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晗,劉麗
摘 要: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進入大眾化進程。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所體現出來的素質是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最直觀的體現。因此我國把提升高校教學質量視為提高本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實現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教學質量評價也成為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管理、建設、改革和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從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現狀出發,分析高校教學質量的原則和體系,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教學質量,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教學評價;教學質量;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31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SJGY20170024)。
作者簡介:倪 晗(1969—),男,黑龍江大慶人,博士,研究員,東北石油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
劉 麗(1995—),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東北石油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教育質量評價是大學教育質量保證的核心內容。中國的高等教育正處于發展階段,人才、教學和質量這些概念也在深入到各個領域不斷發展。高校教育質量的科學有效評價已成為高校教學質量評估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高校教育質量現狀的分析,并結合國內外成功案例及優秀經驗,對我國教育質量的發展趨勢展開做一簡要論述。
一、教學評價在教學質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工作的質量保證與長期發展,世界各國都采取了依據本國國情來進行改革的系列措施,建立了相應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以美國為例,美國在洪堡提出大學要培養個性和諧發展的人,大學教育須與科學的教學方法理論相結合,做到培養人才、尊重人才,在威斯康星模型影響下的研究與教學體制改革以來,市場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影響著大學內部的發展。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展在美國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院校自評及外部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美國是典型的分權制國家,國會規定,只要各州不違反憲法總原則,凡是憲法中沒有提到的具體事物都由各州自行決定,因此,州政府主要依靠高等教育質量評價來監督和保證大學教育的質量。目前,美國獨立的非官方地方大學認證機構和專業認證機構在全球各大學都擁有高質量的教學。對高等教育的促進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在鼓勵教師積極投身參與到教育工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借鑒國外教學評價理論,并依據本國國情進行實際結合,逐步形成高校實踐發展和教學評價體系,取得了相應成就。政府實施的本科教學評估也逐漸走進了校園。2011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的意見》(12所高校評估)明確指出“加強高校質量保證的主體意識,完善學校內部的自我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學校內部的質量保證體系”重點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工作的評價,重點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并注重對教師培訓質量的評價。相應的評估文件,法律法規的頒布,以及本科教學評價的發展,都促進了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
二、我國高校教學評價的發展與現狀
自1985年“教育制度改革決定”文件頒布以來,中國的教育評價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外交流日益頻繁,各種理論、思潮因此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與傳播。根據1990年國家高等教育評估委員會的“暫行規定”,大學進一步向制度化方向發展。同時,教學工作的評價也受到了國家、社會和大學的廣泛關注。隨著教育評價理論的發展和制度化的發展,各種評價活動逐漸開始。2010年,中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任務”,“改革教育質量評估和人才評價體系,提高教育教學評價水平,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與此同時,以學習為中心的高校教學評價成為各國高校教學評價發展的重要趨勢,主要來自兩條路徑。一是來自政府和社會的對于人才的需求,要求大學為國家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工作者。另一種源于高校自身內部提升的訴求,從而使教學評價逐漸成為高校不斷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舉措。
教學質量評價是一種建設性的互動過程,不僅關注于眼前的評價結果,還注重評價后教學質量的長期成長與發展。從中國教育質量評價的發展來看,不難看出其發展速度非常快。這與國家對大學教育的重視是分不開的,也與教育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但由于起步晚、發展時間短,自身還存在些許問題亟須完善。特在此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所采用的評價標準多為統一標準,很少考慮到因我國各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使各高校的發展也深受影響。例如,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快,師資生源較西北部地區高校更為豐富。而以北京為首的一些行政特區的高校受政治因素影響,成為發展改革的試行先例,這相對一些二三線城市高校的發展改革也占有相對明顯優勢。同時各高校學科專業的特點不同也會使統一的評價標準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統一的標準雖然有著規范統一、容易對比、操作簡便的優點。但制定一個統一評價讓大家有據可循會出現評價機械化,且評價者多為專業人員,很容易給出印象的結果不足以評價高校的教學質量。
由于我國發展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評價基本多來自行政評價及外部評價。這使高校對教學質量評價出現“應評”“配合”的現象存在被動性。這樣看來雖然評價活動不少,但是所帶來的成效卻難以保證。評價方法更側重于總結性評價,忽略評價中各環節和過程之間的聯系。評價的形式過于單一,評價的內容片面性強,評價重點過于強調量化。
