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靜
為深入貫徹州委、州政府關于建設“文化旅游名州”的戰略部署,根據州政府《關于開展相關領域調研工作的通知》(西政﹝2017﹞60號)要求,筆者就如何加快海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開展調研。
一、海西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海西州委、州政府強化組織領導,搶抓政策機遇,大膽改革創新,著力轉型升級,立足資源、生態和區位優勢,不斷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特色文化資源優勢明顯
1.歷史文化資源積淀深厚。據考古發現,海西有三萬多年人類活動的歷史。被稱為“萬山之祖”的昆侖山橫亙海西,女媧補天、周穆王西巡、西王母瑤池等神話和傳說大多可以在海西找到地理印記,聽到歷史的回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羌、氐、匈奴、鮮卑、吐蕃等各部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絲綢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吐谷渾王國等輝煌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址或遺存,史前巖畫、“鎏金鳳鳥”“棺版畫”等珍貴文物為世人關注。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30處。
2.民族民俗資源絢麗多姿。海西是一個移民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常住人口的32%,漢、蒙古、藏、回、撒拉等36個民族兼容并包、和諧共處。以德都蒙古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歷史文化,以那達慕、智格魯如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孟赫嘎拉、藏歷新年為代表的節慶文化,以摔跤、射箭為代表的體育文化,以“黑帳篷”為代表的游牧文化,以長調、拉伊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及飲食、服飾、手工藝品等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都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目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有3項,代表性傳承人2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23項,代表性傳承人24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基地1所;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87項,代表性傳承人268名。
3.宗教寺院資源神秘獨特。海西宗教文化悠久,藏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睦共生、并行不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宗教文化。目前,全州依法批準開放的宗教寺院有60座。都蘭縣香日德班禪行轅是西藏和平解放、宗教和諧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見證,昆侖山無極龍鳳宮是明末道教混元派的道場所在地,天峻縣夏日哈石經院是環青海湖地區獨具特色的佛教石刻文化景點,烏蘭縣都蘭寺、天峻縣札查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觀賞價值。這些宗教寺院不僅是信教群眾禮拜、朝覲、祈愿的神圣場所,而且大多處在風光秀麗、依山傍水之地,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對游客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極具開發價值。
4.時代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橫穿茫茫戈壁和無人區的青藏公路與鐵路、“美名天下揚”的英雄地中四井、墾戰荒原的農墾歷史遺存、浩瀚高原上的格爾木和德令哈兩座戈壁新城,彰顯著一代代柴達木人艱苦奮斗的卓越成就。另外,海西創造了全國春小麥畝產最高紀錄,枸杞種植面積居全國前列,是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光伏及光熱發電基地。這些資源是打造紅色旅游品牌、工業旅游品牌的重要載體。
(二)提升目標定位明晰
根據州“五重”工作安排,州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快海西州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決定的通知》,明確了全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目標定位,即:立足建設高原旅游名州,打造高原旅游目的地,建成新絲綢之路旅游集散地的總體定位,圍繞打造兩千萬人次、兩百億元收入旅游產業的目標要求,以“資源整合、產業融合、結構調整”為重心,堅持大文化引領、大旅游布局、大區域合作、大平臺支撐、大投入推進、大融合發展,搭建四大發展平臺,實施十大提升工程,著力構建大旅游大文化發展格局,推動旅游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力爭到2020年,實現旅游人數、旅游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接待國內外游客總數突破2000萬人(次),年均增長20%,旅游綜合收入達200億元,年均增長25%。力爭全州文化及相關產業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全州文化市場文體戶總數達2000戶,培育年銷售收入20萬元以上的文化企業達到20家。通過旅游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帶動服務業發展的龍頭產業。建成旅游產業和服務體系完備,旅游基礎設施完善,游客滿意度持續提升,品牌競爭力顯著增強的生態旅游文化目的地。
(三)推進態勢穩中向好
文化旅游要素整合、基礎設施配套、品牌宣傳營銷和旅游行業管理均有新進展,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2016年共接待游客1105.77萬人(次)、增長48%,實現旅游收入58億元、增長59%,首次突破旅游人次超千萬、旅游收入過50億大關。呈現“井噴式”發展。其中,茶卡鹽湖景區游客呈現爆發式增長,自去年6月1日開園至10月10日閉園共接待195萬人(次),增長66.3%;收入近億元,增長90.7%,順利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一舉成為全省第二大品牌景區,并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旅游服務最佳景區”,成為全省旅游新亮點。我州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雄奇壯美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二、海西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海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資源整合不充分、基礎設施不配套、要素支撐不到位,景區分散、規模較小,精品不足、品牌欠缺等問題較為突出。主要體現在:
