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緣



摘 要 媒體在研究生師生議題報道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主流網絡媒體應是對事件報道最真實最可靠的傳播媒體,是對社會對受眾最負責任的媒體。由于研究生師生負面事件頻頻發生,高校、導師、研究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媒體的報道不僅影響受眾對研究生師生關系的認知,還會成為高校、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文章主要通過對2010—2018年騰訊網的220則研究生師生議題新聞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從而考察新聞事件是如何被報道和呈現的。通過內容分析得知網絡媒體對研究生師生議題新聞報道的整體情況是:報道主要采用道德評估框架;報道類型主要為消息;報道的角度集中在研究生師生矛盾沖突;其新聞的主要來源是官方;媒體在報道中凸顯的主角是研究生導師;新聞傾向的呈現多以負面立場為主;在對受眾策略上,新聞報道對受眾主要采用的策略是態度。最后對媒體研究生師生議題的新聞報道品質的改進提出建議。
關鍵詞 研究生師生議題報道;網絡媒體;新聞框架;導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4-0102-05
1 研究背景
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激增,達到238萬人,比2017年增長37萬人,增幅達18.4%,中國已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國。我國研究生數量突破后更應重視質量。研究生教育處于國民教育的頂端,是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人才爭奪的關鍵點。辦好研究生教育,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國家的未來、民族的發展至關重要。研究生教育以培養高層次創新拔尖人才為最高價值目標,需要眾多有利因素共同促進和作用,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師生的和諧關系創造良好的探究氛圍,這樣既有利于師生間顯性知識的傳遞,也有利于雙方的知識合作與創新開展,更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知識探究與學術創新能力。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媒體上關于研究生師生議題的報道也隨之增多。這些新聞報道采用不同的報道方式、不同的報道角度,在媒體上呈現出關于研究生師生關系內容的建構,進而影響受眾對研究生師生群體的判斷和社會認同。本研究運用框架理論對網絡媒體研究生師生新聞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分析其建構呈現,并指出新媒體在相關問題報道上存在的不足之處。
2 研究理論基礎
框架理論強調的是信息處理時的選擇,排除,重組等過程中所形成的詮釋結果。甘霖(W.A.Gamson)認為,框架定義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界限(boundry),即是人類用于觀察世界的鏡頭,鏡頭內的實景成為認知世界的一部分;一類為架構(building frame),即詮釋社會現象,人們借由框架建構意義,來了解社會事件發生的原因和過程。坦克德(Tankard)認為框架是新聞內容的中心思想,是透過選擇強調、排除與精致化的過程,提供受眾新聞議題。安特曼(Robert M.Entman)指出在傳播過程中至少有四個部分和框架有關聯,即傳播者、文本、接受者和文化??蚣芫哂薪缍▎栴}、診斷問題原因、做出道德判斷以及建議解決方案等作用,框架包括選擇和凸顯兩部分,會影響文本對受眾的框架效果。吉特林(T.Gitlin)認為每則新聞都采用一種框架,排除掉與所選用框架不合的資訊,每則新聞都代表著一種選擇。有選擇就有放棄,強調新聞報道所選擇的框架,是為了凸顯新聞框架的意義。塔克曼(Tuchman)在《制造新聞》(《Making News》)一書中指出把框架概念放在大眾媒介建構真實的過程中,就可以稱為新聞框架(News fram)。新聞框架即新聞記者選擇新聞素材的過程,會事先決定素材的重要與否,他們認為重要的材料進行采訪,收集和寫作。新聞理論框架認為,客觀真實并非獨立存在,新聞報道是選擇某些素材加以重組而建構社會真實,框架的過程才是真實建構的來源。綜上所述,框架是呈現事物的一種架構,呈現出具有某種意義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又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文化價值。本研究選用新聞內容作為框架分析的內容,來探討媒介框架的呈現及媒介對這一議題的建構。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量化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拉斯菲爾德和貝爾森認為:“內容分析是一種對傳播所顯示出來的內容進行客觀、系統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術?!北疚囊詡鞑热菸谋局小傲俊钡淖兓瘉硗茢唷百|”的變化。
3.1 分析類目建構
類目的建構是決定內容分析法和整個研究的關鍵所在。本研究根據研究需要,類目建構的來源有二:國內外相關研究的論文以及查閱國內媒體上有關研究生師生議題的新聞報道。
類目的種類分為說什么(what is said)和怎么說(How is said)兩個類目。接著將這兩個類目進行更細致的分類,以便更好的研究。
錄入原則說明:如果某一新聞報道內容不只出現一個主題框架,包含兩個或多個框架,那么根據文章標題和整體,判斷哪一個主題框架為核心框架。所有類目的錄入按照標題導語最為顯著的原則。下面將對具體的類目進行闡釋和編碼:
