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峰
摘 要:語文教學課堂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語文作為母語,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但同時,語文所包含的豐富內容,也需要教師更為務實的教學手段,實現對語文知識最大優化的進入到學生的思想深處,同時也能夠使得學生可以借助語文知識的了解、掌握和運用,不斷提高個人語文素養,教師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不斷的運用各種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相符的手段和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效果的目標指引下,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真正讓課堂教學目標實現高效。筆者就此做幾點淺談。
關鍵詞:語文;課堂;務實;效果;主體性
無論課堂如何形式多樣,也無論是怎樣的多元滲透,作為主陣地的語文教學課堂,需要在40分鐘中顯效果。語文教學課堂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語文作為母語,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但同時,語文所包含的豐富內容,也需要教師更為務實的教學手段,實現對語文知識最大優化的進入到學生的思想深處,同時也能夠使得學生可以借助語文知識的了解、掌握和運用,不斷提高個人語文素養,教師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不斷的運用各種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相符的手段和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效果的目標指引下,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真正讓課堂教學目標實現高效。筆者就此做幾點淺談。
一、夯實備課環節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堂,必然是建立在教師精心的備課環節上,當語文教師不斷深入了解教材,對其中所包含的各種意蘊加以掌握和內化,才能夠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而不是始終徘徊在語文大門之外,總是淺嘗輒止,難免會留下不扎實,不深入的弊端,只有教師掌握好教材內容,對學生的自身情感和語文知識儲備情況做一了解,并不斷充實自我的語文專業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預習對于學生來說,心理層面上還是有些對其輕視,為了能夠保證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還要在課前指導學生充分預習,提高預習質量,讓學生不再簡單讀文章,查字典,鼓勵學生去課外了解更多的文本中的相關知識,使得認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在實踐中得到培養。《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就是語文課文,教師只有將課文備的更通透,圍繞學生的發展備好課,所謂備好課,除了語文參考書外,還需要去借鑒其他的先進的教學經驗,查漏補缺,不斷提高備課環節的質量。同時,教師對于語文課堂的各種環節設計,是要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的,而不是設定的過高或者是過低,本著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的理念,精心設置教學環節,并預先對各種突發狀況有所準備和預設,從而使得教師能夠夯實備課基礎,為順利開展課堂教學埋下伏筆。
二、創新教學方式
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教師的冗長講述被精講多練多替代,教師的刻板模式被新穎方式所代替,這些,都是為了能夠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師靈活教學,創新教學方式,才能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樂起來。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充分的發展,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和生活世界進行了解和探究,才能夠有的放矢的開展教學。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和創造性,教師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在課堂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展現學生主體性的理念,引領學生主動參與,迸發智慧火花,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從中感知語言美、文學美,還有創造美。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教師充分打造一個學習型、探究性的課堂,教師創設了四步教學法,即尋讀、理讀、品讀、說讀,實現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地。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緒都能夠處于一種亢奮和激活狀態。
三、探究有效途徑
語文教學需要探究多種途徑,來引導學生學的有樂趣有收獲又發現有成就,教師通過靈活的手段引領學生進入到語文教學氛圍之中,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各種教學情境,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此氛圍下,盡情發揮思維的能動性和積極性,不斷迸發創新的火花。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在理讀步驟,教師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精妙構思,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各小組從課文順序上看,從小說情節上看,并就作家為什么作這樣的安排情節提出幾個問題:為什么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你認為如果這樣改動效果有什么不同?在各小組分組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一邊巡查一邊捕捉學生的討論的亮點,從巡查中教師也聽明白了各小組對問題的詮釋,如有一小組的學生共同認為第一個問題就是作者為了巧設懸念,通過開頭反復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為后續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埋下伏筆。也有小組的學生認為這些就是為了能夠讓整個故事看上去一波三折,高潮跌宕,從而構成文學情節的曲折美和意蘊沒。而對于第三問題,有不少學生認為這樣的安排,即船上相遇,能夠給人物亮相提供特有的展臺,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
總之,追求高效的語文課堂,實際上就是從華麗歸于務實,教師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能夠釋放自我,通過積極的探索、實踐,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