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云良+蔣萍鐘+文彬+謝建峰+陳曉清+林茂盛+陳素迎+梁章耀
[摘要] 目的 探討中醫體質教育對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0年6月—2017年6月符合診斷標準的糖尿病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根據中醫體質量表結果分成9種體質組,共10組,每組病例30例,共300例。通過治療組按不同體質,從飲食、運動、起居情志等進行健康教育。觀察治療組、對照組空腹血糖、血脂、BMI、血壓等指標的改善情況。 結果 治療組在空腹血糖、血脂、BMI、血壓等指標方面,均有明顯改善,與對照組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中醫體質學說強化健康教育與管理對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指標有明顯意義。
[關鍵詞] 體質;辨識;強化教育;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a)-0185-02
Research on Effect of Intensive Education on the Disease Control Indicator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Community Diabetes
QI Yun-liang, JIANG Ping-zhong, WEN Bin, XIE Jian-feng, CHEN Xiao-qing, LIN Mao-sheng, CHEN Su-ying, LIANG Zhang-yao
Fenggang Tow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Dongguan, Guangdong Province, 52369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education on the disease control indicator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community diabetes. Methods 300 cases of diabetes patients meeting the diagnosis standards were selected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7 and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nine constitu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CM body mass results, each group had 10 cases, 300 cases in total,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health education from dieting, motor and living emo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 blood liquid, BMI and blood pressure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blood liquid, BMI and blood pressu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intensive health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CM body constitution therapy is of obvious significance to the disease control indicator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community diabetes.
[Key words] Body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Intensive education; Diabetes
中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快速增長,糖尿病患病率為9.7%[1]。在日常工作中,糖尿病的社區管理除“五駕馬車”外,更加突出注重中醫學內容。基于中醫體質學說指導,將糖尿病患者分為九類不同體質進行針對性強化教育,結合糖尿病基礎知識、目標血糖、藥物治療、血糖監測、并發癥防治、自我保健知識及心理健康等教育,從2015年6月—2017年6月止,對該鎮轄區300例65歲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按中醫體質分類進行中醫飲食指導、運動指導、情志指導、睡眠指導及中醫穴位保健等多種社區“簡、便、驗、廉”中醫適宜技術運用,取得較好成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東莞市鳳崗鎮黃洞、鳳德嶺、雁田等社區符合納入標準的300例65歲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進行對照觀察研究。
1.2 診斷標準
糖尿病的診斷與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7.0 mmol/L或傾向于更高的空腹血糖、脂質代謝紊亂,TG > 1.7 mmol/L的趨勢,TC>5.72 mmol/L。體重指數的趨勢根據衛生部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與控制指南(2003年版)[3]推薦的標準,體重指數=體重(kg)/身高2(m2),BMI﹤18.5 kg/m2低出生體重、BMI或少18.5~23.9 kg/m2為正常體重或更少,24為超重的體重指數為27.9 kg/m2或更低,或少28的BMI或肥胖。endprint
1.3 中醫體質判定標準
王琦[4]的九種體質分型法將老年糖尿病患者,分為和平、氣虛、陽虛、陰虛、痰濕,濕和熱傳遞,質量和血瘀、氣抑郁、傳質、群眾性的9種體質。
1.4 納入標準
年齡在60歲以上;與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一致;神志正常;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自愿并能堅持糖尿病教育。
1.5 排除標準
繼發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糖耐量受損、Ⅰ型糖尿??;糖尿病是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嚴重感染糖尿病。精神錯亂,癡呆,精神疾??;不愿參與調查。
1.6 方法
隨機分成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根據體質量表的結果分成九種體質組(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共10組,每組隨機收集病例30例,共300例。治療組成立糖尿病教育小組,教育內容:體質教育、糖尿病基礎知識、目標血糖、藥物治療、血糖監測、并發癥防治、自我保健常識與心理健康等。強化體質教育內容,參考王琦教授對體質養生的內容及臨床實踐經驗,所有飲食方案根據理想體重及勞動強度計算總熱量,平均分配至三餐。運動強度以全身微汗為度,結合起居情志教育。對照組教育內容:飲食教育、運動教育、糖尿病基礎知識、目標血糖、藥物治療、血糖監測、并發癥防治、自我保健常識與心理健康等。收集病例完成即開始首次糖尿病教育,之后每間隔30 d組織治療組和對照組參加集中教育1次,45 min/次左右,咨詢與答疑30 min,共3個月3單位。
1.7 檢測指標
觀察前后相關指標變化情況:空腹血糖、體重指數、甘油三酯、總膽固醇、血壓。
1.8 統計方法
將所有資料輸入計算機,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醫體質類型。
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醫體質類型男女對照見表1。
2.2 治療組與對照組健康管理前后主要檢測指標變化
中醫體質分類后針對性強化教育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空腹血糖、體重指數、膽固醇、甘油三酯、血壓均有所下降。健康管理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的空腹血糖、體重指數、膽固醇、甘油三酯、血壓比對照組下降明顯,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中醫范疇“口渴病”的疾病,這種疾病的發病機理的渴求疾病主要在于陰和金損失,炎熱和干燥,表面是空的,陰和熱是標準的,相互的因果關系。陰虛熱而熱,熱則越來越空。這些器官主要在肺、胃和腎臟,特別是在腎臟里。血糖和血脂屬于水谷,“從濁度,痰中脂肪”。“脾胃是后天的基礎,脾運化水谷水和食物,微妙的濕熱或痰濕困脾,導致脾虛濕(脾不足)于劍運氣,胃陽土,容易從熱化,請注意,加上辛辣,傷害胃陰,胃陰不足,炎熱和干燥,內生消渴出生。這種疾病的發生受到體質、地理、社會、經濟、生活方式、情緒、環境因素、民族特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醫體質理論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研究了中醫體質特征和體質類型的特點,分析了病況的反應、病灶的性質和發展趨勢,指導疾病的防治。依據王琦的9種體質分型法[4]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中醫體質辨識,發現不少病例不僅只屬于某種體質單一類型,尤其以陽虛伴血瘀、氣虛伴痰濕、氣郁伴濕熱、氣郁伴血瘀等復合體質類型多見,該研究為便于觀察,以得分最高者的體質類型歸納為該類型體質。
該研究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同中醫體質類型,采用個體化的管理措施:目前主要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中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內容,根據不同體質類型從情志調攝、飲食調養、運動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進行相應的中醫藥指導,結合糖尿病基礎知識、目標血糖、藥物治療、血糖監測、并發癥防治、自我保健常識與心理健康輔導等 ,所有觀察對象根據理想體重及勞動強度計算總熱量分配三餐制訂科學飲食方案與運動方案。該研究初步表明根據中醫體質學說在老年糖尿病進行積極健康管理,對控制血糖、血壓、血脂,改善體質指數與異常代謝指標,控制糖尿病病情,延緩各種并發癥,提高社區糖尿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符合“生物-社會-心理”的現代醫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鐘南山,陸再英,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33.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3.
[4] 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9.
(收稿日期:2017-0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