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特別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因此,整個評價過程中師生的地位尤為重要,不容忽視。但是,教學質量評價觀念缺乏“以人為本”的思想,一是在觀念上對教學質量評價本身的不夠重視。二是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多采用終結性評價,多以獎懲、定性為目的,較少的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評價過程中很明顯組織者和評價者更有動力參與評估過程。教師和學生作為評判者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很容易出現走形式來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學生參與、自我評價和教師自我評價方法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將削弱評價的客觀性。
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過于強調量化,一些非智力因素的綜合性評價未能展開,從而忽略了評價的科學性。評價的制度體系不完善、評價機制不健全使評價結果沒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評價反饋的促進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評價過程的形成性評估和準備評估方面沒有得到認真對待。評價的管理職能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這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現狀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三、重視高校教學評價建設,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
評價作為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了高校的教學管理中。發達西方國家在這方面已經有了許多優秀的成功經驗,不僅理論基礎雄厚,制度體系健全,評價種類也十分繁多。經學習先進經驗并結合本國國情后,我國教學質量評價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評價分層化、經常化、制度化。重視評價中的過程性及全面性。評價方法多樣化,強調綜合性評價和對評價結果的二次評價。
評價體系的建立是評價活動的基礎和依據,是評價活動的指導方向。因此,建立全面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是進一步深化評價的首要目標。可以通過分層,做到依據各地域高校自身的發展特點及水平制定相應的評價制度以及評價標準,做到因地適宜。得出評價結果指出其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并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革方法與策略。評價全面性也并不是指要做到面面俱到,畢竟精力與資源十分有限,因此我們要與科學性相結合,將量化與非量化相結合,科學分類,并選擇代表性指標。
概念是客觀事物在人類意識中的反應。這些價值觀的形成與人才、教育和質量的概念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對教師自我評價的評價。學生是教師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直接感受,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現狀有最全面的了解。因此,讓學生評價教師,以獲得更客觀的評價結果。學生自評與教師自評是基于人對自身勞動成果和學習成果是第一有評價權威的人。在評價過程中,情緒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在其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評價過程的開展,重點在于它的程序性和綜合性。在評價活動的開展中,初步評價是教學活動開始前的評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背景評價、目標評價和診斷評價。形成性評價可以及時反映出教學活動中教師教與學生學中所存在的弊端與不足,并對其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調節。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的評價稱為總結性評價,目的是判斷教學質量。在所有評價活動結束后對每個評價會議的結果進行第二次總結評價。可以保證結果更加科學和客觀。充分利用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予改正建議對教與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
為了提高評估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我們可以結合使用定期評價和隨機評價。第一,這種隨機評價方法的發展可以更好地反映教學中正常活動的水平,也可以折射出教育質量潛在的水平。第二,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量研究是通過科學手段對事物數量進行分析和評價,比定性研究更加詳細和準確。將二者相結合能能迅速準確的將局部的認識轉化到整體的認識。
良好的教學質量需將科學的教育管理體系作為保障,科學的教育管理需要通過卓有成效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落實。在進行教學質量評價中也要注意與教學管理系統中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和發展,建立多渠道自上而下的信息反饋機制,規范評價程序。實行激勵制度,使參評成績優秀者得到實質性獎勵,教學質量與績效相掛鉤形成獎勵也可側面提高教師教學質量。
縱觀整體教學評價結果,該結果不僅受對教師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結果的影響,還受到身邊教學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的影響。要分析我國教學質量評價,現在對于教學“生態”評價這一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所以亟須教學評價理論者與實踐者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俞佳君.以學習為中心的高校教學評價[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2]劉徐湘.高等教育評估論[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3]魏 紅,鐘秉林.我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現狀分析與未來展望——基于96所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文本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
[4]賀武華.“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下的大學生學習力培養[J].教育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