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霞 黃燁軍
一、前言
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和文化傳遞的主要陣營。傳承中國武術以及中國武術文化,是國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抵制西化的時代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主題一文化自覺視域下北航武術課程改革研究。
二、武術教學問題分析
(一)教師對武術文化認識的分析
作為一名武術教師,除了專業技術要過硬以外,還要對相關的理論知識及武術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在武術教學中,技術、相應的理論及其蘊含的武術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這個整體被學生完整的接受和領悟,才算真正完成了武術教育的傳承目的。
(二)武術教師的繼續教育情況分析
教師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的繼續教育是促進教師保持先進性的重要方式。在訪談中發現,共有8武術任課教師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繼續教育,占總人數的73.3%,其中最少的參加過1次,最多的參加過4次,共計31人次工作后參加了繼續教育的經歷,平均每人2.8次。
(三)課堂教學情況分析
通過對10個班級武術課的觀課情況進行記錄與分析,在實地聽課、觀課的過程中,僅以學會技術、技能為主要教學目的,基本上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教學方法和手段較為單一,課堂分為不活躍,沒有體現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比重偏大。
(四)武術物質環境狀況分析
用于武術教育的學校武術物質環境是武術隱性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良好的武術教學環境有助于調動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及深化其對武術文化的理解,對學生的武術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五)學校武術課外活動的狀況分析
學校武術課外活動是學校武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武術隱性課程的重要實施途徑,同時從表現形式上它也是學校武術顯性課程的一個延伸,學校武術課外活動開展的并不樂觀,還需加大開展課外武術活動的力度,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武術活動氛圍。
(六)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識
對武術抱拳禮的姿勢和意義而言,在上述調查中有10個班級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踐行,拳種繁多,門派林立,可謂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也是武術博大精神的一個體現。學生從傳播媒體中獲得大量的信息與學習到有益的經驗,從而受到潛在的教育。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學校武術文化傳承的主要通過武術顯性課程和武術隱性課程兩種途徑來實現;
2.師資匱乏是制約學校武術文化傳承的主要因素;
3.在學校武術顯性課程中,教學方法老套,重技術傳授而輕文化傳承,仍存在灌輸式的教學現象等;
4.在學校武術隱性課程中,學校武術的物質環境有待改善,武術課外活動開展情況總體來說不樂觀;
5.學生對武術文化的了解狀況不佳;
6.武術文化的傳播呈現多樣化趨勢。
(二)建議
1.建立以傳承武術文化為核心的課程設計理念;
2.加大武術課程改革力度,促進素質教育的在武術教學中的實施;
3.加強大學武術師資隊伍建設;
4.合理利用現代化與多樣化的武術文化傳播途徑;
5.構建學校一班級一比賽聯合互動的武術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