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valuation on effec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laryngeal cancer patients after surgery
Li Yu,Yang Defen,Xiao Zheng,et al
Nursing College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Guizhou 563003 China
電子檢索國內外主要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知網(CNK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VIP)、萬方數據庫、PubMed、EMBASE。檢索時間:建庫至2016年1月。中文檢索詞:喉癌、喉腫瘤、喉切除、非語言溝通、非語言交流、語言干預;英文檢索詞:laryngocarcinoma、laryngeal tumor、laryngeal carcinoma、laryngeal neoplasms、laryngectomy、non-verbal communication、n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nonverbal exchange、non-language communication。檢索方式:由兩名檢索員獨立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計算機輔以手工檢索,根據不同數據庫的檢索特點調整檢索式,盡可能地全面收集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
納入標準:研究對象為喉切除術后病人;干預措施為采用非語言交流方式對喉切除病人進行交流補救干預;研究設計為隨機對照試驗(RCT)或類實驗研究,無語種限制。排除標準:重復文獻、會議摘要、綜述、研究結局數據不完整或無法進行數據提取的文獻、有關發音練習文獻、生存質量研究的文獻。
采用澳大利亞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2010年的證據分析系統的評價標準分析文獻質量,證據質量由強到弱分為A級、B級、C級3級[3]。A級證據來源主要為同質性實驗性研究的系統評價,或具有較窄可信區間的單項或多項大樣本的實驗性研究;B級證據來源主要為單項或多項小樣本,可信區間較寬的RCT、類實驗性研究等;C級為無可靠證據來源,不推薦采用。
由兩名評價員根據納入、排除標準及質量評價標準,獨立篩選及評價文獻,如存在篩選與評價分歧則征求第三方的意見。
參考PICO原則(P:研究對象;I:干預措施;C:實驗對照;O:結局指標)設計提取資料表格,定性分析提取相關數據。
因納入文獻同質性較差,本研究采用描述性方法進行分析。
共檢索到文獻965篇,其中CBM(n=227)、CNKI(n=308)、VIP(n=48)、萬方(n=326)、PubMed(n=33)、EMBASE(n=23)。閱讀題目排除重復文獻379篇,閱讀摘要排除會議摘要5篇、綜述6篇、無關文獻472篇,閱讀全文后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文獻94篇,最后納入9篇文獻[4-12]。9篇文獻中6篇為隨機對照研究,其余3篇為類實驗性研究,按證據分級標準判斷,推薦級別除1篇為A級外,其余均為B級。共637例喉癌病人,手術方式包括喉全切除術、喉次全切除術、部分喉切除術和半喉切除術。納入研究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基本情況
納入的9項研究中均采取非語言交流方式與喉切除病人進行交流,包括自制交流板、肢體語言、書面文字、搖鈴、簡單漫畫、信息交流卡、手勢語、自制溝通圖冊等方式。評價指標包括病人心理交流結果比較、病人對溝通方式滿意度調查、病人表達自身需求情況調查、對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和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量表(WHO QOL-BREF)等。干預后均以問卷形式收集相關數據。其中2項[5,11]干預措施是參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按照病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五方面的需求為理論框架制定的;1項[8]干預措施是與病人、家屬共同制定,其余研究的非語言交流方式的制定均以病人癥狀、體征、并發癥、護理需求及護理經驗為基礎。評價指標中只有柴麗娟等[12]的調查工具信度經過測定。除2項[7,9]研究外,研究結果均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效果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納入研究非語言干預情況見表2。

表2 納入研究非語言干預情況
喉癌病人行喉切除術后,不便或無法用語言與其他人正常溝通,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和不良情緒,不利于病人的心理健康及病情恢復。雖然不少護理工作者開展了將非語言交流方式運用于喉切除失音病人的護理工作中的相關研究,但各研究報道存在差異。本研究對現階段非語言交流運用于喉癌術后病人的交流情況和效果進行系統評價,因為納入研究所實施的非語言交流方式內容和結局指標評價方法不同,不能直接比較,所以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
納入的9項研究均證實了非語言交流方式用于彌補喉癌病人因術后失去發聲功能而造成的交流障礙具有一定的效果。高連娣等[7,9]的研究顯示,通過手勢語、圖片卡、寫字板、搖鈴、信息交流卡等非語言交流方式可方便病人表達自己主觀意愿,提高病人對溝通方式和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王娟等[4,8]研究中,把非語言交流方式運用于護理工作中,可讓護士及家屬更好地理解病人需求,從而提高護理服務的正確性。溝通圖冊和信息交流卡均為護理工作者根據護理常見的問題自制而成[6,10-12],圖文并茂,結合病人簡單的肢體語言即可準確地獲悉其護理需求,它的設計與實施克服了病人不識字或極度虛弱而無法通過文字表達需求的弊端,溝通效果優于單純的手勢語、寫字板、書面文字等交流方式。其中,王芳等[5,11]自制信息交流卡是參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為理論框架制定,更深層次滿足病人的需求,體現了護理的整體性和人性化。
納入的9項研究中評價指標包括病人心理交流結果、病人對溝通方式滿意度、病人表達自身需求情況、對護士工作滿意度和生活質量等,其中只有柴麗娟等[12]對量表的信度經過測定,其余均為自制問卷,且沒有問卷的信效度報告。總體來看缺乏統一、規范的評估工具,對結果的評價有一定影響。另外,除柴麗娟等[12]的研究外,均未說明盲法的使用、樣本流失情況等,提示納入文獻質量普遍不高。
非語言交流方式用來彌補病人因術后失去發聲功能而造成的交流障礙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研究者采用非語言交流方式與喉切除病人交流仍處于摸索階段,缺乏統一、系統的交流方式和測評工具,且文獻質量總體不高,尚需設計嚴謹的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予以證實。因此結合現有文獻建議:在實際護理工作中運用非語言交流時需要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如年齡、疾病、手術方式、生理需求、護理常見的問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分析各種非語言交流方式的優勢和不足,不斷改進和創新,以求最大限度彌補病人因術后失去發聲功能而造成的交流障礙,并采用統一、規范、信效度經過測定的評估工具評估結果。
[1] 黃兆選,汪吉寶,孔維佳,等.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88-493.
[2] 劉紅兵,劉月輝,羅英,喉癌的手術方式選擇及遠期療效的分析[J].中國喉癌雜志,2015,25(2):145-149.
[3] 胡雁,趙岳,劉均娥,等.護理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99-230.
[4] 王娟,劉月華,吳樂.交流板在喉癌術后病人的應用[J].中國康復,2001,16(2):102.
[5] 王芳,漆榮娟,韋茹珍.信息交流卡在喉癌術后病人非語言交流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10):1271-1272.
[6] 王燕群,曾亮,陳風嬌.喉癌術后溝通的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28):110-112.
[7] 高連娣,肖秋萍.非語言交流方式在喉癌全喉切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7):71-72.
[8] 張學華,程秀華.喉癌術后病人語言障礙的行為干預[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0,33(1):108.
[9] 王桑.非語言溝通在喉癌術后病人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4):141.
[10] 張惠榮,李會琴.溝通圖冊在喉癌術后發音障礙病人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7):3320-3321.
[11] 薛亞瓊,黃宏敏.自制交流卡在喉癌術后護患溝通中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0):1913-1914.
[12] 柴麗娟,姚愛勤.溝通圖冊在喉癌術后發音障礙病人需求表達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9):3572-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