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英民+++李彥麗
投資環境是投資者投資區位選擇的關鍵,投資是一個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最高效、最直接的推動力。投資環境的好與壞是影響投資活動安全和收益的關鍵,直接關系到一個地方招商引資的效果。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下,投資環境是否適應發展的需求是能否吸引、留住投資的關鍵。海西州是青海資源開發和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要擴大開放,招商引資,促進優勢資源開發,關鍵就要在優化投資環境上下功夫。
一、海西州投資環境現狀
(一)海西州投資環境優勢條件
1.區位優勢。海西州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達甘肅,西出新疆,東鄰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處于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州內鐵路通車里程達1273公里,運力達3500萬噸;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1.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805公里,等級公路州內形成環網;格爾木機場航線增加,德令哈機場建成通航,花土溝機場年底也將建成投運;天然氣管輸能力達110億立方米、石油管輸能力達325萬噸;青藏、青新聯網工程建成,110千伏、330千伏、750千伏電網覆蓋全州大部分地區;蘭西拉光纜和青新光纜貫穿州境,格爾木—拉薩成品油輸油管線和澀—寧—蘭等5條輸氣管線分布境內,青藏鐵路和國道109線、315線橫貫全境,并與國道215線、西部大通道及省、州道縱橫貫通,形成四通八達、衢通四省的交通通信網絡,無線通信網絡覆蓋全州大部分區域。德令哈和格爾木兩個中心城市快速發展,城市功能日趨完善,以縣城所在地為重點的小城鎮加快建設,一座座現代化的城鎮在荒漠戈壁競相崛起。全州經濟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是全省發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
2.資源優勢。地域遼闊,礦產資源富集。全州總面積32.5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1.7%,是全省區域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州。州域主體柴達木盆地是舉世聞名的“聚寶盆”,截至2013年底,已發現礦產112種,探明儲量的礦產60種,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約188萬億元,且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組合好等特點,特別是石油天然氣、鹽湖、有色金屬、煤炭和建材等資源較為富集,是全州工業發展的基礎。海西州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枸杞、藜麥、青稞,養殖福牛、野血驢等特色生物,2014年建成31萬畝枸杞種植基地,進入采摘期和盛果期枸杞分別達28萬畝和25萬畝;存欄柴達木福牛母犏牛1.5萬頭,樹立柴達木枸杞、柴達木福牛等品牌,為打造柴達木枸杞、柴達木福牛兩個百億元產業基地奠定基礎。海西還有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旅游業發展迅速。依據《海西州十二五旅游規劃》藍圖,制定并啟動實施旅游開發建設“1341”工程,海西州旅游發展投資的前景較好。
3.政策優勢。海西州是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得到國務院批復。2010年9月,省政府研究出臺了《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土地保障、科技支撐、財政稅收等20個方面給予政策支撐,并設立了年均10億元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明確提出“舉全省之力加快推動試驗區建設和循環經濟發展”的重大措施。2013年12月,青海省政府出臺《青海省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行動方案》,明確加快推動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具體措施,將試驗區打造成為中西部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循環經濟產業優勢集聚區,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2014年5月,省政府召開柴達木循環經濟工作座談會,從簡政放權、生產力布局、財稅金融、要素保障、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六個方面進一步明確了支持政策,并授予了試驗區省級投資部門項目審批權限。
(二)海西州投資環境的現狀
五年來海西州地區生產總值持續增長,2009年至2013年五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291.8億、365.5億、481.1億、570.3億、609.72億,年均增幅15%,其中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為481.4億元,較上年增長19個百分點,其中招商引資的貢獻相當重要,在海西經濟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投資發展的情況來看,海西州運用外資狀況良好,外商投資總量逐步上升,并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從歷年的數據來看,2010—2013年協議投資分別為688.01億元、460.6億元、402.14億元、505億元,實際投資78.57億元、131.8億元、140.58億元、115.8億元。簽約資金和實際投資金額有很大的差距,這里除了分期投資因素之外,還包含很多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海西州的投資環境方面的制約。
目前,從全州范圍來看,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全州積極舉辦項目推介洽談、旅游觀光和文化展示等活動,全面展示海西州獨特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投資環境,不斷提升了海西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并且多舉措、多形式、多角度提升招商引資水平,一大批資金、技術、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在海西投資興業,從而多層次聯合、全方位開放的格局正在形成,以便更好地促進海西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優化投資環境對海西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及評價的指標體系
