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行中小學教育評價方法單一,還停留在以“分數”為唯一標準的應試教育時代,忽視了學生全面發展和個體差異。“以人為本”素質教育觀要求教師更新人才培養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分數;新課程;生態學
中圖分類號:G456?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9
基金項目: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教育生態學視閾下吉林省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2014B136);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生態學視野下吉林省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研究”(GH150265);四平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教育生態學視閾下四平地區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研究”(201616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澤德(1980—),男,山東五蓮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農村教育、教師教育。
近日,某鄉鎮一所初中發生的一起家長“鬧師”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事情的經過大致如下:該校九年級級部為了便于平時班級管理和利于明年的中考,經級部研究并報學校同意,將整個九年級的200名學生進行了一次摸底考試,然后按考試成績高低重新進行了編班。然而分到差班的家長得知情況,到學校理論,認為學校的做法侮辱了孩子和自己。
班級是中小學生成長的一個基礎環境。學生有個性的自然分布,是班級的生態存在的重要體現。學校和教師單純按照學習成績進行二次分班,是為了實現所謂的有利于班級管理和“優等生”中考的功利主義的極端表現,是在人為地破壞班級生態平衡的穩定性。這種行為也嚴重違背了新課改所倡導的素質教育觀,新課改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素質教育觀,要求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把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當做好以下幾點:
一、尊重學生,關注其主體性需求
尊重學生是建立師生之間平等關系的前提。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教師對學生的愛才是真愛,學生也才能夠感受到,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也才能夠開展。尊重學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作為平等的主體來對待。新課改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教師樹立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主體性需求,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把學生真正地當作“人”來開展教育,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不以個人意志去支配學生,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教學活動。
二、信任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
信任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的,信任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個肯定的眼神、贊許的微笑、滿意的點頭或是輕輕的撫摸,都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滿足,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對后進生來說,教師的信任更是激發其積極進步的強大動力。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人生公平的起點[1]。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教師就要面向全體學生,關心所有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不偏不倚,一視同仁。一方面,教師不能因為個人感情的好惡、私人關系、學習成績的優劣等偏袒或輕視學生;另一方面,教師也不能因為學生的性別、種族、民族、貧富、性格特征、身體條件等偏袒或輕視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貫徹教育公平的理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受先天遺傳、后天的環境、教育等因素影響,學生身心發展存在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等個體差異。學生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是教育生態的自然分布。我們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客觀事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引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2]。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獨立性,不能把自己的個人意志強加給學生,要客觀地看待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打破唯分數論的桎梏,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力和可塑性,因勢利導地去培養、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姜志遠.基礎教育應全面取消建重點中小學和按學生學習成績分班的做法[J].武夷學院學報,2012(6).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