若出現黃斑水腫則同觀察組一樣治療;光凝直徑控制在100 μm左右,曝光時間為0.1 s;光斑直徑范圍200~500 μm,可分為3次完成治療。
1.3 觀察指標
分析且觀察兩組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肝腎功能指標(尿肌酐、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及治療效果。治療效果: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的視網膜水腫、滲出等情況完全吸收,且減少微血管瘤數量,視力顯著提高,≥2行;有效:經治療后臨床表現逐漸改善,水腫、滲出等現象部分吸收,視力提高1行左右;無效:臨床表現無明顯改善,且出血惡化及增加出血點。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均采用SPSS 20.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且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在治療效果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96.67%,對照組93.33%,見表1。
2.2 兩組肝腎功能對比
兩組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在肝腎功能指標對比中無明顯差異,即觀察組尿肌酐(95.25±3.45)μmol/L、谷丙轉氨酶(30.21±1.26)U/L、谷草轉氨酶(29.36±2.05)U/L,對照組尿肌酐(94.36±3.36)μmol/L、谷丙轉氨酶(30.05±1.20)U/L、谷草轉氨酶(29.02±2.02)U/L,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發生率在臨床上呈日益上升趨勢,同時也是我國多發病;可伴有一系列并發癥,如對眼、腎、心血管、神經系統的損傷,若以上并發癥未能給予有效手段控制,可發生視網膜病變,繼而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嚴重影響;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臨床上最為嚴重并發癥之一,該并發癥可引起視網膜血管失調,微小血管受累,造成功能性阻塞及滲漏現象,甚至還會導致大片毛細血管發生閉塞現象,最終促使視網膜缺氧、缺血,從而發生失明;該發病機制與機體內血糖水平具有密切相關聯系,一般而言患者病程越長,發生該并發癥概率則越大;曾有研究表明:15年病程以上糖尿病患者發生眼部血管受損幾率高達50%以上,由此說明1/2患者可出現失明現象。
目前臨床上采用視網膜激光光凝術進行治療,該治療方法主要是將視網膜病變所增生的新血管進行封鎖,且對視網膜缺血、缺氧區進行破壞,繼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達到徹底解決問題的目的;與此同時還能在激光光凝作用下破壞視網膜上皮外屏障,從而促使營養物質進入視網膜內,改善眼內營養狀況;除此之外,該治療手段還能保護視網膜光感受器,且將視網膜組織上殘留的血液排除干凈;激光治療方法有兩種,即氬離子及氪離子,均可起到顯著的臨床效果,但是第一種應用最為廣泛,其優勢在于激光光斑比較小,極其容易被血紅蛋白吸收,并且還能對新生血管生成起到明顯抑制作用,進而減少微血管瘤數量[3-4]。
該次研究結果中可發現兩組患者在治療效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氬離子與氪離子激光治療的臨床效果一致,可對患者的癥狀起到明顯緩解作用;與陳軍峰學者研究結果一致,如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85.00%,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83.00%,兩組對比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表2中可發現兩組患者在肝腎功能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了兩種激光光凝治療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具有重要意義,與袁超英研究結果一致,如治療組患者的尿肌酐(95.00±26.00) μmol/L、谷丙轉氨酶(30.00±9.00)U/L、谷草轉氨酶(29.00±12.00)U/L,對照組患者的尿肌酐(92.00±25.00)μmol/L、谷丙轉氨酶(25.00±8.00)U/L、谷草轉氨酶(26.00±10.00)U/L。
綜上所述,實施激光光凝治療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不僅可以有效緩解臨床表現,并且還能降低失明風險,臨床上值得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韓立坤,常宏,張天資,等.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黃斑水腫相關性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5,33(3):236-239.
[2] 劉豪杰,周明,邵彥,等.激光光凝治療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6,24(2):167-168.
[3] 陶相宜,郭淑玲,董微麗,等.探討視網膜激光光凝術治療各種眼底病的臨床療效[J].河北醫學,2017,23(2):238-240.
[4] 呂秀蘭,孔林.視網膜激光光凝術治療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4):59-60.
(收稿日期:2017-07-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