(一)優化投資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環境就是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顯現出一個地區的生產力、競爭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環境建設是一項帶有根本性和長期性的工作。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不僅是招商引資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地區經濟競爭力的需要;不僅是經濟工作的需要,也是維護廣大群眾利益和社會公平的需要。
1.優化投資環境是加快項目建設、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的迫切需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海西州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是保證海西州生態良好、經濟發展、人民富裕的關鍵舉措。雖然新型城鎮化建設已經有了良好的開局,但海西州地處偏遠,氣候寒冷,也給項目的建設與投產帶來諸多的負面影響,如果社會環境再處處梗阻,處處掣肘,不僅在建的項目建不好,而且新招的項目也上不去,這樣就會陷入項目紛紛下馬、外商紛紛撤資、項目建設進展遲緩、新型城鎮化推進乏力的窘境。
2.優化投資環境是招商選資、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迫切需要。當前,在全國各地競相引資的大背景下,戰略投資者越來越看重一個地區的發展環境,優良的經濟發展環境已成為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關鍵。如果投資環境不改善,不僅外地“鳳凰”退避三舍,繞道而行,而且本鄉本土的“孔雀”也要“東南飛”。我們要努力為戰略投資者創造更優、更好的投資環境,從而形成我州安商、親商的“小氣候”。
3.優化投資環境是加快發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雖然近年來,全州經濟社會保持了發展的強勁勢頭,GDP近5年來持續實現兩位數增長。全州綜合經濟實力增強,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呈現出富民與強州良性互動、經濟與社會協調并進、城鎮與鄉村共同繁榮、環境與發展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發展是硬道理,對于海西州來說,發展是當務之急,發展仍然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主題。抓住了發展,就抓住了解決海西所有問題的關鍵。因此形勢要求我們必須要優化投資環境,只有在優化投資環境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
(二)評價投資環境的指標體系
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是由反映一個投資環境系統的一系列指標所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指標群。本文主要從生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基礎設施四個方面建立城市投資環境競爭力動態分析與評估指標體系,包括4個大類指標,14個亞類指標,34個小類指標進行評價研究。
三、海西州投資環境發展瓶頸分析
(一)投資硬環境方面
1.基礎設施競爭力較弱。海西州投資硬環境改善取得重大進展,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在硬件方面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基本解除,所以,在投資硬環境要素方面,最關鍵的是加快要素供給的市場化改革,加速州內市場與省外市場的融合,使服務提供、能源使用等的質量和水平基本與國內大市場接軌,充分釋放硬環境要素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海西地處偏遠,雖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從整體上來看,縱向比較其競爭力較弱。
2.產業結構不合理。按海西州2013年的統計數據來看,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6%、82.7%、11.7%,拉動經濟增長0.6、8.8、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仍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三次產業的比重由上年的3.1∶81.4∶15.5轉變為3.6∶80.5∶15.9。從數據可以看出,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偏低,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一些新興的第三產業。
3.資源利用率低。海西州地處柴達木盆地。由于盆地周邊山脈地質構造特殊,巖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從而也就賦予了柴達木盆地以礦產資源組合合理、多金屬礦產豐富、鹽湖資源獨特的區域資源特征。礦產資源豐富是柴達木盆地潛在的經濟優勢。海西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率相對要高,尤其是鹽湖、鉀肥資源;新型的能源資源利用正處于起步階段;生物資源的利用主要是枸杞產業,但這一產業還缺乏深精細加工;在人文資源的利用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投資軟環境方面
1.思想禁錮,觀念滯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沒有改革的大突破和經濟的大發展。從總體上來看,我們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夠,招商觀念落后,全民招商意識不強,真正帶著感情、真情招商的不多,特別是對一些前景較好的項目,缺乏一盯到底、鍥而不舍的精神,已不適應招商引資發展形勢的需要。缺乏開放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存在著傳統資源優勢觀,海西有資源優勢,但資源優勢并不一定就是招商優勢,一定程度上存在圍繞資源招商的傳統思維定式和傳統項目意識,在招商項目上圍繞當地資源和產業、產品招商,從而忽略了客商的投資意向和市場前景和不同企業和投資者的發展戰略和投資偏好,缺乏“無中生有”謀劃和引進海西沒有項目的意識。