說什么(what is said)類目,主要由主題類目、向度類目、主角類目、來源類目、傾向類目組成,具體見表1。
怎么說(How is said)類目,由報道形態類目、策略類目、報道篇幅類目組成,具體見表2。
綜上所述,編碼表見表3。
3.2 分析單位:則數
分析單位是內容分析最基本的單位。在考察研究目的之后,根據所掌握的資料,以則數作為基本歸類單位,對“則”的定義如下:凡有關研究生師生議題的,可獨立表達某一新聞主題的報道形態,就稱為一則。以一則報道的內容作為分析的單位。
3.3 研究對象與范圍
3.3.1 研究對象
2018年2月26日,國家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網絡輿情研究中心發布了《2017年中國網絡媒體公信力調查報告》。報告從用戶信任度與社會責任感、覆蓋率與影響力、媒體滿意度三個大方向出發,對2017年中國主流綜合性網絡媒體的公信力進行了調查與評估。報告顯示,網絡媒體在綜合影響力方面,已經形成了以人民網、新華網、騰訊網、人民日報客戶端、騰訊新聞客戶端等為主的第一梯隊。在用戶信任度、社會責任感、影響力、媒體滿意度方面,騰訊網和騰訊新聞客戶端是位于第一梯隊的商業類媒體平臺。騰訊網與騰訊新聞客戶端憑借其對的新聞客觀性與真實性的追求,以及“有溫度”、有人文關懷的品牌精神,獲得網民高度評價,位居商業新聞品牌第一。在覆蓋率與影響力的維度上,商業類媒體比體制內媒體表現更好。其中,位于第一梯隊的騰訊網與騰訊新聞客戶端,成為網民訪問量最大、用戶選擇度最高的商業類網絡媒體平臺。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發展逐漸改變了新聞傳播業的生態,商業門戶網站在國內影響力遠超專業新聞網站。因此,基于公信力和覆蓋率的考慮,選擇騰訊網新聞作為研究對象。
3.3.2 研究范圍
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這一建議主要針對理工科專業。在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的基礎上,研究生導師不僅是學生論文的指導老師,同時也成為了科研經費和生活費的直接來源。有研究者指出,這一制度可能會造成基礎性學科與應用性學科之間、不同學術資歷和研究能力的導師之間出現馬太效應,研究經費和學術資源會向本就強勢的學科和教師集中,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與此同時,潛在的后果是讓導師和學生的關系變成某種意義上的老板-員工的雇傭關系,學生的勞動報酬、生活費和獎學金全部仰仗導師,而這一雇傭關系又是非正式的、不被法律承認的,自然也不受勞動合同法的保護。故本研究以樣本的選取范圍將從2010年—2018年八年間的研究生師生議題新聞報道。
新聞報道選取范圍即所有導師和研究生相關的新聞報道,包括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導師制度、師風師德、師生交往或矛盾沖突等新聞報道,單一有關研究生新聞報道,若跟研究主題關系不大,不予納入樣本。本研究僅選取代表騰訊網觀點的新聞,即其新聞來源由騰訊網把控,而自媒體客戶端新聞無法代表騰訊網新聞立場,不予納入樣本。
按照抽樣的原則選取范圍,輸入“研究生”“導師”關鍵詞除去不符合本研究要求或者與主題關系不大的新聞報道,并剔除重復的新聞,從慧科新聞數據庫中選取樣本共220則,其各年份的新聞報道分布如表4。
3.3.3 編碼者與信度檢驗
在信度檢測上,至少從樣本中抽取10%的樣本數量來做信度檢驗。按照此規則,本研究隨即抽取30則,按照公式,得出信度為:0.93。已達到0.90信心水平以上。
3.3.4 統計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對所錄入的數據進行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是頻數分析(Frequency)和交叉分析(Cross-analysis)。
4 研究結果
4.1 研究生師生議題報道的整體分析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網絡媒體研究生師生議題新聞報道的大體輪廓是:
1)報道形態以消息為主,新聞切入的角度多以師生矛盾沖突、師生交往學術交流以及導師權力行使三個角度切入為主;這和高校近年來頻頻出現的師風師德熱點問題有關系,而高校和政府的監管和規范則是改善這一現象的重要途徑,所以新聞角度為解決處理和政策支持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2)新聞主題框架使用最多的是道德評估框架,其次是建議解決框架,最少的是因果解釋框架和責任框架;這也說明當前高校研究生師生關系的新聞報道中,責任歸屬方面的新聞內容較少,而因果解釋框架可以更好地厘清新聞事件的事實和發展,讓受眾發現事件背后復雜的原因。
3)新聞傾向的呈現多以負面立場為主,負面報道的頻率遠遠多于正面報道和中立報道。
4)新聞主角以導師為主,其次為研究生,而涉及導師制度和科研制度制定和實施的政府和高校的比例卻較少。消息來源以代表體制內官方話語權的傳統媒體和傳統媒體網站來源為主,但仍有9.5%的比例是來源于非官方來源。
5)新聞報道對受眾策略以態度為主,即獲得關切研究生師生問題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涉及知覺和知識方面,技能和參與的受眾策略使用的最少。然而參與和技能是可以引導受眾直接在實際生活中對研究生師生問題的改善有所行動的,而這部分在媒體的報道中涉及很少,大多為事件的知曉和評論。這和媒體、高校、政府切實開展有關研究生師生關系共建的活動有關,有活動的展開,師生才可參與其中。
4.2 研究生師生議題新聞傾向分析
通過對新聞傾向的交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在樣本量較多的報道類型中,消息、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都以負面報道的數量為主,這和整體的新聞傾向是一致的。
