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穎

摘 要:“模具制造技術”是模具制造技術專業骨干課程。該課程是在學習了模具零件加工工藝的編制基礎內容后,為零件工藝制定奠定理論基礎。文章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三個環節闡述了課程的教學教學設計內容。
關鍵詞:《模具制造技術》;教學策略;加工工藝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6
作者簡介:明 穎(1984—),女,吉林長春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機械。
一、教學準備
1.教材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程采用學校自編的校本教材《模具制造技術》,是在學生學習了機械制圖、機械基礎、模具結構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模具加工工藝制訂的教學。
2.教學策略及教學法分析
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情況,本節課教學主要采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法。即按照零件加工流程安排教學環節及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輔以演示法、講授法、模擬仿真法等多種教學手段。
3.校內實訓情況分析
校內有12臺車床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實訓需要,每個班級都有多媒體設備,可以演示PPT,班級的電腦可以聯網隨時查找相應資料。
4.課前準備
在QQ群中下發預習資料及視頻,下發工作頁及圖紙。
二、教學過程
學習情境描述:學校實訓工廠要單件加工沖壓模導柱。同學們要根據圖紙(如下圖所示)制定導柱的加工工藝規程,填寫相關工藝文件,完成零件的加工,并加工出合格的工件。
1.制定導柱加工工藝
(1)任務描述。根據零件圖所示,制定導柱加工工藝,填寫工藝文件。本項目主要學習車削加工工藝。了解車床加工的工作原理、結構組成。
(2)任務分析。導柱零件是導向零件,與導套配合使用,對同軸度要求較高,所采取的加工方法不同于一般機械加工方法。因此,必須采取一些工藝加工技巧。構成導柱的基本表面都是回轉體表面,按照圖示的結構尺寸和設計要求,可以直接選用適當尺寸的熱軋圓鋼做毛坯。
(3)任務實施(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2.按照導柱零件圖,分析導柱的加工工藝,制定導柱的加工工藝規程
(1)分析零件圖。①分析零件結構:該零件是導柱,零件的外形尺寸是φ105mm×30mm。引導錐部分軸向尺寸公差不受控,該零件加工的關鍵是同軸度的保證和表面光潔度的保證,減小導柱與導套的摩擦。保證同軸度的前提是先保證設計基準和工藝基準重合。所以在車削和磨削之前需先加工定位中心孔,為后續加工提供可靠定位,特別是加工精度要求高的軸類零件。保證中心定位孔與頂尖之間的良好配合是非常重要的。②分析零件的技術要求:零件材料是45鋼,熱處理硬度為50~55HRC,零件毛坯形式為熱軋圓鋼。③分析零件的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要求:零件的同軸度要求較高,在車削磨削之后,還要進行表面拋光。
(2)導柱加工工藝過程。下料(按圖紙尺寸φ35mm×108mm)鋸床→ 車軸端面打孔中心(車端面保持長度106.5mm,打中心孔。掉頭車端面至尺寸105mm,打中心孔。)車床→車外圓(粗車外圓柱面至尺寸φ20.4mm×68mm、φ28.4mm×26mm并倒角。掉頭車外圓至尺寸φ20.4mm,并倒角。切槽3mm×0.5mm)車床→檢驗→熱處理(按熱處理工藝對導柱進行處理,保證表面硬度50~55HRC)→研磨中心孔(研磨中心孔,掉頭研磨另一中心孔)車床→磨外圓(磨φ28k6mm外圓到尺寸,磨φ20f7mm外圓面留研磨余量0.01mm,并留10°角)磨床→研磨(研磨φ20f7mm至尺寸,拋光R2mm和10°角)車床。
三、課程反思
(1)課前準備要充分。在課前先下發本節課的學習資料及視頻資料,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預習。
(2)課上要鼓勵學生參與,避免教師“一言堂”,利用提問、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學習。
(3)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資源和學習渠道,尤其是課后作業的布置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發布等。
參考文獻:
[1]劉平平.《模具制造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250.
[2]朱廣成.模具制造技術一體化教學模塊設計的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17(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