1.歷史文化挖掘不充分。對海西歷史文化研究不夠,區域內文化元素沒有進行系統梳理提煉,地域文化定位不夠明確統一,文化特色和品牌價值未能很好凸顯。文旅融合度不高,景區多為自然生態型,在文化的融入和彰顯上做得不夠,文化探尋、民俗體驗型旅游項目少,特色文化鮮明的旅游紀念品開發不足。
2.精品旅游線路缺乏。景點小而分散,缺少在全國立得住、叫得響的龍頭景區和精品線路。旅游層次不高,產品結構單一,缺少參與性、體驗性、互動性產品,游客駐留時間短,日均消費低,屬典型的“路過型”,“目的地型”旅游未形成。旅游資源在示范區具有同質性,客源市場具有相似性,缺乏錯位的競爭優勢。
3.宣傳營銷層次低。區域旅游形象沒有樹立,營銷投入不足,缺乏市、縣、企業聯動營銷機制,營銷手段方式向現代方式轉型不夠,產品上不連線,時間上不連貫,“既沒叫好也不叫座”。
4.景區配套設施滯后。已建成景區缺乏參與性、體驗性、娛樂性旅游項目,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供應不足,游客多以觀光游、過境游為主,游客停留時間短,消費少,尚未成為旅游目的地。2016年,游客人均支出500元,其中交通、住宿、瀏覽占74%,而購物、娛樂、餐飲僅占26%,“旅長游短”的局面沒有改變。
5.市場主體培育不足。大多數景區管理服務水平檔次低,且不收門票,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公司等旅游企業規模小、實力不強、核心競爭力弱,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升。
三、幾點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全州上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敢于擔當、營造環境,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以培育精品景區為核心,以重點項目建設為支撐,扎實推進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和區域一體化發展,著力打造文化旅游競爭新優勢。為此建議:
1.發展海西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當前旅游業發展的有效抓手,我們應把海西作為一個功能完整的高原旅游目的地來建設,通過全域的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重點建設來提升景區景點品質、增加內涵、突出特色。充分發揮茶卡鹽湖的引領龍頭作用,輻射全州,帶動“兩湖一址”、海寺花海、水上雅丹、雪山溫泉、昆侖山國家地質公園、金子海等景區的開發,將原來孤立發展、條塊發展的景區景點,向全社會、多領域、綜合性的方向邁進,做大做強龍頭旅游目的地、核心旅游區。同時,著眼于整個區域的綜合旅游環境、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機整合,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延伸旅游產業鏈條。
2.突出全方位營銷。注重搞好旅游產品的策劃和包裝,精心研究推出極富特色、吸引力強的旅游產品,策劃和組織實施以“體驗海西生態美、感知海西民俗美、品嘗高原美食”為主題的旅游宣傳營銷活動,擴大宣傳效應。繼續開通“天空之鏡號”“柴達木號”旅游專列和德令哈城際快車,深化“青海人看海西”“坐通廉飛機、游壯美海西”“浙江人看海西”等活動,開辟新的市場營銷渠道。進一步發揮駐外辦事處的優勢,加強與駐地的旅游文化交流,開拓省內外旅游市場。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微電影、網絡、App等平臺,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在北京、西安、成都、西寧等重點城市機場、火車站設立宣傳牌,在省內國省道沿線及加油站、服務區設置旅游導覽和交通標識標牌,在人流密集場所擺放宣傳手冊、設立游客咨詢服務站等,努力實現旅游宣傳深度覆蓋。
3.打造柴達木文化品牌。以昆侖文化、德都蒙古族文化、都蘭吐谷渾吐蕃文化、西王母文化等區域文化為依托,打造區域文化系列品牌;以史前文化、唐蕃古道文化、絲綢之路南道等歷史文化為依托,打造歷史文化系列品牌;以蒙古族的“那達慕”、藏族的“智閣魯如”等民族文化為依托,打造民族文化系列品牌;以民族服飾、昆侖玉、煤精石、桃花玉、鹽雕等民俗民間工藝文化為依托,打造民俗及民間工藝文化系列品牌;以柴達木開發建設過程中形成現代工業文明、農墾文化、企業文化、城鎮文化、鄉村文化資源為依托,打造體現柴達木精神的文化系列品牌。
4.發展文化體育賽事活動。以建設“文化旅游名州”為目標,樹立“大文化、大旅游、大產業”發展理念,科學統籌全州旅游文化體育活動資源,突出“中國柴達木”主題,精心策劃組織一系列具有消費帶動力、文化傳播力及投資拉動效應的特色品牌。著力打造柴達木“大漠紅”枸杞文化旅游節、中國鹽湖城昆侖文化旅游藝術節、中國·青海世界山地紀錄片節、激情穿越柴達木、海子青年詩歌、“云上胡楊林·魅力格爾木”攝影節、中國·青海玉珠峰國際登山節、昆侖文化國際學術論壇等品牌活動。以活動為載體,突出海西特色,擴大海西影響,提升海西旅游文化產業知名度和美譽度,形成獨具特色的“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旅游文化體育節慶品牌格局。
5.實施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按照“兩核兩區四園四帶”發展格局部署,持續推進國家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工程、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等海西片區重點項目建設;在現有文化產業園區基礎上,鼓勵和引導各地整合文化資源,規劃建設一批集演藝、休閑、旅游、餐飲、購物、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于一體的重點文化產業園區項目。重點推進昆侖山世界地質公園、德令哈市文化創業產業園、茶卡“天空之鏡”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園、天峻西王母文化產業園、大柴旦行委溫泉原生態養生文化旅游產業園、德令哈柯魯柯風情小鎮、關角山隧道紅色旅游基地、茫崖石油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遺址——將軍樓“兩路”文化教育基地拓展項目等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提升項目。
6.大力推進文化產品進景區。在重點景區加快建設演藝中心,鼓勵有條件的景區,依托現有演藝隊伍,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游客喜聞樂見的演藝劇目,堅持常年演出和季節性演出相結合,豐富游客生活,延長逗留時間,增加文化旅游消費;支持民間藝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景區展演,將民族風情表演、傳統民俗活動、民間文化藝術及文化遺產載體納入旅游線路,運用現代傳播手段,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展示基地,整理、創編、研發非遺產品、演藝節目、旅游商品;鼓勵文化企業在重點景區開設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專營店、專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