2)從新聞主角上說,負面報道的主要新聞角色是導師,其次為研究生。由于消息來源的限制,官方來源的數量多,所以關于高校和政府的新聞角色多為中立報道。而導師則成為師生議題報道中的眾矢之的,成為負面報道的主要對象。
3)從新聞傾向上來看,負面報道中出現新聞角度最多的是師生矛盾沖突;正面報道中出現新聞角度最多的是師生交往及學術交流;不同的新聞內容,呈現的新聞傾向也是不一樣的。
4.3 新聞主題框架分析
通過對新聞主題框架的分析,總結出以下兩點:
1)負面報道中采用最多的主題框架是道德評估框架,中性報道中采用最多的建議解決框架。負面報道則多針對的是導師和研究生的矛盾糾紛,所以多采用道德評估框架。中性報道則多為研究生師生問題的建言獻策。
2)界定問題框架和因果解釋框架的新聞報道中主要涉及的新聞角度是研究生師生矛盾沖突;道德評估框架的新聞報道中涉及的主要新聞角度是導師權力行使;責任框架的新聞報道中涉及的主要新聞角度是師生責任義務;建議解決框架的新聞報道中涉及的主要新聞角度是解決處理及相關政策支持??梢钥吹皆趯煓嗔π惺购蛶熒軟_突這類爭議性比較大的議題里,道德評估框架遠高于因果解釋框架,媒體對此類報道的態度是盡可能的造輿論熱點以影響受眾對問題的關注,而并非挖掘其背后的深層原因。
5 總結與建議
5.1 主要研究結果
從內容分析結果得知,在研究生師生議題新聞報道中,道德評估框架是使用最多的新聞主題框架,最少采用的是因果解釋框架和責任框架。雖然樣本量有限,但分析結果至少可以看出在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大力扶持的時間內,媒體報道和輿論引導的側重點。媒體在報道研究生師生議題中,報道類型為消息的占到了近五成,報道的角度集中在研究生師生矛盾沖突。新聞的主要來源是官方消息來源,占到了九成。媒體在報道中凸顯的主角是研究生導師。報道的篇幅集中在中長篇幅(1 000~1 500字)和較長篇幅(1 500字以上)。媒體在報道中,主要側重新聞傾向是負面方向,負面報道數量遠遠多于正面報道。在對受眾策略上,新聞報道對受眾主要采用的策略是態度。
負面報道的主要新聞角色是導師,且負面報道出現新聞角度最多的是師生矛盾沖突。負面報道中采用最多的框架是道德評估框架,中性報道中采用最多的是建議解決框架。界定問題框架和因果解釋框架涉及的新聞角度是研究生師生矛盾沖突,道德評估框架的涉及的主要新聞角度是導師權力行使,責任框架的新聞報道中涉及的主要新聞角度是師生責任義務,解決建議框架的新聞報道中涉及的主要新聞角度是解決處理及相關政策支持。
5.2 對媒體關于研究生師生議題報道的建議
互聯網已成為新聞輿論工作的主陣地、輿論斗陣的主戰場。做好網上新聞輿論工作,對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意義重大。網絡媒體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起著引導受眾和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的作用。研究生師生議題新聞報道對于維護高校校園和諧穩定、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環境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定量分析和半結構式訪談,依據研究結果,結合新時期新聞輿論引導精神及新聞傳播基本規律,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供政府和媒體參考。
5.2.1 加強高校正面新聞宣傳,針對負面新聞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是做好網上新聞輿論工作的關鍵所在。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是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方針;要讓媒體展示昂揚向上的社會主流,更好地凝聚人心。然而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在研究生師生議題新聞報道中,負面新聞的遠遠高于正面新聞。負面新聞報道好似一把“雙刃劍”,報道得法能夠發揮其正面效果,報道不好反而會引起社會恐慌,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要使負面新聞報道真正發揮其正面效果,必須掌握方法,提高其輿論引導能力。建議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進行正面報道的同時適度增加負面報道。應平衡負面報道和正面報道的數量,在正面報道的同時適度增加負面報道,不應讓負面報道和正面報道的比例失重。正面報道應當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和引導性,起到一種積極的、弘揚正氣的作用。任何新聞報道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量,就會由量變引起質變,引起受眾對高校和教師的不信任、恐慌,放大社會陰暗面,這樣就帶來了不好的社會效果。因此,應控制負面新聞在一段時期內的報道數量,平衡輿論,處理好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應集中反映高等教育發展進步的主流。
2)遵循新聞傳播基本規律,注重時效性和真實性。報道新聞也需遵循新聞傳播基本規律,抓住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并注重時效性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迅速占領輿論制高點,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新聞報道要深入全面,要基于實地調查考察,注重事件報道的真實性和全面性,滿足受眾的知情權,避免社會恐慌。