2.行政審批效率不高。在政策環境上,運作機制缺乏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存在一批不合理的收費項目,一系列投資優惠政策有待進一步修訂完善,辦事程序繁雜。政府機構需要不斷的深化改革,政府存在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職能有待轉變。
3.服務機構、法律法規跟進不及時。伴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與投資相關的服務機構以及法律法規的完善相對滯后。在法制環境上,對招商引資、城市建設管理、資源可持續利用及保護投資者利益等方面的立法、立規的力度不夠,政法隊伍建設不強,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族團結,社會政治穩定方面的作用比較弱。在投資商利益保護、專利和版權保護方面依然不是非常完備。
四、海西投資環境優化對策及長效機制
地方投資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競爭力、對外開放程度和社會文明進步的綜合體現。集中表現在軟、硬環境兩個方面。因此,如何運用市場規律,優化地方投資環境,促進柴達木資源開發,是當前的重要課題。海西州要想加快建設新興工業基地,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就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內引外聯,走聯合協作的路子,把海西的資源優勢與外部資金、技術、人才優勢融合起來,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換。而吸引外部資金、技術、人才進入海西的關鍵在于堅定不移地優化投資發展環境。
(一)投資硬環境方面
1.大力建設基礎設施,增強支撐保障能力。基礎設施的完善,是一國或地區吸引外資不可缺少的“硬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影響著一個城市和區域的經濟發展,而且還影響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加快要素供給的市場化改革,加速州內市場與省外市場的融合,使服務提供、能源使用等的質量和水平基本與國內大市場接軌,充分釋放硬環境要素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2.調整產業結構。首先,鞏固提高第一產業。主要從調整農牧業種植養殖結構入手,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枸杞、青稞、藜麥和養殖福牛、野血驢,延伸拓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大力培育有機食品,實施節水灌溉和生態保護工程,加快建設柴達木綠色生物科技產業園、諾木洪枸杞產業園。其次,壯大優化第二產業。重點運用先進實用技術、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強做大鉀肥、純堿、石油、天然氣等傳統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精細化發展鹽湖化工、油氣化工、金屬冶金、煤炭開發等傳統產業,進一步鞏固國家大型鉀肥產業基地地位,奠定國家最大純堿生產基地地位。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組合發展優勢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規劃建設金屬鎂、頁巖氣光熱發電、硅材料等骨干產業項目,建成國家最大金屬鎂及其合金材料產業基地和太陽能光伏新能源產業基地。重點選擇鹽湖化工產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建成全國最大、有世界影響的鹽湖化工產業基地。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重點加快調整優化工業生產力布局,促進產業向重點工業園區集聚發展,建成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第三,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一是加快金融體系建設。重點加強融資平臺、擔保體系、信用體系建設,優化配置金融網點。二是加快物流體系建設。重點建設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綜合物流園區和天峻圣裕源煤炭儲運、察爾汗金屬鎂、茫崖貨物集散等物流中心,加快培育壯大雪峰、圣裕源、順風等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多式聯運,構建現代物流設施、物流信息、物流載體平臺,建立完善、便捷、暢通、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三是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重點挖掘昆侖、諾木洪、吐谷渾吐蕃、南絲綢之路、德都蒙古族等文化精髓,促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開發高端自駕車旅游,打造昆侖山國家公園。四是加快信息產業發展。重點圍繞國家打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快格爾木、德令哈智慧城市建設,打造智慧海西信息數據新“絲路”。
3.提高資源利用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當今社會大力推崇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它摒棄了傳統經濟模式中“自然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這種單向流動的線性模式,追求“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從根本上消除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當資源缺乏成為遏制經濟發展的障礙時,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就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環境的必然選擇。而發展循環經濟正是解決這一突出矛盾應運而生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的首要目標是節約資源,而只有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才能從根本上達到這一目標。
(二)在投資軟環境方面
