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宇 李讓菲


摘 要:我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賦予了我們開闊的視野和更多的機會。面對越來越多的機會和挑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已成為社會發展與前進的重要因素。文章針對當前新疆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結合團體輔導方式,有針對性地改善我校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對提升學生自信心、增強學生適應能力、促進學生人際交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B844.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7
作者簡介:張星宇(1989—),女,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學;
李讓菲(1988—),女,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一個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來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過程[1]。
研究證明:團體心理輔導對促進學生某些人格品質的發展是有效的,它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羞怯、恐懼、回避等現象,也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
在對2017級高職新生進行心理建檔之后,筆者從普測問題較多的班級中選擇29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此班中有男生20人,女生9人,平均年齡18歲左右。
2.方法
團體輔導前一周,筆者先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被試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前測,接著讓該29名學生接受為期8次的團體心理輔導,每周1次,每次90分鐘。團體輔導活動圍繞自我認識與接納、人際交往、情緒管理、自我探索與成長、團隊合作、價值選擇、開拓創新、人生生涯8個主題展開,每周一個主題,每次活動分為3個階段,即熱身階段、運行階段、結束階段。每次活動都要嚴格按照團體心理輔導的標準模式進行,不得無故遲到、缺席,不得泄密。每次活動均選定一個主題。
團體輔導后,筆者再次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被試進行后測然后使用SPSS 25.0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二、研究結果
1.團體活動前后SCL-90各因子均值比較
由表1可知,團體輔導后SCL-90因子中的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7個因子的評分明顯下降,與團隊輔導前形成顯著差異。
2.團體滿意度自我評價
在團體輔導后,筆者組織學生填寫《團體活動成員自我評價量表》,以此了解學生在團體輔導中的總體感受。本量表采用10級計分法,1表示“極不符合”,10表示“極符合”。
由表2可以看出,學生在這10個項目中的平均得分大致相同,且分數大多分布在5~7之間。由此圖表可看出,團體成員對于本次團體輔導的滿意度較高。
三、討論
通過團體輔導后,比較顯示學生后測與前測的平均分,后測的各項得分都明顯低于前測得分,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7個因子的評分明顯下降,與團隊輔導前形成顯著差異。軀體化和強迫這兩個因子的變化雖不顯著但也有明顯的下降。團體輔導之后,學生對團體的自我評價滿意度還是較好的,學生認為在團體中可以放開自我,表達自我,個別學生在團體中的孤獨感、自卑感也有所降低,認為自己能夠更加信賴他人。此外,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探索自我,從而改善了個別同學對自己過低的自我認識。從以上的數據和學生的自我評定結果可以看出,團體輔導對提高我校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顯作用,這也與國內研究結果一致,即團體訓練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是有效的,尤其是在調節學生人際關系、改正不良認知方面有明顯的效果。
本次團體輔導效果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提高學生自信水平
自信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部分學生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評價,缺乏對他人的信任,尤其是大學新生,其孤獨感和自卑感都比較強烈。團體心理輔導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溫馨、安全、開放的氛圍,當學生與其他同學比較后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并不特殊時,就會逐漸改善自我評價。
2.進行情緒管理
進入大學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情感的體驗也隨之豐富起來,由過去的成績、家庭從而擴展到更為廣闊的世界里,如對愛情的追求,為大學生的情感開辟了新天地。大學生的情緒容易心境化,有的負性事件可能引發狂躁、憤怒等情緒。通過團體訓練,大學生的情緒能夠保持穩定,避免經常出現兩極性的波動。
3.提高人際交往水平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復雜和廣泛,他們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關系并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交往能力也越來越成為大學生衡量自己能力的重要標準。團體心理輔導能夠培養大學生多層次的人際交往策略,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幫助其學會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廈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