3)不過度渲染,以情以理引導輿論,啟迪正面思考。在新聞報道當中,采編人員應注意不要使用與新聞客觀性背道而馳的渲染手法。用煽情主義或夸張夸大的手法進行主觀渲染,達到聳人聽聞的效果,借此吸引受眾的關注,這樣極易造成新聞的部分失真,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媒體應該發揮輿論監督和社會服務的功能,注重輿論引導,在新聞報道中融入人文關懷和法律法規知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給人希望,給人啟迪。
5.2.2 在受眾認知策略中增加技能和參與的報道比例
研究結果顯示,在對受眾認知策略中,技能和參與的報道比例和頻次是相對較低的,而這兩個策略可以引導受眾在實際生活中真正參與到改善研究生師生關系中。技能可以將一些真實的交流技巧和相處策略傳達給受眾,使得受眾可以更好的了解和實踐如何改善師生關系,共建和諧校園。參與則是可以引發受眾在實際生活中參與到改善師生關系的活動中或引發關于制度和規范的改革。這就寄希望于媒體、高校、政府聯合起來舉辦師生關系共建的活動,并得以推廣和宣傳,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媒體通過新聞報道進行輿論監督,促使相關制度和規范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5.2.3 報道中應注重因果解釋框架和責任框架的新聞
在師生新聞報道過程中,應注重因果解釋框架和責任框架的新聞報道。因果解釋框架可以更好的厘清新聞事件,將事實完整的展示給受眾,特別是針對受眾關注的焦點和疑問進行后續的調查采訪,這些后續的新聞報道保證了新聞的全面性和真實性。責任框架可以更好的厘清責任權屬問題,比如一件熱點事件發生,應該由哪一方承擔,引發相關部門的重視,這樣也可以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
5.2.4 提升原創新聞的生產能力、傳播能力
在研究過程中可以發現5%比例的研究生師生議題新聞來源于網站原創來源,4.5%是屬于網絡媒體自身設定的專欄。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法律法規,我國現有的商業網站必須獲得了由國家網信辦頒發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才正式具備新聞轉載和傳播資格。騰訊網于2018年獲得了該許可證,商業媒體應該堅信內容的價值,堅持真正的好內容。比如針對引發輿論熱點的事件,商業媒體網站應進一步擴大消息來源,加強和高校、學術機構、政府的合作,積極打造有價值的原創內容,讓單一的新聞事件更有深度、更走心。
參考文獻
[1]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CNNIC)[EB/OL].[2008-08-20].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59.htm.
[2]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2018版)[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3]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4]施鵬.論研究生教育中和諧師生關系及其構建路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5):39.
[5]李捷枚.研究生與導師關系調查及啟示[J].求知導刊,2015(11):12-13.
[6]陳陽.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14.
[7]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J].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2006(1).
[8]劉澤江.新聞框架理論探析[J].大學時代論壇,2006(3):24-25.
[9]王雷,申從芳.框架理論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J].東南傳播,2009(5):137-138.
[10]張洪忠.大眾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與框架理論關系探討[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0):88-91.
[11]丹尼斯·麥奎爾,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12]阿特斯蘭德.經驗性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186.
[13]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一理論與實證[M].中國臺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印行,1991.
[14]沃納·塞弗林,等.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郭鎮之,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5]徐正林.研究生師生關系網絡輿情之管窺——基于搜索引擎搜索結果的分析[J].學園,2012(12):78-82.
[16]Dietram.A.Scheufele.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ct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winter 1999.
作者簡介:于 緣,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及新媒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