1.破除思想禁錮,更新觀念。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破除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思想障礙,克服因循守舊的思維模式,才能使我們的觀念、做法和體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才能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走出一條切合海西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因此, 發展區域經濟:
一是要樹立投資環境也是生產力的觀念。必須不斷開拓創新, 全方位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形成政府啟發引導、鋪路搭臺、排憂解難,企業自主創業、良性發展的循環體系。
二是樹立投資環境的人本觀念。構建人人都是投資環境, 個個都是投資形象,發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資是硬本領的發展理念并付諸每個人的自覺行為,營造良好的文明服務環境。
三是樹立創優環境的思想意識。當前, 雖然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客商投資的特殊優惠政策,但單純靠優惠政策來營造環境、加快發展的空間日趨狹小。對此,必須拓寬思路,牢固樹立以民為本、利民親商、放水養魚的思想,用全新的理念來改進和完善現有的規章制度,使政策更人性化,機制更靈活。在思想觀念上,要形成重視和優化投資環境的共識,增強服務意識、擴大開放、招商引資、促進資源轉換的意識。加快發展的創新方法,進一步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思路、創新發展舉措、創新領導方法,以觀念的更新促進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2.打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優化經濟發展軟件環境必須突出優質、高效服務的時代特色,改善政務環境。切實在優化機關效能建設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機關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經濟服務機構。要建立統一的經濟服務中心,向企業實行公開辦事,“一條龍”對外服務,接受所有企業和投資者的咨詢,并進行相關輔導和協助,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
二是簡化審批程序,減少辦事環節和手續,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加強“窗口”建設,強化服務意識。切實轉變機關作風,促進行風建設,樹立良好形象。
四是加強制度建設。加強政務公開、審批制度改革、服務承諾制、問責制等制度建設。還要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深化政務公開。加強監督檢查,對損害經濟發展軟環境的行為,嚴重損害投資軟環境行為,引起外來投資者和企業主強烈反映的問題,要從嚴從重查處,同時追究分管領導的責任,以維護投資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斷鞏固和擴大治理軟環境的實效。
3.努力打造重商、親商、護商的人文環境。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必須解決深層次的問題,也就是人的思想意識問題。要加大宣傳力度,不斷地提高廣大干部的思想意識,增強其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牢固樹立窗口意識、效率意識、服務意識和形象意識;建立健全治理發展軟環境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促進“人人是投資環境,個個是發展形象”良好人文環境的形成,在全社會營造不僅要重商招商,更要護商養商的濃厚人文氛圍。
4.打造安全、進步的法治環境。在優化招商引資的法治環境上,努力打造安全、進步的法制環境。加大對招商引資、資源可持續利用及保護投資者利益等方面加大了立法、立規的力度,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族團結,社會政治穩定方面的建設。要建設一流的法制環境,必須做到依法行政,規范行政,從嚴治政。
一是嚴格規范行政收費項目。亂收費問題是企業最敏感、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徹底整治亂收費現象,增強收費的透明度。
二是嚴格規范行政處罰。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及行政強制措施,應當遵循“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和“合法、適當、公開、公正”的原則,并按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進行。
三是要加強和健全法制建設,加大對損害企業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抓好社會治安工作,集中力量受理投資者和企業的各種投訴,加大投訴有效認定的力度,切實增強投資者和企業經營者的安全感。針對投資者面對的新問題和新困難,本著保護投資者合理權益的原則,及時解決投資者的困難。
5.加強監督,建立長效機制,使投資環境優化長效化。首先,海西州要根據自身實際,建立有利于優化投資環境的常設機構,制定完整的監督制度和工作運行機制,明確任務,強化責任,承擔組織協調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日常工作,嚴格管理,嚴格執法執紀,全力打造良好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其次,實行優化投資環境一票否決制。對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單位、部門,嚴肅處理,取消評優評先的資格并追究領導責任。最后,制定優化投資環境的監督機制。對優化投資環境的先進典型鼓勵表彰,對影響和破壞投資環境的人和事公開批評曝光。形成有利于外商投資的良好社會環境。通過一系列細致的工作,從根本上改善和優化海西州投資環境。
優化投資環境,要在軟硬件建設上相互促進。當然,并不是說等到軟硬環境建好后再招商引資。從海西的實際出發,合理運用已有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軟環境優勢,引進資本、人才、項目進行硬環境建設。在硬環境建設中,不斷改進軟環境。優化投資環境,不僅要創造條件大力吸引資本、人才、項目,更要促進已進入海西的資本、人才、項目較快適應新環境,發展自己,用先進的觀念、科學的管理、現代的科技不斷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為資本、人才、項目進入海西開拓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提供有力的保障,從而實現海西轉型跨越發展。
(作者系中共海西州委黨校綜合教研室講師)